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要堅持國際交流與合作
作者:魏江(浙江財經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校長,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在前不久召開的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hui) 上,我國首次提出《國際科技合作倡議》,倡導並踐行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堅持“科學無國界、惠及全人類”,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ti) 。
當前,全球社會(hui) 共同麵臨(lin) 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生態環境、技術突破等重大挑戰,科技創新在應對全球重大挑戰方麵愈發重要。麵向未來,我們(men) 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深度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yu) 合作,進一步增強科技政策的彈性和包容性,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我國具備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yu) 合作的堅實基礎
堅持國際科技交流與(yu) 合作、廣泛資助國際協作的科研項目、搭建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是不少發達國家提升科技國際話語權、科技創新水平乃至國富民強的重要路徑。回顧近代以來國際格局的演變,從(cong) 19世紀後期開始美國追趕英法、“二戰”後德國和日本追趕美英蘇,以及20世紀後半期開始亞(ya) 太地區新興(xing) 經濟體(ti) 追趕傳(chuan) 統發達經濟體(ti) ,都生動地體(ti) 現了這一點。
事實上,我國在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方麵具備堅實基礎。近年來,我國支持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與(yu) 搭建全球科技創新共同體(ti) 的能力不斷提升,科研基礎設施條件比肩全球頂尖水平。《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共投入R&D經費30782.9億(yi) 元,比上年增加2826.6億(yi) 元,增長10.1%;R&D經費投入強度為(wei) 2.54%,比上年提高0.11個(ge) 百分點;其中,全國基礎研究經費2023.5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1.4%,科技經費投入力度持續加大,R&D經費投入強度逐年提高。
目前,我國已成為(wei) 僅(jin) 次於(yu) 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研發支出國,研發支出占世界各國研發總支出的20%左右,已具有資助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的基礎。在國際大科學合作方麵,我國積極參與(yu)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等一批標誌性國際大科學計劃,並牽頭實施深時數字地球(DDE)、人體(ti) 蛋白質組導航(π-HuB)等一係列國際大科學計劃。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方麵,我國已規劃建成了中國天眼(FAST)、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地麵空間站、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chu) 存環等,正在建設及規劃如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SHINE)、深圳中能高重複頻率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S3FEL)、未來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等。
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許多標誌性新成果不斷湧現,如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核質量測量團隊基於(yu) 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chu) 存環精確測量了一批關(guan) 鍵原子核的質量,揭示了部分中子星的性質。在論文產(chan) 出方麵,近5年部分基礎學科如數學、化學ESI高被引論文數量已經超越美國,成為(wei) 世界第一,其他不少學科穩居第二,僅(jin) 次於(yu) 美國。綜上可以看出,我國已具備支持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與(yu) 搭建全球科技創新共同體(ti) 的能力和基礎。
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也應該看到,在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上,我國仍麵臨(lin) 一些問題,麵對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科技高質量供給仍有缺口。為(wei) 此,我國應堅持以開放心態,與(yu) 全球各國開展深度國際交流,共建基礎設施、共擔投入風險、共享創新成果。
三方麵發力深化國際交流與(yu) 合作
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進一步深化國際交流與(yu) 合作。為(wei) 此,要充分發揮政策在驅動、引導國際交流與(yu) 合作方麵的作用,從(cong) 財政資助、平台開放、產(chan) 權保護三個(ge) 方麵進行政策設計。
一是應在重點領域設立專(zhuan) 項資助基金,資助高水平國際合作研究。實施“重點領域研究共同體(ti) 計劃”,設立年度300億(yi) —500億(yi) 元的“重點領域研究共同體(ti) 專(zhuan) 項資助資金”。同時引入相關(guan) 科技領軍(jun) 型企業(ye) 共同投入,並撬動地方科技計劃給予配套投入,繼而實現重點領域的學術團隊培育與(yu) 持續跟進,加強技術積累與(yu) 前瞻布局。
二是應構建並完善全球科技合作網絡,加速協同開放與(yu) 創新溢出。除涉及國防及戰略核心利益領域外,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等,積極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吸引海外一流大學、研發機構甚至高科技企業(ye) 參與(yu) 建設和使用,鼓勵開放式創新。以放寬財政稅收管製等方式鼓勵國內(nei) 企業(ye) 跨國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建設海外創新飛地,激活合作研發機構市場化運營活力。
三是應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營造製度型開放合作環境。知識產(chan) 權保護是全麵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基礎,要全麵完善知識產(chan) 權保護法律體(ti) 係,推動建立健康、可持續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機製。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平台,通過頂尖科學家論壇等活動,積極宣傳(chuan) 我國關(guan) 於(yu) 科技成果歸屬分配等方麵的政策法規,權威解讀相關(guan) 政策詳細落地實施辦法,解決(jue) 國際科研平台合作研究的後顧之憂。構建規範的管理服務機製,尤其是完善國際化財政科研經費管理製度,暢通科研經費申請、審批、使用、結算全過程,保證資金安全有序流動。
我們(men) 應站在發展共贏、匯智聚力的曆史高度,遵循科技進步、對外開放與(yu) 大國崛起同步實現的曆史邏輯,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匯聚全球高水平創新資源。同時,我們(men) 也要為(wei) 應對全球重大挑戰及人類社會(hui) 進一步發展提供科技綜合解決(jue) 方案,構建全球科技創新命運共同體(t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