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國際子午圈計劃,探索空間天氣規律

發布時間:2023-12-04 10:21:00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子午工程二期預計於(yu) 今年年底完成建設任務,屆時中國將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從(cong) 2024年開始,在跨越東(dong) 經120度、西經60度的子午圈上,沿線幾十個(ge) 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台科學儀(yi) 器,將協調形成對地球空間環境進行觀測的地基探測網絡。這項基於(yu) 中國子午工程拓展的“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將實現對地球空間天氣的實時監測和預報,推動人類社會(hui) 解開更多空間奧秘。

  浩瀚星空中,天體(ti) 在各自軌道上運動,其間既存在穩定和秩序,也麵臨(lin) 不期而至的風暴和未解之謎。大氣就像地球的皮膚一樣,在太陽輻射、太陽風、宇宙射線與(yu) 地球磁場的相互作用中取得精微平衡。以上任何因素的變化,都可能破壞地球平衡,導致大氣能量調節紊亂(luan) 。特別是來自太陽物質性爆發的空間天氣,對人類生活影響較大。有研究表明,來自太陽的高溫高速物質可以撞開地球磁場形成的屏障,把大量能量灌注到地球大氣,峰值可以超過全球電力裝機總量的10%,對衛星運行、導航、通信、電網等造成嚴(yan) 重幹擾。

  為(wei) 了解空間天氣變化規律,更好地監測和保護地球,科學家們(men) 進行了不斷探索。2008年,中國科學家開啟子午工程一期建設。通過監測網絡,子午工程一期對能量如何從(cong) 高緯(地球磁層外部)擴散到低緯(磁層內(nei) 部)的研究,跨出了全球性空間天氣研究的第一步。2018年,子午工程二期啟動,旨在將空間天氣的觀測覆蓋到從(cong) 太陽到地球的全過程。完工後,子午工程一期和二期將運行多達44種、近300台儀(yi) 器,能夠同時覆蓋色球、日冕、太陽風、磁層、電離層、中高層大氣,一直到低層大氣。太陽與(yu) 地球相聯係的“無形紐帶”,在子午工程的“千裏眼”下可以變得清晰可見:空間天氣何時可能襲擊衛星和空間站、擾亂(luan) 電離層及衛星導航通信,能量傳(chuan) 播、耦合與(yu) 爆發又是怎樣危及國際航線和電網的……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麵為(wei) 人類進一步進行空間探索保駕護航,另一方麵通過及時預報與(yu) 防範,可以大大減小太陽和地球災害性活動對天基和地基技術係統的影響,保障數字化社會(hui) 的順利運行。

  空間天氣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合力參與(yu) 。從(cong) 2010年開始,數百位國際科學家規劃了“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來自中國、巴西、俄羅斯、泰國、法國、美國等國的研究機構積極支持和參與(yu) 。從(cong) 中國的子午工程起步,國際子午圈把跨越東(dong) 經120度、西經60度的大子午圈利用起來,計劃用數千台地基儀(yi) 器把地球空間變為(wei) 物理信息的三維網格,借助地球自轉,每12個(ge) 小時生成一張“核磁共振圖像”。科學衛星穿行其間,在關(guan) 鍵格點、對關(guan) 鍵過程進行詳細診斷。同時,數千台不同種類的儀(yi) 器設備相互定標,把全網絡的測量絕對基準維持在一個(ge) 穩定精準的基線上,不斷完善地球環境監測能力指標。例如,地球磁場現在以每百年10%的速率衰減,導致太陽能量粒子和宇宙射線對地球大氣的作用大幅增強。這一變化是否影響氣候及其他環境因素,需要國際子午圈這樣長期、穩定和綜合的全球性觀測來判別。

  “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標誌著“空間天氣+”時代的開始。除了來自太陽的能量爆發,颶風、火山、海洋與(yu) 大氣環流、地震乃至人類活動也對空間天氣造成影響。以上多重影響的合力過程使得空間天氣比已有認知複雜得多,影響域也大很多。如果把大氣比作地球的皮膚,那麽(me) “皮膚”與(yu) 外界的能量平衡將決(jue) 定地球表麵的溫度。一方麵,地表溫度因溫室氣體(ti) 排放而緩慢升高;另一方麵,空間天氣的短期激變對地球的“皮膚”造成反複“灼傷(shang) ”,留下“疤痕”。它會(hui) 不會(hui) 進一步引起質變?會(hui) 不會(hui) 影響全球變暖進程?這是空間天氣與(yu) 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ge) 重要學科交叉,蘊藏著豐(feng) 富的、有待解決(jue) 的科學問題,等待全人類合力探索。

  (作者劉維寧,為(wei)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