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紙上空間” 領略文化之美
近日,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文化之美·紙上空間”安徽紙工藝項目年度成果展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南屏村開幕。31件(套)以紙為(wei) 主題的藝術作品亮相南屏村經典徽派祠堂建築葉氏宗祠(敘秩堂)、葉氏支祠(奎光堂),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美學對話。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為(wei) 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安徽手工造紙曆史悠久,以其品質優(you) 良而享譽中華。據統計,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有10項關(guan) 於(yu) 紙的製作、加工技藝,其中3項在安徽,分別是宣紙製作技藝、桑皮紙製作技藝和紙箋加工技藝。其中,宣紙製作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2023年,清華大學傳(chuan) 統工藝與(yu) 材料研究文旅部重點實驗室以“安徽手工紙”為(wei) 研究對象,開展了一係列學術活動,聯合30餘(yu) 位非遺傳(chuan) 承人、學者、藝術家、設計師組成安徽手工紙創作營,完成了31件(套)藝術作品,旨在“從(cong) 藝術的角度發現紙”。
黟縣素有“桃花源裏人家”的美稱,李白曾留詩盛讚“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裏間”。南屏村位於(yu) 黟縣西南,村內(nei) 完整保存了300多幢宗祠、書(shu) 院、民宅等古建築,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非遺是人和環境互動的產(chan) 物,讓非遺重新回歸特定環境並從(cong) 中獲得能量,是我們(men) 選擇南屏古村祠堂建築作為(wei) 展覽空間的主要原因。”安徽紙工藝成果展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蘇丹說。
來自河南洛陽的暢楊楊是河南省省級非遺項目民間剪紙(孟津剪紙)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創作的大型剪紙作品《生·生不息》以安徽手工造紙原料青檀樹葉為(wei) 主體(ti) 圖案,葉片上“長”出多個(ge) 豐(feng) 滿可愛的娃娃,外沿刻有葉氏家訓。“人的血脈傳(chuan) 承如同樹一樣,開枝散葉,生生不息。代代相傳(chuan) 的家訓,讓後人與(yu) 祖先有情感的聯係。”暢楊楊說。
設計師馬龍的作品《紙上眉梢·竹節高升》設計靈感來自安徽傳(chuan) 統油紙傘(san) 的造型,綜合運用手工牛皮紙、竹子、棉線、桐油等傳(chuan) 統材料與(yu) 3D打印齒輪、尼龍綁帶、不鏽鋼鏈接扣等現代科技材料,將傳(chuan) 統技藝與(yu) 現代設計元素融為(wei) 一體(ti) ,帶給人新穎活潑的感覺,表達步步高升、喜慶吉祥的寓意。
展覽開幕式上還發布了《安徽紙工藝項目白皮書(shu) 》和《文化之美·紙上空間項目宣傳(chuan) 片》。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29日。(本報記者 鄒雅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