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輕人從“第一學曆”的陰影中突圍
作者:馬青
出走半生,歸來仍被學曆歧視。據媒體(ti) 報道,張宇本科畢業(ye) 於(yu) 一所“雙非”院校,碩士研究生畢業(ye) 於(yu) 國內(nei) 頂尖高校,在工作多年之後遭遇裁員,重新找工作時,發現自己居然在最後一關(guan) 因第一學曆被刷掉了。10年前的第一學曆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在張宇的人生中。他很困惑,為(wei) 什麽(me) 單位考察他的標準還停留在10年前,而不關(guan) 注他10年的成長。
“第一學曆”並不是官方認定的概念,但它在就業(ye) 市場卻成了一個(ge) 硬杠杠。所謂“第一學曆”,就是接受過高等教育後獲得的第一個(ge) 畢業(ye) 證書(shu) ,也就是學信網上第一個(ge) 高等學曆。別說像張宇這樣,都闖到了最後一關(guan) 才倒在第一學曆之下,更多的人會(hui) 因此連筆試機會(hui) 都得不到,在初篩時簡曆就因為(wei) 第一學曆為(wei) “雙非”而被篩除。
然而,名校畢業(ye) 的永遠是少數,人才市場中,大量求職者的敲門磚是沒有鑲過金邊的。於(yu) 是,有些人開啟“逆襲”之路,努力提高學曆層次,希望名校碩士、博士的身份爭(zheng) 取來更大的就業(ye) 空間。可惜,就業(ye) 市場似乎不相信“逆襲”,招聘廣告上一句“各學曆層次所在學校均為(wei) ‘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要求,就可以將“逆襲”之路堵得嚴(yan) 嚴(yan) 實實。
職場專(zhuan) 家們(men) 支招,先去“大廠”實習(xi) ,實習(xi) 門檻沒那麽(me) 高,而良好的實習(xi) 經曆不僅(jin) 可以為(wei) 求職者背書(shu) ,如果能力確實出眾(zhong) ,從(cong) 實習(xi) 變成正式入職,也未嚐不是迂回之良策。可即使入了職,也有人發現,同樣的崗位,就因為(wei) 第一學曆有差距,他和他的研究生同學,居然工資起點差了2000元。被如此簡單粗暴地區別對待,一部分年輕人的自尊仿佛被按在地上摩擦。
這不是個(ge) 案,也不是某一些個(ge) 體(ti) 對自己求職不力的歸因。有調查顯示,七成受訪者曾遇到對第一學曆有限製性要求的企業(ye) ,有企業(ye) 明確說明“非985、211不要”。還有研究者曾針對湖北武漢七所重點高校研究生的第一學曆與(yu) 就業(ye) 起薪做了數據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學曆是211大學本科的碩士畢業(ye) 生起薪比非211大學本科高出11.8%,也就是說,求職者的第一學曆差異確實對薪酬的起點有顯著影響。
然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待第一學曆的態度也不同。比如,第一學曆出色的人會(hui) 覺得,高考相對而言是最公平的考試,當年寒窗苦讀考上重點大學,憑什麽(me) 不能獲得更多青睞?再比如,招聘單位覺得,招聘有成本,崗位少應聘者多,看學曆層次是最快最節約的方式。還有人說,如果“終麵”失敗的理由是第一學曆,不排除是真實原因不好明說,找個(ge) 借口罷了。調查數據也說明,人們(men) 對這個(ge) 問題看法並不一致。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發布的一項有1000名受訪者參與(yu) 的調查顯示,55.1%的受訪者認為(wei) ,第一學曆現象是高學曆人才眾(zhong) 多,競爭(zheng) 激烈的結果,超六成受訪者認為(wei) 需要破除求職中的第一學曆評價(jia) 標準。
就業(ye) 市場競爭(zheng) 激烈是客觀背景,單位提高招聘效率、降低成本是客觀需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企業(ye) 在招聘時就可以任意設置門檻,甚至赤裸裸地製造學曆歧視。這樣做明顯違反勞動法,不僅(jin) 損害求職者的公平就業(ye) 權,也容易造成人力資源錯配,對單位自身也有潛在影響。更糟糕的是,它會(hui) 固化社會(hui) 上一些落後和消極的人才觀。
如果就業(ye) 市場默認,一個(ge) 人的能力與(yu) 成就隻能被十八歲那年參加的一次高考定義(yi) ,那是何等的滑稽與(yu) 悲哀。這是對人才的不尊重,也是對教育的嘲諷。它仿佛暗示,除了高考,別的考試不值得信任;除了重點院校,其他學校不值一提。從(cong) 橫向上,它否認人才是具有多樣性的,來源是多元的;縱向上,則否認了人是在不斷成長的。決(jue) 定高度的,從(cong) 來不是起點。我們(men) 不能否認,第一學曆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一個(ge) 人的學習(xi) 情況。但這不是人的全部,不是能力的上限,它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wei) 人才唯一有效的通行證。
對此,首先要在就業(ye) 市場上旗幟鮮明地宣告,第一學曆歧視就是就業(ye) 歧視的一種,屬於(yu) 露頭就該打擊的違法行為(wei) ,不能默認它的合理性,讓歧視現象堂而皇之地存在。嚴(yan) 查公開的就業(ye) 歧視,對企業(ye) 來說也是一種警示和提醒。
當然,明麵上的違法容易查處,隱形的歧視卻難以通過法律手段約束。這需要企業(ye) 將目光放長遠,別被自己狹隘的人才觀束縛住手腳;需要從(cong) 教育改革入手,優(you) 化配置教育資源,解決(jue) 教育資源地域分配不均的問題;更需要社會(hui) 觀念的變革,鼓勵多元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努力創造公平的環境,才能讓年輕人從(cong) 學曆陰影中突圍。(馬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