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民歌:越過山水鄉野 古音煥發新聲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e) 庭
田歌、山歌、小調、吹奏樂(le) 、絲(si) 竹樂(le) 、鼓吹樂(le) ……79個(ge) 音樂(le) 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每一個(ge) 都是來自遠方的古老聲音,每一個(ge) 都是源自靈魂深處的律動,每一個(ge) 都散發著蒼勁的生命活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中國原生民歌節在江西省上饒市、贛州市、鷹潭市舉(ju) 辦。作為(wei) 近年來規模最大、參與(yu) 人數最多的一次民歌盛會(hui) ,本屆原生民歌節展現了音樂(le) 類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的新圖景。
“鄉(xiang) 音土調”登上大雅之堂
河曲民歌《黃河扳船漢》、蒙古族呼麥《遊牧歡歌》、哈薩克族民歌《阿克斯衣薩》、侗族大歌《祖公落寨》、回族宴席曲《妻兒(er) 回》、壯族嘹歌《穀禾連著芯》、魯西南鼓吹樂(le) 《包楞調》……2023中國原生民歌節上,全國近400位傳(chuan) 統音樂(le) 類非遺傳(chuan) 承人,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一場場“最炫民族風”演出。
看到上述民歌類別、作品名稱,相信大多數人都會(hui) 感到陌生,這從(cong) 側(ce) 麵反映出非遺類民歌在現代社會(hui) 能見度、知名度之低。
在曆史上,如果跟宮廷音樂(le) 、文人音樂(le) 比較,民歌等民間音樂(le) 被認為(wei) 是一種“鄉(xiang) 音土調”。民歌確實“土”,這裏的“土”指的是本土與(yu) 地方特色。一方山水孕育出一方民歌,一方民歌承載著一方文化。青海花兒(er) 、陝北信天遊、川江號子、侗族大歌、壯族嘹歌、蒙古族呼麥……每種民歌都與(yu) 當地的山、水、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脈聯係,而且已經成為(wei) 當地的地域文化符號。
音樂(le) 家舒曼曾說:“要留神聽所有的民歌,因為(wei) 它們(men) 是最優(you) 美的旋律寶庫,它們(men) 會(hui) 打開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風格。”
從(cong) 民歌中我們(men) 可以探知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文化特色。以在本屆民歌節上亮相的回族宴席曲為(wei) 例,它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時期,是產(chan) 生於(yu) 當時的一種民族民間散曲。宴席曲是回族婚俗中的重要內(nei) 容,通過回族宴席曲可以窺探到這個(ge) 民族的社會(hui) 政治、經濟生活、思想道德、宗教信仰、文化傳(chuan) 統、藝術審美等各方麵的豐(feng) 富內(nei) 容。不僅(jin) 如此,很多民歌還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係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因此,我們(men) 要提升民歌傳(chuan) 承人和民歌手的社會(hui) 可見度和認可度,促進全社會(hui) 共同關(guan) 注、支持民歌的保護傳(chuan) 承。”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副司長胡雁說。
中國原生民歌節是經黨(dang) 中央、國務院批準保留舉(ju) 辦的全國性節慶活動,每兩(liang) 年舉(ju) 辦一屆,由文化和旅遊部與(yu) 舉(ju) 辦地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19年、2021年已分別在雲(yun) 南、重慶成功舉(ju) 辦。隨著一屆又一屆全國性民歌節的舉(ju) 辦,民歌這種“鄉(xiang) 音土調”登上了大雅之堂,越來越多的民歌傳(chuan) 承人被看見,越來越多的民歌作品被聽到。
民歌新唱“潮”起來
中國音樂(le) 學院教授張天彤說:“民歌具有口頭性、集體(ti) 性、地域性、民族性、即興(xing) 性等特征。”原生民歌的創作過程大多是即興(xing) 的、偶然的,它反映了人們(men) 最自然的生活狀態以及人類內(nei) 心最原始的衝(chong) 動和最真實的情感,正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原生民歌的創作主體(ti) ,多是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和係統化音樂(le) 教育的勞動群眾(zhong) ,因而歌曲沒有過多的藝術加工和技巧性修飾,也沒有規範的程式。這讓民歌曲調無拘無束、古樸自然,但也缺乏感染力和傳(chuan) 播力。
專(zhuan) 家指出,要想讓民歌在現代社會(hui) 重新唱起來、活起來,須思考如何為(wei) 原生民歌帶來新唱法,如何將原生民歌藝術化、舞台化,使其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
本屆民歌節,大多數作品都經過了詞曲作者的藝術加工。表演時,不再像過去那樣僅(jin) 僅(jin) 靠歌者用嗓子吼、喊、唱,而是配以現代樂(le) 器伴奏以及情景表演、舞蹈藝術、多媒體(ti) 視頻等,表達勞動人民內(nei) 心原始衝(chong) 動和真實情感的同時,也給聽眾(zhong) 帶來美的享受,從(cong) 而產(chan) 生洋洋盈耳、餘(yu) 音繞梁的藝術效果。
其實,很多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經典民歌作品,都經曆了藝術化的過程。比如,《彎彎的月亮》將古典、民族元素與(yu) 流行音樂(le) 進行嫁接;《康定情歌》融合了《溜溜調》《跑馬溜溜的山上》的旋律和內(nei) 容;《在那遙遠的地方》由作曲家王洛賓融合藏族民歌《亞(ya) 拉蘇》、哈薩克族民歌《羊群裏躺著想念你的人》、維吾爾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創作而成。
詞曲作者在創作上不斷為(wei) 民歌開辟新空間的同時,一線歌手也在不斷探索嚐試民歌新唱法。比如,譚維維將搖滾曲風融入民歌演繹,讓民歌更加時尚;龔琳娜將戲曲不同行當的唱腔融入民歌演唱,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體(ti) 驗;廖昌永將民歌與(yu) 歌劇巧妙融合,保留傳(chuan) 統之“核”,塑造現代之“形”,用世界通行藝術語言展現中國民歌的魅力。
融入現代生活方有活力
民歌是源自生活的藝術。比如,勞動號子就是勞動者在體(ti) 力勞動中,為(wei) 統一步調、協同使勁所唱的歌。現代社會(hui) ,體(ti) 力勞動大都被機器取代,勞動號子失去生活的土壤,自然無用武之地,成為(wei) 需要被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不過,與(yu) 固態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活態傳(chuan) 承塑造了它的變異性和特殊性。也就是說,非遺可以通過一定的改變來適應新的生活,並在新的生活中找到新的傳(chuan) 承載體(ti) 、獲得新的生命力。
“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為(wei) 民歌接入一條連接現代人生活的‘數據線’,讓民歌與(yu) 現代人的生活發生關(guan) 係。”在一次民歌研討會(hui) 上,民歌表演藝術家雷佳這樣說。
過去的民歌表演主要在劇院、音樂(le) 廳舉(ju) 辦,采用的多是晚會(hui) 化的形式,而2023中國原生民歌節開閉幕式,都選擇在旅遊景區舉(ju) 辦,同時還創新舉(ju) 辦了多場進社區、進鄉(xiang) 村、進文化場館的展演活動,讓民歌及傳(chuan) 承人與(yu) 觀眾(zhong) 零距離接觸,推動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
不僅(jin) 如此,為(wei) 了讓民歌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本屆民歌節還鼓勵各行各業(ye) 的民歌愛好者參加民歌表演。“表演者年齡跨度大、行業(ye) 涉及廣,不僅(jin) 有傳(chuan) 承人、藝校學生,還有群文工作者、民間藝人、農(nong) 民、教師、公司職員、退休人員等,年紀最大的80歲,最小的僅(jin) 5歲。”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蘭(lan) 靜介紹。
效果顯而易見。民歌節期間,在鷹潭龍虎山景區,遊客謝榮觀看了閩西客家十番音樂(le) 《懷古》、興(xing) 國客家山歌《打支山歌過橫排》、嘉善田歌《搡水草》、酉陽民歌《酉陽啊啦調》、晉北鼓吹《大得勝》、冀中笙管樂(le) 《翠竹簾》等多個(ge) 民歌表演,感覺既新鮮又驚喜。“以前一聽到非遺,總覺得又老又土,沒想到這些民歌這麽(me) 好聽,可惜平時很難聽到。”謝榮有個(ge) 願望,“希望以後在生活中能夠經常聽到民歌。”數據更有說服力。短短四五天時間,本屆民歌節吸引了線上線下2000餘(yu) 萬(wan) 人關(guan) 注。一位民歌節工作人員坦言,“這在過去不可想象”。
11月19日晚,2023中國原生民歌節在江西龍南客家民俗文化城落下帷幕。“哎呀嘞,打支山歌就過橫排,橫排路上是石崖崖哎,哎呀嘞……”夜幕下,有觀眾(zhong) 哼唱起閉幕式上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龍南客家山歌《過山溜》。歌聲不大,但充滿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9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