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試點”促鄉村振興——河南民權綠色產業新景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丁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寧津瑜
寒冬時節,走進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花園鄉(xiang) 雙井村,村外片片果園,村內(nei) 屋舍儼(yan) 然,一條新鋪修的柏油馬路穿村而過,彩繪牆色彩斑斕,彰顯文化特色,休閑廣場上老人三三兩(liang) 兩(liang) 在閑話家常……一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景。
雙井村是一個(ge) 有200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落,也是一片有著光榮紅色傳(chuan) 統的土地。1938年6月至1945年底,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雙井村成為(wei) “水東(dong) 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至今,村子裏還流傳(chuan) 著許多軍(jun) 民團結殺敵的故事,成為(wei) 代代相傳(chuan) 的奮進力量。
“民權縣紅色底蘊深厚,全縣一半鄉(xiang) 鎮是革命老區鄉(xiang) 鎮,紅色資源是我們(men) 黨(dang) 艱辛而輝煌奮鬥曆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領群眾(zhong) 富起來,要在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上下功夫。”民權縣委書(shu) 記王靜嫻介紹。
“2022年6月,民權縣‘紅色水東(d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正式動工,將花園鄉(xiang) 雙井村、趙洪坡村、劉莊村、趙樓村列入重點示範試點,在傳(chuan) 承紅色精神、挖掘紅色資源的同時,進一步培育壯大綠色農(nong) 業(ye) 。”民權縣副縣長、花園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方傑說。
在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帶領下,雙井村與(yu) 河南省農(nong) 科院、蘭(lan) 州大學聯合共建馬鈴薯組培基地,4個(ge) 示範村發動家庭農(nong) 場、種植大戶、個(ge) 體(ti) 農(nong) 戶建設了20座脫毒馬鈴薯種苗繁育棚,200畝(mu) 試驗示範田,實現了從(cong) “產(chan) 學研”向“產(chan) 學研用銷”協同發展的轉變,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
“今年,我們(men) 還建設了返鄉(xiang) 創業(ye) 園,占地60畝(mu) ,引進玉米、胡蘿卜和馬鈴薯種植加工等相關(guan) 企業(ye) 12家,安置返鄉(xiang) 務工人員80餘(yu) 人。”花園鄉(xiang) 信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蔣本其說,他們(men) 將鄉(xiang) 域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納入公司,實行統一品牌、統一宣傳(chuan) 、統一銷售“三統一”模式,打造“互聯網+種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實體(ti) 店”的運作機製,讓馬鈴薯、蟠桃、火龍果等農(nong) 產(chan) 品走出一條精細化品牌之路。
“這兩(liang) 年,鄉(xiang) 裏不僅(jin) 出台政策對種植戶進行科學指導,還定期開展培訓講座。”雙井村種植大戶鄒俊傑樂(le) 嗬嗬地說。
今年,“紅色水東(dong) ”示範區四個(ge) 村培育紅薯種植產(chan) 業(ye) 基地3000餘(yu) 畝(mu) ,發展馬鈴薯、胡蘿卜等特色產(chan) 業(ye) 近萬(wan) 畝(mu) ,通過免費配種、訂單收購、生產(chan) 托管、就業(ye) 務工等方式,輻射帶動雙井、劉莊等村集體(ti) 經濟收入20萬(wan) 元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萬(wan) 元以上。
如今的雙井村,紅色打底、綠色發展,紅綠交相輝映,奏響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行曲,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0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