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財稅優惠支持企業輕裝上陣

發布時間:2023-11-10 10:07:00來源: 經濟日報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持續恢複向好,為(wei) 實現全年發展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但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複雜嚴(yan) 峻,經濟運行麵臨(lin) 新的困難挑戰,一些經營主體(ti) 麵臨(lin) 較大經營困難,宏觀政策仍需加力提振經營主體(ti) 信心、著力激發經營主體(ti) 活力。為(wei) 此,應進一步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強化財稅、融資與(yu) 創新支持等方麵政策供給,讓經營主體(ti) 迸發更大活力,更好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財稅政策不斷加力,2022年約七成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不需要繳納稅費,預計2023年可減輕經營主體(ti) 負擔超1.8萬(wan) 億(yi) 元。今年以來,政府著眼於(yu) 激勵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發展,延續優(you) 化創新實施係列稅費優(you) 惠政策。上半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9279億(yi) 元,惠及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占比達76%。例如,延續和優(you) 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增長44.1%。當前,相關(guan) 部門正在推動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見效、加強政策儲(chu) 備研究,讓各項稅費優(you) 惠精準直達、效應充分釋放,助力企業(ye) 輕裝上陣、持續改善業(ye) 績。

  持續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著力擴內(nei) 需增動能,帶動經營主體(ti) 市場需求回升。一方麵,在財政支出上持續發力,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3.9%。此外,政府采購精準發力,鼓勵大企業(ye) 與(yu) 中小企業(ye) 組成聯合體(ti) 或以分包等形式,擴大中小企業(ye) 采購份額,尤其是麵向中小企業(ye) 的預留份額提高至40%以上的政策期限延長至2023年底,進一步為(wei) 中小企業(ye) 紓困解難。另一方麵,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下達進度加快,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發行提速,有效擴大了投資和市場需求。其中,前9個(ge) 月用於(yu) 項目建設的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3.3萬(wan) 億(yi) 元,特別是今年四季度增發國債(zhai) 1萬(wan) 億(yi) 元,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進一步凸顯了積極財政政策的發力導向。目前,各地在財政補助、稅費優(you) 惠、政府采購等方麵持續優(you) 化民營企業(ye) 發展環境。同時,不斷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在防範化解風險的基礎上保持合理支出強度,尤其是加快新增國債(zhai) 、專(zhuan) 項債(zhai) 券資金發行使用,將有助於(yu) 更好引導社會(hui) 投資、提升市場需求。

  今年上半年中央財政下達獎補資金30億(yi) 元,引導地方擴大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業(ye) 務規模,降低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費率。1月份至7月份,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新增再擔保合作業(ye) 務規模9050億(yi) 元、同比增長31.6%,帶動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ye) 等融資增信的支持。同時,今年安排普惠金融發展專(zhuan) 項資金預算107.33億(yi) 元,進一步增強了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能力。此外,各地深化“銀稅互動”,上半年幫助小微企業(ye) 獲得銀行貸款498萬(wan) 筆,貸款金額超1.45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41%。目前,各地不斷加強財政金融政策協同,一方麵加大實施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普惠金融獎勵、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另一方麵不斷創新政府性融資擔保、產(chan) 業(ye) 引導基金、紓困或平滑基金等模式,著力緩解民營企業(ye) 、中小微企業(ye) 融資困境和流動性風險。

  近年來,各級政府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落實稅收、政府采購、首台(套)保險補償(chang) 等政策,推進企業(ye) 創新發展、提高核心競爭(zheng) 力。例如,2023年中央本級基礎研究預算安排862.87億(yi) 元,較上年增長6.2%。同時,將符合條件行業(ye) 企業(ye) 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並作為(wei) 製度性安排長期實施,引導製造業(ye) 等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此外,通過實施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持續開展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財政獎補、發揮政府投資基金等方式,助力中小企業(ye) 發展壯大。下一步,仍需對科技創新、重點產(chan) 業(ye) 鏈等領域提高政策精準性和支持力度,並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的支持和優(you) 惠力度,支持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吉富星 作者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