北京:“一校一策”以文“化”青春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
光明日報記者 董城 張景華
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的朋友圈裏,大學生好友越來越多。“半年來,北京市屬文藝院團和各大高校的互動次數,相當於(yu) 過去10年總和。”董寧說。
這一變化,絕非偶然,而是源自今年5月底啟動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
“大學生青春洋溢、創造力強,是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天然助力,而北京豐(feng) 厚的文化資源,也是高校人才培養(yang) 重要依托。但在過去,高校和文化機構互動,主要是一對一聯係,要靠‘人頭熟’才行,一直缺乏製度化、係統性精準對接的機製。”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團委副書(shu) 記吉也道出的,正是“‘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要破解的難題。
“通過這一行動計劃,我們(men) 要在北京實現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高校人才培養(yang) 的雙贏!”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張際說。
“‘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包括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誌願行、園區行等六類活動。在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市委教育工委直接推動下,北京市以“一校一策”形式,與(yu) 16所高校先後簽訂總協議,配套子協議達132個(ge) 。
“要實現行動計劃‘一招激活’,關(guan) 鍵要在‘化’字上下功夫——以文‘化’青春。”張際說。
以文“化”青春,要為(wei) 青年人提供一試身手的舞台。
金秋十月,在北京最美的季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次迎來由大學生演員擔綱的話劇《雷雨》。
登上曹禺劇場寬大的舞台,飾演“四鳳”一角的陳兆伊有些緊張,直到台下觀眾(zhong) 發出雷鳴般掌聲,這位北京師範大學大三學生才回過神來,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我們(men) 沒有辜負曹禺先生37年前的祝願。”
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社成立於(yu) 1986年1月10日,時任北京人藝老院長曹禺欣然題詞:“大道本無我,青春長與(yu) 君”。從(cong) 那時起,一代代北國劇社成員都有一個(ge) 夢想: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演繹一次曹禺先生的作品。
但大學生劇社想登上中國話劇最高殿堂,談何容易。
是“‘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讓事情有了轉機。今年暑假,北京人藝院長馮(feng) 遠征來到學校與(yu) 大學生交流,主動向劇社發出邀請,並承諾:著名導演唐燁親(qin) 自打磨示範,舞美配業(ye) 內(nei) 大腕,完全免費,還管飯!
經過手把手的反複排練,看著學生們(men) 終於(yu) 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唐燁激動的淚水在眼眶裏打轉:“雖然很多東(dong) 西他們(men) 還得從(cong) 零學起,但這些年輕人熱愛舞台的心,是最珍貴的!”
以文“化”青春,要為(wei) 青年人提供深度利用文化資源的機會(hui) 。
“你知道嗎,在首博閉館時,我能近距離接觸文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0級本科生葉宗予亮得意地說。
給“葉宗予亮們(men) ”開“小灶”的,同樣是“‘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
通過對高校文化需求調研,北京市發現,大學生對深度利用博物館資源的需求特別強烈。
為(wei) 此,各博物館積極響應。首都博物館在閉館期間,開啟展櫃,拿出明代成化款綠龍碗、明代成化款素黃盤等一批“壓箱底寶貝”,供大學生近距離研究。
葉宗予亮還應邀參與(yu) 了“元景德鎮窯青白釉戲劇人物瓷枕”的研究項目。“我們(men) 邀請了110名不同學科背景的大學生走進博物館。在這裏,他們(men) 不再是觀眾(zhong) ,而是‘自己人’,直接參與(yu) 北京最前沿文博項目的研究與(yu) 推廣。”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
以文“化”青春,不是單向給予,而是雙向成就——大學生們(men) 以實際行動回饋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通過對北京各博物館的深入探訪,學生們(men) 把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關(guan) 鍵信息帶回學校。師生共同探討,找到了契合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項目。”北京印刷學院院長田忠利告訴記者,首都博物館已授權該校使用館藏文物IP,共同研發銅坐龍係列文創項目。
而來自清華大學的50多名“園區體(ti) 驗官”,則為(wei) 798藝術區的發展建設“把脈問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係學生張楚月告訴記者:“過去,同學們(men) 到文創園區來,主要是拍照打卡。現在,園區請我們(men) 來,是希望我們(men) 提建議,還真得說出點門道才行!”
截至目前,已有北大、清華等7所高校近300名師生,以不同形式“進駐”北京各大文化產(chan) 業(ye) 園。他們(men) 的任務,就是通過深度體(ti) 驗,為(wei) 園區建設發展出謀劃策。
5個(ge) 月來,通過“‘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北京已累計舉(ju) 辦文化活動400餘(yu) 場次,高校學生參與(yu) 達4萬(wan) 人次。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0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