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社裏揚新聲
【一線講述】
古琴社裏揚新聲
講述人:河南蘭(lan) 考縣堌陽鎮徐場村村民 徐冰
我是90後,自幼酷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特別喜好詩詞,係統學習(xi) 過“經史子集”等著作,對古典藝術很感興(xing) 趣。我在大學畢業(ye) 後,來到一家琴社從(cong) 事古琴製作、演奏方麵的工作。
這些年,我走南闖北,學習(xi) 斫琴技藝和演奏技巧。每次操作和練習(xi) 中,小到每一個(ge) 指法,大到每一道工序,我都下足了功夫。幾年後,我除了可以製作出獨具韻味的古琴,還熟練掌握了演奏技巧,並且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如今,很多古琴愛好者和著名演奏家會(hui) 慕名來我家琴社選購古琴。
改革開放後,村裏辦的企業(ye) 逐漸多了,大家幹事的熱情也高漲起來,紛紛投身古琴生產(chan) 之中。我的父輩們(men) 聯合十多家周邊以及全國多地的代理加工廠一起搞生產(chan) ,古琴製作邁上新台階。那時,村裏產(chan) 生了一大批“能人”,他們(men) 從(cong) 外麵引進新技術、新設備,還鑽研出高效便捷的製作方式,創新出很多產(chan) 品,受到市場歡迎。步入新世紀,國家對外開放的大門更加寬廣,我們(men) 也打算迎著這一場“東(dong) 風”走向國際市場。比如,與(yu) 國外製造商合作交流製琴工藝、參加國際音樂(le) 展覽會(hui) 等。
近十年來,市場供需、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給我們(men) 的生產(chan) 與(yu) 經營都帶來了挑戰。為(wei) 了補齊技術短板,我們(men) 聚合各種資源,推動科技、綠色與(yu) 藝術的深入結合,生產(chan) 出更具創意和時代特點的古琴。為(wei) 了緊跟市場形勢,琴社還推出了定製化古琴,滿足音樂(le) 家、演奏家對古琴音色和演奏體(ti) 驗的多元需求。
我在大學裏學過企業(ye) 管理,知道不少新興(xing) 商業(ye) 形態。我和一些青年盤算著通過線下和線上直播等方式吸引當地高校的音樂(le) 類人才,來我們(men) 工廠參加古琴製作、演奏及教授古琴課程等工作。看到琴社發展好了,周邊農(nong) 民也紛紛登門學藝,他們(men) 的加入不僅(jin) 讓斫琴工藝有了傳(chuan) 承,也為(wei) 古琴產(chan) 業(ye) 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蘭(lan) 考縣的一張張古琴,又重新釋放新活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耿建擴、陸健、蘇雁、崔誌堅、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謝尚國、廖瑩、黃建)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8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