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施策增強經營主體活力
作者:王丹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ce) 經營主體(ti) 1.81億(yi) 戶,較2022年底增長6.7%。這表明在一係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作用下,近期我國營商環境持續優(you) 化,經營主體(ti) 發展呈現向好態勢,發展勢頭、發展預期和發展潛力均出現邊際改善,實體(ti) 經濟持續回穩基礎鞏固。
從(cong) 發展勢頭看,經營主體(ti) 增速逐步企穩。隨著促進民間投資等政策落地見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化,經營主體(ti) 韌性持續彰顯。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設經營主體(ti) 2480.8萬(wan) 戶,同比增長12.7%。其中,新設企業(ye) 751.8萬(wan) 戶,同比增長15.4%;新設個(ge) 體(ti) 工商戶1719.6萬(wan) 戶,同比增長11.7%。同時,隨著市場潛力釋放,9月份製造業(ye) 采購經理指數(PMI)中,生產(chan) 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wei) 55.5%,持續處於(yu) 較高景氣區間,10月份又上升0.1個(ge) 百分點。這說明市場需求回暖正帶動經營主體(ti) 景氣程度提升,經營狀況持續改善也進一步增強了經營主體(ti) 的發展活力。
從(cong) 發展預期看,經營主體(ti) 的信心不斷增強。今年以來,擴內(nei) 需、強實體(ti) 、提收入等一係列穩定經濟政策出台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相關(guan) 政策細化實化,經營主體(ti) 的發展信心大幅提振。今年1月份至9月份,扣除房地產(chan) 開發投資,民間投資同比增速高達9.1%。製造業(ye) 民間投資增幅進一步擴大至9.0%,實現連續3個(ge) 月回升。宏觀政策在微觀層麵已逐步顯效,經營主體(ti) 的信心和發展預期有所提升,投資重點也轉向實體(ti) 經濟。
從(cong) 發展潛力看,經營主體(ti) 內(nei) 生動力和行業(ye) 動能持續顯現。從(cong) 上半年數據看,全國新設“四新經濟”企業(ye) 占新設企業(ye) 總量的56.1%,登記在冊(ce) 的“四新經濟”企業(ye) 已超過2700萬(wan) 戶。1月份至9月份,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ye) 民間投資同比增速高達34.6%,汽車製造業(ye) 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1.8%,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民間投資增長11.6%。實體(ti) 經濟及新興(xing) 領域經營主體(ti) 投資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呈現蓬勃向上發展態勢,成為(wei) 經濟趨穩向好的有力支撐。
下一步,要把握好我國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和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時期蘊含的巨大發展機遇,維護向好發展環境。充分激活消費需求動力引擎,持續擴大有效投資,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下大力氣暢通經濟循環。
繼續推動已出台的宏觀政策在微觀層麵落地見效,確保經營主體(ti) 從(cong) 中得到經濟實惠和發展空間。強化產(chan) 業(ye) 政策引導,不斷激發經營主體(ti) 的內(nei) 生活力和自主動力,多措並舉(ju) 改善經營主體(ti) 效益水平。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環節發力,在做好上遊原材料穩價(jia) 保供的基礎上,發揮好一係列穩增長政策的作用,推動經濟穩步向好,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推動公平競爭(zheng) 各項政策落實,營造良好市場競爭(zheng) 環境。圍繞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目標,健全競爭(zheng) 政策體(ti) 係,加大競爭(zheng) 執法力度,規範市場秩序,開展反不正當競爭(zheng) “守護”專(zhuan) 項執法行動。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zhuan) 項整治,進一步加大交通物流、水電氣暖、金融、行業(ye) 協會(hui) 商會(hui) 等領域涉企收費監管力度,依法依規嚴(yan) 肅查處亂(luan) 收費行為(wei) 。在解決(jue) 製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上持續發力,加大拖欠企業(ye) 尤其是中小企業(ye) 賬款清理力度,有效提振市場信心,切實推動經營主體(ti) 高質量發展。
健全惠企政策精準直達和敏捷響應機製,優(you) 化經營主體(ti) 政策環境。建立麵向不同經營主體(ti) 、精準推動不同政策信息、精準回應市場政策訴求的完整閉環工作機製。最大限度發揮其綜合效應,將政策措施直接推向有需要的經營主體(ti) ,實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加強對經營主體(ti) 的跟蹤分析和風險預警,綜合判斷經營主體(ti) 的政策需求,適時準確地推送相關(guan) 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王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