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深化青創基地建設 增進兩岸青年交流互信

發布時間:2023-12-12 10:0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兩(liang) 岸聽潮】

  作者:尚紅娟(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台灣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海峽兩(liang) 岸青年就業(ye) 創業(ye) 基地和示範點(以下簡稱“青創基地和示範點”)自2015年設立以來,秉持“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的理念,通過就業(ye) 創業(ye) 輔導、法律谘詢和投融資支持等方式,為(wei) 台灣青年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業(ye) 平台。青創基地和示範點不僅(jin) 幫助台青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助力其在深化兩(liang) 岸融合發展實踐中安心就業(ye) 、紮根創業(ye) ,同時也作為(wei) 橋梁紐帶極大促進了兩(liang) 岸青年的交流互信。

  為(wei) 台青在大陸就業(ye) 創業(ye) 厚植沃土

  祖國大陸始終以積極、務實的態度,盡最大可能為(wei) 台青在大陸求學、就業(ye) 、創業(ye) 、發展提供便利條件,以推進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今年7月,國台辦發言人表示,2015年以來,國務院台辦積極搭建平台,累計授牌設立79家青創基地和示範點,涵蓋園區、學校、創業(ye) 孵化器、企業(ye) 和社會(hui) 團體(ti) 等各類平台。製定青創基地管理辦法和績效考核工作細則,規範基地和示範點的設立、運行和管理,經嚴(yan) 格考核,現保留77家。據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青創基地和示範點累計服務和入駐台青投資企業(ye) 與(yu) 創業(ye) 團隊4900多個(ge) ,吸納實習(xi) 就業(ye) 創業(ye) 台青近2.5萬(wan) 人(次),累計超20萬(wan) 人(次)參與(yu) 青創基地和示範點開展的交流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大陸發展機遇對台青產(chan) 生的強大磁吸力。

  各地區各部門也積極落實完善尊重、關(guan) 愛、造福台青的各項惠台舉(ju) 措和製度安排。截至2023年1月,福建省設立各類台青就業(ye) 創業(ye) 基地83家,入駐台資企業(ye) 約2800家,台青有7100多人。江蘇昆山兩(liang) 岸青年創業(ye) 園區企業(ye) 總產(chan) 值超3億(yi) 元,累計引進創業(ye) 項目300餘(yu) 個(ge) ,其中台資企業(ye) 占70%以上;培育新三板上市企業(ye) 1家、新四板上市企業(ye) 兩(liang) 家,園區培育出了廣聯發等多家年產(chan) 值千萬(wan) 元以上的企業(ye) 。在廣東(dong) ,十年來先後設立9家青創基地和示範點,累計入駐台青初創企業(ye) 或團隊近500家。如今,在青創基地和示範點的不斷建設發展中,台青台企“願意來、留得住”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不斷擴大台青在大陸的朋友圈、事業(ye) 圈

  青創基地和示範點為(wei) 台企台青提供了從(cong) 初級孵化到天使投資的全鏈條服務。大陸的市場發展前景以及青創基地提供的一係列惠台政策和待遇,極大地滿足了台青創業(ye) 對資金、技術和人脈資源的需求。青創基地和示範點不僅(jin) 在國家層麵有稅收、場地、資金等方麵的優(you) 惠政策支持,還有各地方政府在項目對接、辦公場所、資金扶持、稅收減免、貸款融資及工商、稅務注冊(ce) 登記等方麵配套的專(zhuan) 門服務和政策細則。

  發展至今,青創基地和示範點在兩(liang) 岸產(chan) 生了一定影響力,並形成了深度融合的共贏模式。青創基地聯盟匯集不同省市各級青創基地營運團隊,鼓勵台青來大陸的聯盟體(ti) 係內(nei) 企業(ye) 實習(xi) 、就業(ye) 。麥可將文創園主打文創產(chan) 品本土化,在創意與(yu) 技術中融入本土元素,或將當地居民的傳(chuan) 統商品進行加工和升級,賦予新的創作理念。創業(ye) 公社通過開展兩(liang) 岸青年線上線下混合式交流,有效凝聚台青社群情感。昆山青創園成立了“創業(ye) 學院”,提供1000萬(wan) 元種子基金直投服務,並與(yu) 20多所大學成立了“兩(liang) 岸高校聯盟”,為(wei) 園區內(nei) 創新創業(ye) 青年提供科技前沿信息交流與(yu) 互動、技術需求與(yu) 對接平台。

  鼓勵更多台青參與(yu) 兩(liang) 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

  當前,為(wei) 更好地促進海峽兩(liang) 岸的融合發展,應持續加大對青創基地和示範點的扶持力度,持續優(you) 化台青創業(ye) 就業(ye) 環境,讓台青在持續性增長的創業(ye) 獲得感中增進對祖國的認同和感情。

  持續性的創業(ye) 獲得感關(guan) 係到台青在大陸的發展前景。當前,青創基地和示範點處於(yu) 從(cong) 市場吸引到增進互信融合的轉型階段。台青在大陸發展不僅(jin) 需要經濟收入的可持續性,還要通過人脈網絡的架橋式資源連結,使其能夠在直接和間接的人文關(guan) 愛中深度融入大陸社會(hui) ,不斷建立起深層的社會(hui) 網絡關(guan) 係。這一持續性增長的創業(ye) 獲得感將有助於(yu) 讓更多台青“願意來、留得住”。

  筆者認為(wei) ,可全麵推進青創基地和示範點中創業(ye) 文化、監管體(ti) 係、創業(ye) 技能培訓、創業(ye) 資本的係統化發展。同時,還可構建台青創業(ye) 的企業(ye) 庫、人才庫,以點帶麵形成一批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就業(ye) 創業(ye) 標杆,構建優(you) 質開放的創業(ye) 環境,引導青創基地的差異化發展,體(ti) 現聚焦性和專(zhuan) 業(ye) 性。此外,還可打造青創基地和示範點有生活照顧、情感支持、人際連結的人文氣息,實現良性的經濟文化適應和社會(hui) 的深度融合。

  從(cong) 融合的角度看,持續性的創業(ye) 獲得感會(hui) 讓台青在情感連結與(yu) 互信融合中、在不斷的社會(hui) 和文化適應中,對大陸社會(hui) 產(chan) 生一定的黏著度,實現雙向的認同與(yu) 接納。未來我們(men) 可充分發揮青創基地和示範點的獨特作用,緊扣台青實習(xi) 就業(ye) 創業(ye) 需要,為(wei) 更多台青到祖國大陸施展才華創造有利條件,為(wei) 促進兩(liang) 岸青年共同發展、擴大兩(liang) 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作出新貢獻。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2日 12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