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從“吟詩作畫”到賦能千行百業
【經濟界麵】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隻需輸入簡短的文字,就能生成圖畫、創意、文本;30秒生成未來10天全球氣象高精度預報結果……當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蓬勃發展,從(cong) “吟詩作畫”,到賦能千行百業(ye) ,各種各樣的新應用層出不窮。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大模型發展麵臨(lin) 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百姓生活?
1 大模型數量排名全球第二 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汽車機器人”改變人車交互方式,提升用戶體(ti) 驗;人工智能跳水輔助訓練係統幫助運動員更好地掌握動作要領;礦山大模型“指揮”采煤,提高生產(chan) 效率……近一段時間以來,密集發布的大模型“各顯神通”,讓人驚歎不已。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指利用大規模數據和強大計算能力訓練出的模型,可應用於(yu) 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
如今,以大模型為(wei) 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成為(wei) 引領新一代產(chan) 業(ye) 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多地積極出台大模型相關(guan) 政策舉(ju) 措、整合創新資源、布局新興(xing) 賽道。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人工智能算力券實施方案(2023-2025年)》,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落地,加快培育產(chan) 業(ye) 生態。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百餘(yu) 家大模型企業(ye) ,相關(guan) 企業(ye) 積極進行行業(ye) 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和應用,在工業(ye) 、政務服務、醫療、金融、交通等垂直領域開展廣泛探索。
9月28日,上海“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暨人工智能大模型產(chan) 業(ye) 生態集聚區在徐匯濱江揭牌。上海采取市區聯手的方式,在“模速空間”內(nei) 部署了開放數據、測試評估、算力調度、融資服務、綜合服務五大公共服務平台,為(wei) 大模型初創企業(ye) 提供必要的要素保障。
放眼全國,各類大模型如雨後春筍般競相湧現,從(cong) 辦公、生活、娛樂(le) 向醫療、教育、設計等行業(ye) 加速滲透,展現了人工智能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巨大的賦能潛力。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研發的大模型數量排名全球第二。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介紹,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增長,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雲(yun) 算、智算、超算等協同發展,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東(dong) 數西算等重大工程加快推進。目前,我國已建設近萬(wan) 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以大模型為(wei) 代表的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出技術創新快、應用滲透強、國際競爭(zheng) 激烈等特點,正加速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深刻改變製造業(ye) 生產(chan) 模式和經濟形態,展現出強大的賦能效應。”陶青說。
2 處於(yu) 布局關(guan) 鍵窗口期 應用場景更加廣泛
11月23日至27日,第二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hui) 將在杭州舉(ju) 辦。杭州市市長姚高員介紹,本屆數貿會(hui) 重點展示數字技術、數字服務、數字產(chan) 品的前沿場景,與(yu) 上屆相比看點更多,首次匯聚全球50個(ge) 大模型,內(nei) 容涵蓋大語言模型、視覺大模型、生物大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
專(zhuan) 家認為(wei) ,大模型的長期價(jia) 值將通過行業(ye) 應用實現,而應用場景是關(guan) 鍵。隨著技術不斷迭代更新,大模型的應用場景將更加廣泛。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我國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數字資源優(you) 勢,為(wei) 大模型提供了更深入、更豐(feng) 富的落地場景,以及能夠“持續訓練,終身學習(xi) ”的環境。
與(yu) 此同時,隨著企業(ye) 和科研機構紛紛湧入大模型賽道,智能算力資源供給緊張等問題日益凸顯。相關(guan) 預測顯示,人工智能算力過去幾年大體(ti) 上年均增長率為(wei) 70%。未來,大模型創新發展的算力需求將更加突出。
今年10月,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印發《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明確,堅持市場需求導向,發揮區域比較優(you) 勢,進一步釋放工業(ye) 、金融等重點行業(ye) 對算力應用的需求潛力,激發智能算力、邊緣算力等全場景應用創新活力,推動算力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
陶青表示,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將通過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推動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礎性原創性技術突破,提升智能芯片算力水平,釋放數據價(jia) 值。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製造業(ye) 全流程融合應用,大幅提升研發、生產(chan) 、服務、管理等環節智能化水平。推進人工智能試點示範,拓展特色應用場景。
“我們(men) 將發揮大模型強認知、強交互、強生成的特點,促進高端裝備、關(guan) 鍵軟件、智能終端升級迭代,提升重點產(chan) 品和裝備智能化水平。”陶青說,要加快培育一批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和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組建一批生態型創新聯合體(ti) 。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餘(yu) 曉暉認為(wei) ,當前,大模型處於(yu) 布局關(guan) 鍵窗口期,我國應進一步支持大模型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和關(guan) 鍵產(chan) 品自主突破。加速推動各行業(ye) 融合應用,打造一批高價(jia) 值應用場景和測試床。加快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強化算力資源調度協同,為(wei) 大模型創新迭代提供要素保障。
3 機遇與(yu) 挑戰並存 重視防範安全風險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產(chan) 生了侵害個(ge) 人信息權益、數據安全等問題。
如今,大模型日新月異,如何統籌大模型發展和安全引起人們(men) 關(guan) 注。甚至有人擔憂:當機器有了“聰明的大腦”,是否會(hui) 給人類帶來風險甚至災難?
對此,專(zhuan) 家認為(wei) ,人工智能可能會(hui) 帶來倫(lun) 理風險,但距離真正產(chan) 生自我意識而失控還很遠。“現在大模型學習(xi) 還是在人為(wei) 設定目標下訓練,短期內(nei) 不用太擔心它的危害性。”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邱錫鵬說。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長遠來看,推動大模型高質量發展,既要營造創新生態,又要重視防範風險,為(wei) 行業(ye) 發展“立規”。
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國家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促進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采取有效措施鼓勵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hui) 公德和倫(lun) 理道德。
“我們(men) 不僅(jin) 需要人工智能界的參與(yu) ,還需要引入社會(hui) 科學學者,共同建立人工智能大模型框架,確保它符合人類價(jia) 值觀。”專(zhuan) 家認為(wei) ,大模型正在深度融入人類社會(hui) 發展,成為(wei) 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重塑產(chan) 業(ye) 格局、鞏固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重要戰略支撐技術。要強化倫(lun) 理風險治理,促進國際合作交流,讓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人類社會(hui) 。
陶青表示,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將深化技術研發、標準研製、倫(lun) 理治理、人才培養(yang) 等國際交流合作,協同打造良好的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生態。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6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