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間有溫度 百姓生活更美好
11月初,南京博物院舉(ju) 辦了建院90周年係列活動,來自全國多家博物館和高校科研機構的專(zhuan) 家學者齊聚南京,探索博物館事業(ye) 高質量發展之路。
特展帶領觀眾(zhong) 共赴文化盛宴
“博物館的誕生發展和成功,歸根到底是由博物館的宗旨和使命所決(jue) 定的。全球博物館的共同宗旨和終極使命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社會(hui) 的多元文化與(yu) 多彩環境。”上海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段勇說。
“為(wei) 更好詮釋中華文化,南京博物院聯合國內(nei) 40多家考古、文博單位,匯集來自全國各地考古出土、傳(chuan) 世館藏的頂級玉器藝術品600餘(yu) 件(組),致力打造一場玉器盛宴。”南京博物院黨(dang) 委委員、副院長王奇誌介紹,“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wan) 年史詩圖卷”特展全時空、全地域、多視角展示中華玉文化的發展過程,著力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帶領觀眾(zhong) 共赴文化盛宴。
數字化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要在文物保護利用的基礎上,加強文物價(jia) 值挖掘闡釋,通過文物講好中國故事,讓文物活起來。
2019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了線上數字文物項目“數字文物庫”,將故宮文物搬上“雲(yun) 端”,以數字形式向公眾(zhong) 開放,共享文物藏品。目前,“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超過10萬(wan) 件,進一步滿足公眾(zhong) 欣賞、學習(xi) 、研究文物的需要,持續發揮文物所承載的社會(hui) 價(jia) 值。
“故宮博物院已著手研究文化遺產(chan) 的智能監測,虛擬的策展係統,基於(yu) 知識圖譜的智能檢索,文物數字化、智能管理等多個(ge) 項目,促進管理、學術研究、觀眾(zhong) 服務智能化的發展。”故宮博物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副院長都海江說。
現代信息技術增強了博物館與(yu) 文化遺產(chan) 的可及性,對博物館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博物館館長姚暘認為(wei) ,要正確處理好數字化技術和文物的關(guan) 係,應當以文物為(wei) 根本依托,讓數字化技術手段為(wei) 文物展品的文化內(nei) 涵價(jia) 值賦能。
優(you) 質服務吸引更多觀眾(zhong)
“我們(men) 打造了一個(ge) 名為(wei) ‘行走的廣西博物館’的活動,采用‘流動博物館’的概念,把博物館的展覽服務送到社區和學校等地方,更好滿足群眾(zhong) 的文化需求。”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韋江認為(wei) ,博物館要通過打造精美的空間來吸引更多的觀眾(zhong) ,滿足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博物館不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築,而是一個(ge) 有溫度的文化空間,成為(wei) 專(zhuan) 家學者的共識。
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說:“沒有不合格的觀眾(zhong) ,隻有沒做到的服務。”南京博物院改擴建時,在原來曆史館、藝術館的基礎上,增加了特展館、數字館、民國館和非遺館,建成了“一院六館”的構架。其中,“民國館”街區自9月份場館業(ye) 態升級以來,為(wei) 公眾(zhong) 展現了更加精致的街景、更加青春的麵貌,提供了更多樣的服務。龔良表示,博物館要通過優(you) 質的社會(hui) 教育和社會(hui) 服務,讓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素養(yang) 的觀眾(zhong) ,能夠看懂展覽、理解文明、認知傳(chuan) 統、愛上博物館。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3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