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變大田,種地更方便
冬日裏,水田邊,雖是農(nong) 閑,可依然能看到付紅維的身影。“現在是管理小龍蝦的關(guan) 鍵時期,不僅(jin) 要定期喂料,還要管理好蝦田的水位,這樣才能在明年初夏豐(feng) 收。”付紅維說。
付紅維是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麻豪口鎮裕華村的蝦稻種養(yang) 大戶,承包了90多畝(mu) 蝦田。“以前村裏每戶的田分布在不同地方,承包田種稻養(yang) 蝦要在各處小田間來回跑,經常要雇人幫忙。”付紅維說,現在各種細碎的田並在一起,種田可以機械化,省時省力,還節省成本。
公安縣地處江漢平原,年產(chan) 88萬(wan) 多噸糧食。此前,當地不少農(nong) 村的基礎設施較為(wei) 薄弱,土地細碎化,耕地多數靠人力種養(yang) 。
2014年後,公安縣開始在麻豪口鎮的一些農(nong) 村試點開展“一戶一田”,在保證農(nong) 戶土地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把分散的田塊根據相對集中且互相毗鄰的原則,通過流轉經營權的方式“變大田”。
當年,裕華村就是試點之一。“我們(men) 先摸清了農(nong) 戶的耕種意願和土地確權麵積,逐一分戶登記,確定各戶‘變大田’後的田塊麵積。”裕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勇介紹,在具體(ti) 實施過程中,村裏優(you) 先保障有耕種需求的農(nong) 戶,首先將易排易灌的土地劃定為(wei) 自種田;其次按照田塊的地理環境和位置,將毗鄰自種田的田塊劃定為(wei) 待轉田;最後劃定的是流轉田。
“在‘小田變大田’過程中,農(nong) 戶原有的流轉關(guan) 係不變,隻是將農(nong) 戶確權土地與(yu) 流轉土地調整在一起,形成大塊田。”劉勇說,村委會(hui) 讓每戶出一個(ge) 代表,再將代表聚集起來一起討論方案,最終確定用兩(liang) 次抓鬮的方式讓村民的“小田變大田”。
“小田變大田”後,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也提升了,像付紅維這樣的種糧大戶管理農(nong) 田更便利,種糧意願也更高。“現在每畝(mu) 蝦稻田的收入能穩定在5000多元。”付紅維說。
看到付紅維收益可觀,一些過去猶豫的農(nong) 戶主動找到村委會(hui) ,要求參與(yu) 村裏“小田變大田”的改革。2018年,裕華村7000多畝(mu) 的土地“變大田”完成。
不僅(jin) 僅(jin) 在裕華村,公安縣通過設置自種田、待轉田、流轉田“三塊田”,讓農(nong) 村基本實現了“小田變大田”。同時,結合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國土綜合整治、耕地提質改造等,公安縣還新增耕地麵積6200畝(mu) 。2022年,公安縣的集體(ti) 經濟過百萬(wan) 元收入村達11個(ge) 、過50萬(wan) 元的村達41個(ge) ,所有村收入均突破20萬(wan) 元,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萬(wan) 元,比上年增長7.9%。
公安縣委書(shu) 記嚴(yan) 廣超說,目前當地正在圍繞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繼續深化農(nong) 村配套改革。(吳君)
(何樂(le) 為(wei) 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