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追光三十載 接力播種向未來

發布時間:2023-12-18 10: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年逾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回憶了20世紀70年代在冀西北大山中與(yu) 同仁研製相控陣雷達的奮鬥曆程;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副所長葉聰,展示了他和團隊成功研發“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三型國之重器的故事;“80後”科學家趙滌燹,講述了他和團隊成功研發低成本、高性能的毫米波相控陣芯片的過程。

  12月14-15日,“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國活動月暨中青科協成立30周年主題活動在江蘇南京舉(ju) 辦。這個(ge) “老中青三代”同台宣講的感人場麵出現在活動現場。

  30年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hui) (以下簡稱“中青科協”)聚焦培育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在全國各地開展“中國青年創新論壇”“青年科學家進校園”“科技之光青年講堂”等科普活動。一代代受前輩啟發鼓舞而選擇科研道路的青年科學家,走上講台向新一代年輕人分享科研曆程、講述奮鬥故事,將“科技追光”的精神傳(chuan) 遞下去。

  葉聰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自己成長的20世紀80年代很少有機會(hui) 接觸到科普講座,科技啟蒙來自科普讀物和書(shu) 本上的科學家故事。現在的葉聰參加過多次科普宣講活動,將科研經曆和“嚴(yan) 謹求實、團結協作、拚搏奉獻、勇攀高峰”的載人深潛精神講給全國各地的中學生、大學生、科技界青年們(men) 聽。

  載人深潛是“小眾(zhong) 科技”,而葉聰的團隊不斷有聽過他報告或宣講的年輕人加入。有一年,葉聰到浙江大學做講座,介紹載人潛水器,一名學生向他詢問潛水器的作業(ye) 精度、時長等具體(ti) 問題;第二年,這個(ge) 年輕人就帶著自己的研究課題參與(yu) 到葉聰的團隊中來了。葉聰非常高興(xing) ,感覺“自己做的科普和技術交流工作很快就吸引到了新鮮力量”。

  在科學界,不乏這樣傳(chuan) 遞前輩的“接力棒”、接續奮鬥的故事。

  山東(dong) 大學齊魯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王昊在新冠疫情期間曾與(yu) 同仁們(men) 奔赴湖北武漢,救治最為(wei) 危重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又多次赴山東(dong) 威海、日照等前線,救治重症患者、改進流程、打造團隊。平時與(yu) 剛入職的年輕醫生和醫學生溝通,他常鼓勵他們(men) “從(cong) 臨(lin) 床中發現問題,用科學研究解決(jue) 臨(lin) 床問題,最終讓廣大病人獲益。”

  王昊回憶,2003年“非典”期間,他還在醫學院讀本科。當時,他聽說鍾南山等前輩攻堅克難,針對“非典”治療做了很多相關(guan) 研究。後來,受到很大啟發的王昊,選擇呼吸與(yu) 危重症醫學科作為(wei) 深造方向。

  今年參加“科技之光青年講堂”宣講時,麵對山東(dong) 三所高校的醫學生,王昊重點講述了如何開展臨(lin) 床研究。他說:“我們(men) 國家的基礎研究水平與(yu) 國際相比已經不弱了,臨(lin) 床水平也進步很快,在循證醫學方麵,新一代的年輕醫療從(cong) 業(ye) 者有責任去補短板,做出的成果不光我們(men) 自己能用,成果發表後還能供全世界的臨(lin) 床醫務人員使用,這是非常有意義(yi) 的事。”

  全國青聯委員、天津醫科大學教授艾玎有類似的心路曆程。她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讀大二時,聽到了韓啟德院士的報告,所以後來選擇了心血管作為(wei) 自己的研究方向。“記得當時韓院士講到,心腦血管疾病是我國國民第一大死亡原因,死亡率、致殘率高,給社會(hui) 帶來了很大負擔,因此研究這樣的疾病對國家意義(yi) 重大。”

  從(cong) 北大博士畢業(ye) 後,艾玎赴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回國,到天津醫科大學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在心血管方向潛心研究。在“科技之光青年講堂”上,麵對700多名醫學生,她鼓勵有興(xing) 趣的同學更早參與(yu) 到科研中來,在求學和發展過程中奠定紮實基礎。

  在提問環節,一位臨(lin) 床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問艾玎:如何平衡好基礎研究和臨(lin) 床工作?艾玎的回答是:其實兩(liang) 者並不矛盾,而且應該是相互促進的。她說:“一個(ge) 真正好的醫生不僅(jin) 僅(jin) 會(hui) 看病,還應該知道疾病背後的發病機製,比如不同的臨(lin) 床表現可能來自同一個(ge) 原因。隻有從(cong) 臨(lin) 床到基礎都了解,才能夠真正成為(wei) 一個(ge) 醫學大家。”

  坐在宣講者台下的,除了科技界青年和學生,還有來自經濟界、文藝界等不同領域的聽眾(zhong) ,業(ye) 界交流碰撞出了“火花”。

  浙江省青聯常委、之江實驗室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謝安桓在科普宣講中介紹了自己正在研究的“智能低空載人飛行器”和“人形機器人”項目。

  謝安桓記得,有歌唱、跳街舞的青年對可以演奏鋼琴的機器人很感興(xing) 趣,希望進行合作表演;有從(cong) 事醫藥、化學研究的科研人員,溝通醫療器械方麵的合作可能;還有郵政快遞行業(ye) 的從(cong) 業(ye) 者,認為(wei) 智能飛行器將來可能應用於(yu) 物流行業(ye) ,把快遞送到偏遠山區和郊區,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中作貢獻。“大家為(wei) 我們(men) 科研成果的落地應用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

  來自前沿領域青年科學家的宣講,讓有誌於(yu) 從(cong) 事科研的青年學生“打開了新思路”。

  今年11月,在“科技之光青年講堂·走進天津”宣講活動上,第二屆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北京大學研究員杜鵬帶來了“植物基因工程在轉化醫學中的應用”的演講。利用植物蛋白實現廣譜抗腫瘤的反應現象的講解,讓南開大學醫學院2021級本科生王婧獲益匪淺。

  王婧記得,杜鵬以親(qin) 身經曆勉勵大學生不要局限於(yu) 當前的認識,要敢於(yu) 嚐試、不懈堅持,不僅(jin) 要重視基礎科研,還要以更開闊的視野去解決(jue) 更多人的健康問題。她說:“了解了這些優(you) 秀青年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之後,我更加堅定了自己要將基礎研究與(yu) 臨(lin) 床應用相結合的學習(xi) 目標,他們(men) 讓我看到了真正的科技之光。”(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