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人民網評: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端牢飯碗底氣更足

發布時間:2023-12-12 10:19:00來源: 人民網-觀點頻道

  春華秋實,不負耕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13908.2億(yi) 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yi) 斤,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豐(feng) 收答卷。今年,我國糧食生產(chan) 先後遭遇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dong) 北局地嚴(yan) 重洪澇、西北局部幹旱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年糧食生產(chan) 再獲豐(feng) 收,產(chan) 量再創曆史新高,增加了我們(men) 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信心和底氣。

  麵積是產(chan) 量的基礎,穩麵積才能穩產(chan) 量。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今年,全國糧食播種麵積17.85億(yi) 畝(mu) ,比上年增加954.6萬(wan) 畝(mu) ,增長0.5%。一方麵,各地區積極推進間套複種、整改複耕,加強撂荒地治理,加強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挖掘麵積潛力;另一方麵,通過調整結構,增加了1800多萬(wan) 畝(mu) 玉米、小麥等高產(chan) 作物麵積,相應減少了雜糧雜豆等低產(chan) 作物的麵積。同時,今年以來,各地持續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聚焦新建4500萬(wan) 畝(mu) 、改造提升3500萬(wan) 畝(mu) 的年度任務,夯實糧食高產(chan) 穩產(chan) 根基。事實證明,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須要嚴(yan) 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一寸都不能浪費。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wei) 豐(feng) 收的沃土,方能築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讓種糧農(nong) 民有錢賺。2023年,中央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jia) ,完善玉米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增加產(chan) 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向實際種糧農(nong) 民發放一次性補貼100億(yi) 元;糧食收購環節,在符合條件的地區啟動最低收購價(jia) 執行預案,避免“穀賤傷(shang) 農(nong) ”……讓農(nong) 民種糧不吃虧(kui) 、有錢掙、多得利,多措並舉(ju) 提高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提升廣大農(nong) 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wei) 端牢“中國飯碗”打下堅實的基礎。

  落實黨(dang) 政同責,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行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是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任務。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是將重農(nong) 抓糧的責任主體(ti) 從(cong) 省長負責升格至黨(dang) 政同責,全麵壓實地方黨(dang) 委和政府特別是一把手抓糧食生產(chan) 的政治責任,幹好該幹的事、擔好該擔的責,形成共抓糧食生產(chan) 的強大合力。今年是落實黨(dang) 政同責的“首考”之年,不僅(jin) 將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對重農(nong) 抓糧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更是切實壓實地方黨(dang) 委和政府的耕地保護和保障糧食安全責任,確保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真正落到實處,確保14億(yi) 多人的飯碗端得穩、端得牢。

  在慶祝豐(feng) 收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我國糧食連年豐(feng) 收,但是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工作形勢依然嚴(yan) 峻。對此,我們(men) 要必須堅持底線思維,統籌好發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硬件”“軟件”一起抓。從(cong) 耕地到種子,從(cong) 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到調動主產(chan) 區重農(nong) 抓糧積極性,從(cong) 做好糧食收購到安全儲(chu) 糧,既抓物質基礎,又抓機製保障,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糧安天下,農(nong) 穩社稷。糧食連續9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是一個(ge) 輝煌的成就,更是一個(ge) 新的起點,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wei)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們(men) 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持續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孟哲)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