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評析】甲骨文上熱搜是對“冷門有用”的正名

發布時間:2023-12-20 09: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近期,兩(liang) 條有關(guan) 甲骨文的新聞令人耳目一新。其一,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釋讀優(you) 秀成果獲獎名單公示》,破譯一個(ge) 甲骨文重獎10萬(wan) 元的“懸賞令”再次兌(dui) 現。其二,一名叫李右溪(網名)的甲骨文研究生在網上科普甲骨文知識,視頻播放量超過百萬(wan) 。

  “一字十萬(wan) ”的盛況也好,“挑戰全網最冷門專(zhuan) 業(ye) ”視頻走紅的故事也罷,都未必具有普遍性。當前,與(yu) 一些熱門專(zhuan) 業(ye) 相比,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小眾(zhong) 專(zhuan) 業(ye) ”從(cong) 業(ye) 者、求學者往往不太受關(guan) 注。我們(men) 不能因為(wei) 一兩(liang) 起特例,就武斷地認為(wei) 冷門絕學已經成為(wei) 熱門顯學。但同時,也不能無視這些特例的價(jia) 值——屢次逆襲上熱搜,有助於(yu) 促進人們(men) 更客觀看待冷門專(zhuan) 業(ye) 。

  甲骨文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一些學者皓首窮經,對甲骨文研究工作孜孜以求,既以對甲骨文的深刻研究探究漢字形成和演變的曆史,完善對中國文化史的了解,又據此錨定中華文明史的起始時間,考據商代最原始、最真實的時事和生活。說到底,甲骨文研究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不在世俗意義(yi) 上的“有用”“無用”,而在對中華文脈的追根溯源。

  哲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與(yu) 自然科學並重,避免陷入發展“跛腳”,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共同經驗。今天,所謂的“冷門專(zhuan) 業(ye) 無用論”,實則是以短視對長遠、以偏見遮全貌,本質上是一種嘩眾(zhong) 取寵之論。對類似“高見”的反證例子不勝枚舉(ju) ,對類似邏輯的武斷荒謬不乏批判。然而,類似的偏見在網上依然大受關(guan) 注,引得諸多學生和家長趨之若鶩,究其原因,還在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在資源傾(qing) 斜、待遇回報、價(jia) 值認可等方麵還存在一定的“錯配”。

  既然甲骨文研究如此重要,研究者需要比常人更能堅守,可否給予其更合乎預期的薪酬待遇?既然目前我國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4000餘(yu) 個(ge) ,取得共識的破譯字僅(jin) 占三分之一,剩下的“硬骨頭”亟待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那麽(me) ,可否在職稱評聘、人才激勵等方麵對“冷門絕學”研究者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既然大家清楚地看到當前文科在社會(hui) 上遭遇的“傲慢和偏見”,可否考慮以政策引導糾偏,讓人們(men) 更多地看到不論文科還是理工科,不論冷門還是熱門專(zhuan) 業(ye) ,都有與(yu) 之對應的發展前景,都是可以根據個(ge) 人興(xing) 趣學習(xi) 研究的不錯選擇。

  早在2000多年前,莊子就在《人間世》中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事實上,有些事物表麵上看“無用”,深層次看卻“有用”;短期內(nei) 看“沒用”,長遠來看卻“很有用”;本身“無用”,其內(nei) 涵或外延卻“非常有用”。此次甲骨文登上熱搜,正是對“冷門有用”的一次正名,期待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多。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0日 10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