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坐騎
作者:劉紹義(yi)
據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載,有人問鄭綮,“相國近有新詩否?”鄭綮回答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看來鄭綮的不少詩都是在驢背上構思寫(xie) 成的。
鄭綮並非第一個(ge) 在驢背上吟詩的詩人,按張岱《夜航船》中的說法,第一個(ge) 在驢背上吟詩的著名詩人是孟浩然,“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唐彥謙在《憶孟浩然》中寫(xie) 道:“郊外淩兢西複東(dong) ,雪晴驢背興(xing) 無窮。句搜明月梨花內(nei) ,趣入春風柳絮中。”
在《三國演義(yi) 》中,作者也寫(xie) 了一個(ge) 在驢背上吟詩的人。劉關(guan) 張第二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正值風雪天氣,到達茅廬時,隻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知道諸葛亮已經出遊,劉備隻好留下一封信,表達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剛要返回時,偶遇諸葛亮嶽父黃承彥,“暖帽遮頭,狐裘蔽體(ti) ,騎著一驢,後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並且“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wan) 裏彤雲(yun) 厚。長空雪亂(luan) 飄,改盡江山舊。仰麵觀火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歎梅花瘦。’”
馬背上出名將,驢背上出詩人。此言不虛。盡管《三國演義(yi) 》中的那首詩是小說家之言。不過,在唐代孟浩然以後,要是你在漫天飛雪中,看到一橋峙然,一人戴笠披裘,騎一驢緩慢而行,不是急著回家,而是優(you) 哉遊哉地閑逛,那準是一位“詩人”。所以劉備誤將黃承彥當成是諸葛亮,也就不足為(wei) 怪了。風雪之中,騎驢吟詩,如此意境,何其超脫!很多畫家喜歡這個(ge) 意境,紛紛將其畫入圖畫,更別說是詩人了。
所以自唐以來,驢背詩思也成了許多畫家鍾愛的題材。明代畫家徐端本《驢背詩思圖》,畫麵是一派隆冬雪霽的景色,一戴帽穿裘的雅士騎一驢,作凝思之狀,驢後跟著一個(ge) 書(shu) 童,書(shu) 童的肩上用木棍挑著隻酒葫蘆,紙上透出野逸疏放、灑脫天真的趣味。還有明代另一位畫家徐渭的《騎驢圖》,畫麵上部寒梅虯枝,下部一人側(ce) 麵騎驢,瀟灑而空靈,似可聽到“得得”的蹄聲,筆墨鮮活,詩意盎然。
這樣的畫家,曆朝曆代都不乏其人,“揚州八怪”之一黃慎,也曾畫過一幅《驢背詩思圖》,一位老詩人坐在驢背上,左手捋著胡須,沉浸在詩作的構思中,心中的靈感噴薄欲出,一首詩似乎早已成竹在胸了。人靜驢動,相映成趣,讓人過目不忘。
畫作如此繁多,詩歌就更不用說了。無論是杜甫的“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還是李賀的“關(guan) 水乘驢影,秦風帽帶垂”;無論是陸遊的“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還是蘇軾的“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都讓人有身臨(lin) 其境之感。怪不得錢鍾書(shu) 將驢子稱為(wei) “詩人特有的坐騎”。想想看,無論是賈島因為(wei)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句撞到韓愈,還是李白騎驢漫遊天下時被華陰縣縣吏執住,哪件事不與(yu) 驢子有關(guan) ?隻是有一點需要注意,一個(ge) 人騎驢是雅,一群人騎驢就是俗了。
據《唐摭言》記載,唐懿宗鹹通年間,皇帝覺得舉(ju) 子們(men) 的穿著、排場過於(yu) 奢侈,為(wei) 了提倡節儉(jian) 之風,曾經下令舉(ju) 子不許騎馬,於(yu) 是“時場中不下千人,皆跨長耳”,這件事成了當年長安城的一大笑話。試想路上人們(men) 都騎著驢,不但沒有了騎驢吟詩的美感,也沒有了“春風得意馬蹄疾”的雅興(xing) 。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0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