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被“開盒” 深挖背後“黑色產業鏈”
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nei) 啟動的“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zhuan) 項行動,圍繞社交、短視頻、直播等重點平台類型,集中整治“網絡廁所”“開盒掛人”行為(wei) ;借社會(hui) 熱點事件惡意詆毀、造謠攻擊;汙名化特定群體(ti) 、煽動地域對立;鬥狠PK等低俗不良直播行為(wei) ;有組織地惡意辱罵舉(ju) 報他人;編造網絡黑話、惡意造梗等行為(wei) 。
有關(guan) 專(zhuan) 家指出,中央網信辦此舉(ju) 劍指網絡戾氣整治,有針對性重拳打擊各種網絡不良行為(wei) ,以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
今年7月,大學生金萌(網名)被“開盒”了。
恐嚇電話和短信,猛烈地砸向金萌的手機:微博、微信難以正常使用,剛剛清空未讀消息,不到1分鍾又顯示出“999+”條。
騷擾信息像一片片雪花飛來,砸在金萌身上,如同遭遇一場巨大的雪崩,壓得她快要窒息了。
“開盒”指的是不法分子盜取公民個(ge) 人信息後,在網絡群組公開並煽動網民攻擊謾罵。金萌的信息,是在境外某個(ge) 軟件的群聊中被泄露“開盒”,導致她本人受到猛烈騷擾。
被“開盒”令她崩潰
“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me) 。”回想起被“開盒”的場麵,金萌仍覺後怕。
熱心公益的金萌,時常救助流浪貓狗。今年4月,她與(yu) 一群同樣關(guan) 心流浪小動物的夥(huo) 伴,發現網絡上有人兜售虐貓短視頻。她們(men) 隨即向網信辦、公安部門舉(ju) 報,之後對方賬號被封,並受到了屬地公安機關(guan) 的治安處罰。
因為(wei) 此事,一群潛伏在網絡角落裏的虐貓“愛好者”,開始發動各種力量,“開盒”了包括金萌在內(nei) 的小動物保護誌願者、支持公安行動的網絡博主甚至是一些發微博支持其行動的明星,他們(men) 的身份證號、家庭住址、聯係方式等都被在網上曝光。
許多帶著髒字的侮辱謾罵蜂擁而至:如果不給“贖金”,他們(men) 就會(hui) 再度直播虐貓,甚至揚言要去金萌家樓下鬧事。
“為(wei) 什麽(me) 這些人能夠拿到我的個(ge) 人信息,毫無顧慮地躲在陰暗角落裏如此放肆?”金萌沒有妥協,她決(jue) 定反擊。一位騷擾者良心發現,告訴了她“開盒者”所在的境外社交軟件上的群組。於(yu) 是,她下載軟件,加入了該群組。
由於(yu) 該軟件能夠回溯聊天記錄,她看到了自己信息被公開的全過程:不僅(jin) 有身份證號、家庭住址、聯係方式,甚至還有她身份證上的照片,公開的信息下方,充斥著不懷好意的揣測與(yu) 惡評。
那一瞬間,金萌幾乎陷入崩潰狀態。
深挖“開盒”背後“黑色產(chan) 業(ye) 鏈”
“我確實沒辦法阻止他們(men) (不法分子)獲取我的個(ge) 人信息。”因為(wei) 專(zhuan) 注揭露網絡詐騙套路,從(cong) 去年3月起,自媒體(ti) 博主川烈(網名)就一直遭遇被“開盒”的困擾,他和家人長期受到不明身份人士的騷擾,“有人不斷打電話發短信,我爸媽、妹妹、妹夫都受到影響,甚至還找到了我妹夫的爸媽。”
今年7月,川烈決(jue) 心深挖“開盒”背後的“黑色產(chan) 業(ye) 鏈”。經過一番探究,他發現,很多公民的個(ge) 人信息從(cong) 各種渠道被泄漏。
“‘開盒’是一環接一環的。”川烈表示,在不法分子的手中,大量的公民個(ge) 人信息存儲(chu) 在多個(ge) 能供人隨時查詢的數據庫中,這些庫被通稱為(wei) “社工庫”:隻要擁有被“開”者的社交賬號,便可以對應獲得其手機號,進而查詢到其身份證號,看到其身份證上的照片,甚至了解到其家庭關(guan) 係,“沒有什麽(me) 技術含量”。
在多個(ge) “社工庫”群組中,可以看到可供查詢的信息五花八門,“50元可查單人戶口,400元查全家,500元查外賣地址、開房記錄,2000元能通過手機號查定位……”
這些信息從(cong) 何而來?在8月10日公安部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警務技術二級總監黃小蘇表示,犯罪分子獲取個(ge) 人信息數據主要有“騙取信息、盜竊信息、內(nei) 鬼泄露、非法采集、倒賣信息、變造信息”等6種手法。
黃小蘇表示,“內(nei) 鬼泄露”指的是利用職務便利非法泄露公民個(ge) 人信息,如運營商、快遞、汽車4S店、房地產(chan) 等企事業(ye) 單位內(nei) 部工作人員泄露公民個(ge) 人信息。
一名自稱在某運營商當過電話客服的“社工庫”運營者稱,當時他雖然隻是基層員工,但掌握著很高的後台係統權限,“什麽(me) 都能查到”。有“社工庫”運營者稱,“內(nei) 鬼”已成為(wei) 其“供貨”的主力,“隻要在各係統內(nei) 部有人,這些信息不愁查不到”。
在不少“社工庫”群組中出現了奇特的現象:一些不法分子一邊吆喝著自己是“全網最全數據庫”,一邊又誠聘“長期合作”的“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士”,堂而皇之地寫(xie) 著:“為(wei) 升級客戶查詢體(ti) 驗,現尋以下渠道查詢人員:快遞內(nei) 部人員、銀行內(nei) 部人員、有公安查詢權限的人。”群組中,諸如此類的招聘廣告比比皆是,不少標注著“合作安全,無憂賺錢”。
在今年8月公安部發布的打擊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中,能看到“內(nei) 鬼”的身影。
今年3月,上海閔行公安機關(guan) 在偵(zhen) 辦一起網絡詐騙案時發現,犯罪嫌疑人準確掌握受害人的網購記錄、物流信息等公民個(ge) 人信息。經查,彭某等人在境外網站發現有人有償(chang) 求購物流信息,隨即與(yu) 該人聯係獲取木馬程序,並應聘為(wei) 快遞公司員工,利用職務工作便利在快遞公司業(ye) 務計算機內(nei) 植入木馬程序,其上線人員通過木馬程序獲取大量快遞信息,並利用上述信息進一步實施電信網絡詐騙。今年5月,上海公安機關(guan) 開展集中收網,抓獲采取相似手法竊取公民個(ge) 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8名。
“人肉開盒”隱藏諸多法律風險
在川烈潛伏群組的幾個(ge) 月內(nei) ,他不僅(jin) 收集到了不法分子恐嚇自己的證據,也通過手機號碼、收款碼、網絡IP地址等信息,定位到幕後主使的真實身份。之後,他向有關(guan) 部門提交了證據。
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合夥(huo) 人韓驍分析,“人肉開盒”行為(wei) 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等多方麵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自然人的個(ge) 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ge) 人需要獲取他人個(ge) 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chuan) 輸他人個(ge) 人信息,不得非法買(mai) 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ge) 人信息。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wei) 人承擔民事責任。
“‘人肉開盒’將他人的隱私信息隨意公開披露,是一種侵犯隱私權的行為(wei) ,需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韓驍指出,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幹擾他人正常生活、散布他人隱私等,將麵臨(lin) 被罰款、行政拘留的行政處罰。此外,網絡服務提供者若不采取相關(guan) 措施,也可能承擔責任。
今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其中規定: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並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ge) 人信息,情節嚴(yan) 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罪定罪處罰。
韓驍表示,對於(yu) 公民的網絡謾罵攻擊,還可能會(hui) 構成侮辱罪、尋釁滋事罪,如果進一步獲取錢財,則可能會(hui) 構成敲詐勒索罪等財產(chan) 犯罪。
11月17日,視頻平台嗶哩嗶哩通報了涉及川烈等多位UP主的“人肉開盒”事件,稱今年8月收到舉(ju) 報,有群體(ti) 在境外平台有組織地煽動用戶對站內(nei) UP主進行“人肉開盒”。該群體(ti) 不僅(jin) 在線上公開UP主個(ge) 人信息,還對其進行一係列電話私信騷擾、網暴攻擊、不實惡意舉(ju) 報等違法行為(wei) 。通報稱,由於(yu) 本次案件涉及地域範圍廣、涉案人員多且行為(wei) 性質惡劣,有關(guan) 部門已將40餘(yu) 名違法嫌疑人情況通報18個(ge) 省市。
“整治、拒絕‘人肉開盒’,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關(guan) 注和參與(yu) 。”韓驍強調,對“開盒”者進行教育改造十分重要,監管部門和司法機關(guan) 應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管機製和懲罰製度,及時采取措施,打擊惡意攻擊、騷擾等行為(wei) ,形成威懾作用。除了運用司法手段追究法律責任,還要依靠社會(hui) 組織等力量進行教育改造,作為(wei) 公民也應該積極參與(yu) 到網絡治理中來,“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和網絡安全意識,拒絕惡意攻擊和騷擾等行為(wei) ,共同營造一個(ge) 安全、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
嗶哩嗶哩表示,自2022年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網絡暴力專(zhuan) 項治理行動”以來,社區陸續上線了“一鍵防騷擾”“彈幕優(you) 選”“陌生人私信防護”等產(chan) 品功能,並建立了與(yu) 有關(guan) 部門的溝通機製,通過加強技術能力以及內(nei) 外部合作,持續完善社區治理網絡暴力的手段。
“拒絕網暴,不要讓受到傷(shang) 害的人求助無門。”金萌和川烈表示,他們(men) 對網絡戾氣的反擊,會(hui) 持續下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 陳曉 記者 崔麗(li)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