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氣質量南北差異大幅縮小
截至2022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優(you) 良天數多了近4個(ge) 月,重汙染天數減少至3天,藍天“含金量”大幅提升。北京的天更藍了,大氣更通透了,與(yu) 此同時,南北汙染的差異也已經大幅縮小,從(cong) 十年前的63微克/立方米縮小到16微克/立方米,可以說,汙染“南高北低”的狀態基本消除了。
南北汙染差異曾超60微克
在大氣汙染治理剛開始的那幾年,每一年的藍天成績單中,幾乎都能發現北京南部和北部的空氣質量差別較大。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南北濃度差距能達到63微克/立方米,“那會(hui) 兒(er) 可以說是一個(ge) ‘南高北低’的狀態,北部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明顯好於(yu) 南部地區。”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謝金開說。
記者了解到,北京的空氣質量水平大致可以分為(wei) 三個(ge) 梯隊,位於(yu) 第一梯隊的,也就是空氣質量最好的,是北部的生態涵養(yang) 區,以延慶、密雲(yun) 、懷柔三個(ge) 區為(wei) 代表;第二梯隊,則以城六區為(wei) 主;第三梯隊,則是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南部地區,以大興(xing) 、通州、房山為(wei) 代表。
從(cong) 北部和南部各選三個(ge) 區來進行數據對比,可以看到,2013年時北部的延慶、密雲(yun) 、懷柔三個(ge) 區重汙染天數平均達到39天,南部的大興(xing) 、通州、房山三個(ge) 區則為(wei) 84天;而優(you) 良天數方麵,北部三個(ge) 區平均是206天,南部三個(ge) 區則隻有141天。到2022年,北部三個(ge) 區的平均優(you) 良天數增加到了290天,南部三個(ge) 區也上升到了280天;同時,重汙染天數也大幅減少,北部三個(ge) 區平均僅(jin) 有1天,南部三個(ge) 區也隻有2天。
謝金開表示,從(cong) PM2.5平均濃度來看,2022年南北濃度差距已經縮小到了16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了47微克/立方米,“可以說,汙染空間分布由‘南高北低’變為(wei) 各區空氣質量逐步向好、均勻趨同。”多種原因造成汙染“南高北低”
為(wei) 何北京會(hui) 存在南北汙染差異?謝金開解釋,總的來說,北京北部地區以山區為(wei) 主,自然條件比較好,無論是植被,還是擴散條件都比較好,人口和工業(ye) 生產(chan) 的密集度均比南部低。“工業(ye) 和生產(chan) 生活密集度的差異肯定會(hui) 帶來排放強度的差異,這也是導致汙染差異的重要原因。”謝金開舉(ju) 了個(ge) 例子,比如在2017年以前,南部地區燃煤鍋爐數量約占全市總量的四成,與(yu) 之對應的汙染物排放量肯定要比北部大。
北京北部有生態涵養(yang) 區,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更高;北京城區,則以生活功能為(wei) 主,人口密度相對比較大;而南部地區,不光人口密度大,產(chan) 業(ye) 布局也多,生產(chan) 密度較高,單位麵積的排放強度要比城區和北部地區都高出不少。謝金開說,無論從(cong) 排放強度,還是擴散條件來看,南部的條件肯定會(hui) 比較差一些,同時還會(hui) 受到周邊傳(chuan) 輸的影響。
南北差異是如何消除的
麵對南部汙染較重的情況,北京市在大氣汙染治理中其實一直都有所傾(qing) 斜,在資金支持、監督幫扶和區域協同等方麵,都對南部地區重點對待。
謝金開告訴記者,這十年來,北京在市對區大氣汙染防治(2020年後拓展為(wei) 汙染防治)專(zhuan) 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過程中,都向包括大興(xing) 、通州、房山等地的南部地區傾(qing) 斜。據統計,從(cong) 2013年至2022年,對南部地區累計撥付專(zhuan) 項轉移支付資金約占全市16個(ge) 區轉移支付總額的4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倍。
在汙染治理方麵,全市加快推進南部地區取暖清潔化改造,2017年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全部建成,實現無燃煤發電;加快淘汰燃煤鍋爐及散煤治理,2017年城六區和南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無煤化”;加快推進南部地區產(chan) 業(ye) 結構綠色轉型,全市調整退出一般製造業(ye) 和汙染企業(ye) 3000餘(yu) 家,清理整治“散亂(luan) 汙”企業(ye) 1.2萬(wan) 餘(yu) 家,多位於(yu) 南部平原地區。
在監督幫扶方麵,針對南部地區空氣質量排名靠後的街鄉(xiang) 鎮,會(hui) 組織開展“點穴式”執法檢查,精準發現移交大氣汙染防治問題線索;汙染過程期間也強化督查調度,提高屬地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能力。
在區域協同方麵,特別指導房山、大興(xing) 、通州等與(yu) 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及天津市武清區簽訂合作協議,開展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共同查處交界地區大氣汙染問題。
“南北濃度差距的逐步縮小,除了以上這些資金政策措施上的傾(qing) 斜和工作落實力度的加大,也得益於(yu) 這些年來全市汙染防治攻堅整體(ti) 效果的持續釋放。”謝金開介紹,“各區空氣質量逐步向好、均勻趨同,也是北京市整體(ti) 空氣質量全麵持續改善的一個(ge) 具體(ti) 體(ti) 現。”
截至2022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優(you) 良天數多了近4個(ge) 月,重汙染天數減少至3天,藍天“含金量”大幅提升。北京的天更藍了,大氣更通透了,與(yu) 此同時,南北汙染的差異也已經大幅縮小,從(cong) 十年前的63微克/立方米縮小到16微克/立方米,可以說,汙染“南高北低”的狀態基本消除了。
南北汙染差異曾超60微克
在大氣汙染治理剛開始的那幾年,每一年的藍天成績單中,幾乎都能發現北京南部和北部的空氣質量差別較大。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南北濃度差距能達到63微克/立方米,“那會(hui) 兒(er) 可以說是一個(ge) ‘南高北低’的狀態,北部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明顯好於(yu) 南部地區。”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謝金開說。
記者了解到,北京的空氣質量水平大致可以分為(wei) 三個(ge) 梯隊,位於(yu) 第一梯隊的,也就是空氣質量最好的,是北部的生態涵養(yang) 區,以延慶、密雲(yun) 、懷柔三個(ge) 區為(wei) 代表;第二梯隊,則以城六區為(wei) 主;第三梯隊,則是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南部地區,以大興(xing) 、通州、房山為(wei) 代表。
從(cong) 北部和南部各選三個(ge) 區來進行數據對比,可以看到,2013年時北部的延慶、密雲(yun) 、懷柔三個(ge) 區重汙染天數平均達到39天,南部的大興(xing) 、通州、房山三個(ge) 區則為(wei) 84天;而優(you) 良天數方麵,北部三個(ge) 區平均是206天,南部三個(ge) 區則隻有141天。到2022年,北部三個(ge) 區的平均優(you) 良天數增加到了290天,南部三個(ge) 區也上升到了280天;同時,重汙染天數也大幅減少,北部三個(ge) 區平均僅(jin) 有1天,南部三個(ge) 區也隻有2天。
謝金開表示,從(cong) PM2.5平均濃度來看,2022年南北濃度差距已經縮小到了16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了47微克/立方米,“可以說,汙染空間分布由‘南高北低’變為(wei) 各區空氣質量逐步向好、均勻趨同。”多種原因造成汙染“南高北低”
為(wei) 何北京會(hui) 存在南北汙染差異?謝金開解釋,總的來說,北京北部地區以山區為(wei) 主,自然條件比較好,無論是植被,還是擴散條件都比較好,人口和工業(ye) 生產(chan) 的密集度均比南部低。“工業(ye) 和生產(chan) 生活密集度的差異肯定會(hui) 帶來排放強度的差異,這也是導致汙染差異的重要原因。”謝金開舉(ju) 了個(ge) 例子,比如在2017年以前,南部地區燃煤鍋爐數量約占全市總量的四成,與(yu) 之對應的汙染物排放量肯定要比北部大。
北京北部有生態涵養(yang) 區,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更高;北京城區,則以生活功能為(wei) 主,人口密度相對比較大;而南部地區,不光人口密度大,產(chan) 業(ye) 布局也多,生產(chan) 密度較高,單位麵積的排放強度要比城區和北部地區都高出不少。謝金開說,無論從(cong) 排放強度,還是擴散條件來看,南部的條件肯定會(hui) 比較差一些,同時還會(hui) 受到周邊傳(chuan) 輸的影響。
南北差異是如何消除的
麵對南部汙染較重的情況,北京市在大氣汙染治理中其實一直都有所傾(qing) 斜,在資金支持、監督幫扶和區域協同等方麵,都對南部地區重點對待。
謝金開告訴記者,這十年來,北京在市對區大氣汙染防治(2020年後拓展為(wei) 汙染防治)專(zhuan) 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過程中,都向包括大興(xing) 、通州、房山等地的南部地區傾(qing) 斜。據統計,從(cong) 2013年至2022年,對南部地區累計撥付專(zhuan) 項轉移支付資金約占全市16個(ge) 區轉移支付總額的4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倍。
在汙染治理方麵,全市加快推進南部地區取暖清潔化改造,2017年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全部建成,實現無燃煤發電;加快淘汰燃煤鍋爐及散煤治理,2017年城六區和南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無煤化”;加快推進南部地區產(chan) 業(ye) 結構綠色轉型,全市調整退出一般製造業(ye) 和汙染企業(ye) 3000餘(yu) 家,清理整治“散亂(luan) 汙”企業(ye) 1.2萬(wan) 餘(yu) 家,多位於(yu) 南部平原地區。
在監督幫扶方麵,針對南部地區空氣質量排名靠後的街鄉(xiang) 鎮,會(hui) 組織開展“點穴式”執法檢查,精準發現移交大氣汙染防治問題線索;汙染過程期間也強化督查調度,提高屬地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能力。
在區域協同方麵,特別指導房山、大興(xing) 、通州等與(yu) 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及天津市武清區簽訂合作協議,開展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共同查處交界地區大氣汙染問題。
“南北濃度差距的逐步縮小,除了以上這些資金政策措施上的傾(qing) 斜和工作落實力度的加大,也得益於(yu) 這些年來全市汙染防治攻堅整體(ti) 效果的持續釋放。”謝金開介紹,“各區空氣質量逐步向好、均勻趨同,也是北京市整體(ti) 空氣質量全麵持續改善的一個(ge) 具體(ti) 體(ti) 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