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質生產力驅動吉林老工業基地向“新”升級

發布時間:2023-12-20 10:17: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從(cong) 馳騁亞(ya) 運會(hui) 舉(ju) 辦城市之間的“複興(xing) 號”亞(ya) 運智能動車組,到“風光氫”協同呼應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集群,再到“碳穀”纖維飛舞的新材料生產(chan) 車間……近年來,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吉林省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向“新”升級的動力,在裝備、能源、材料等既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基礎上提升含“新”量,推動老工業(ye) 基地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

  新裝備:上天入地吉林“智造”

  裝備工業(ye) 是吉林經濟的一張亮麗(li) 名片——翱翔太空的衛星、川流不息的汽車、馳騁天下的列車,都可以發現吉林“智造”的身影。

  杭州亞(ya) 運會(hui) 期間,身披“虹韻紫”的“複興(xing) 號”亞(ya) 運智能動車組列車飛馳在杭州與(yu) 寧波、溫州、金華、紹興(xing) 、湖州等協辦城市之間。高效、快捷、穩定的“複興(xing) 號”亞(ya) 運智能動車組列車,贏得來賓點讚。這組列車,就產(chan) 自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為(wei) 全世界製造軌道客車”的中車長客,始建於(yu) 1954年,是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是中國地鐵、動車組的搖籃,更是我國核心的軌道客車研發、製造、檢修及出口基地。

  向“新”發力升級,讓中車長客的產(chan) 品在海內(nei) 外均贏得良好口碑。近年來,中車長客持續推動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的含“新”量,厚植軌道交通裝備的技術儲(chu) 備。“複興(xing) 號”中國標準動車組、時速400公裏可變軌距動車組、服務北京冬奧的智能動車組……一大批產(chan) 品創新成果在中車長客問世。

  巴西國際鐵路裝備展覽會(hui) 是南美地區最專(zhuan) 業(ye) 、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博覽會(hui) ,也是世界各國鐵路廠商展示最新技術、了解南美地區市場需求的重要平台。今年,中車長客深度參與(yu) 巴西國際鐵路裝備展覽會(hui) ,和行業(ye) 對手同場競技。

  “我們(men) 在此次展會(hui) 上發布了新一代無人駕駛地鐵、100%低地板輕軌列車、全球首列氫動力市域動車組等前沿產(chan) 品,並介紹了‘智慧列車’全壽命周期服務係統,展示了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先進技術和係統化解決(jue) 方案。”中車長客總體(ti) 設計師薑柏洋說。

  俯瞰山川大地,“長春製造”軌道客車馳騁南北;仰望浩瀚星空,“吉林星雲(yun) ”衛星矩陣閃耀蒼穹。

  今年上半年,長光衛星發射的衛星數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發射總量。其中,不僅(jin) 有吉林一號“一箭41星”,還包括對外承接製造的20餘(yu) 顆衛星,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亞(ya) 米級遙感衛星網絡。

  吉林今年公布《吉林省製造業(ye) 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5年)》,力爭(zheng) 用3年時間重點支持300個(ge) 以上“智改數轉”示範項目,建成1至2家燈塔工廠、100家智能製造示範工廠、300個(ge) 省級智能製造數字化車間推動有意願的規上工業(ye) 企業(ye) 完成一輪“智改數轉”……

  統計顯示,2023年上半年,吉林省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憑借智能、高端等特點,吉林製造正全麵邁向新階段,釋放發展新動能。

  新能源:延伸“綠電”產(chan) 業(ye) 鏈條

  吉林西部地區是我國風光資源較為(wei) 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依托自然稟賦,吉林打造“陸上風光三峽”,建設清潔能源全鏈條體(ti) 係,同時進一步深挖優(you) 勢布局氫能產(chan) 業(ye) ,為(wei) 吉林發展提供綠色動力。

  白色的風力發電機星羅棋布,藍色的光伏發電板鱗次櫛比,這已成為(wei) 吉林西部的一道新風景。這裏作為(wei) 國家九大清潔能源基地之一的鬆遼清潔能源基地核心區域,正著力做好“綠電”文章。

  11月13日,吉林油田昂格55萬(wan) 千瓦風電項目建設現場,第一批新能源規模外送工程首台風機成功吊裝。該項目是中國石油在建單體(ti) 規模最大集中風電項目,明年7月全部建成投運後,可實現年發“綠電”量16.3億(yi) 千瓦時。

  “依托清潔能源,老油田在能源供給方麵實現了新突破,吉林油田產(chan) 出了我國第一桶‘零碳’原油。”吉林油田新能源事業(ye) 部負責人賈雪峰說。

  傳(chuan) 統的原油開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零碳原油”生產(chan) 用能全部來自清潔能源,可以實現原油生產(chan) 零碳排放。

  新能源不僅(jin) 給傳(chuan) 統能源供給帶來了新突破,更帶動了一係列新產(chan) 業(ye) 落地吉林,百餘(yu) 家上下遊配套企業(ye) 協同發展,成功打造“綠電”產(chan) 業(ye) 鏈。

  中車鬆原新能源產(chan) 業(ye) 基地項目現場常年保持著忙碌的生產(chan) 節奏。中國中車將風電整機、電機、葉片、儲(chu) 能等四家子公司落戶在該園區,“不出園區,就能組裝出一部完整的風力發電整機”。

  隨著中國中車集團、三一集團、華能、大唐等行業(ye) 龍頭企業(ye) 陸續進駐,風力發電主機、葉片、塔筒、機艙罩等實現本地化生產(chan) ,吉林在建設能源基地的同時,構建全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化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向“新”而進,讓“綠電”鏈條延得更長。

  由於(yu) 風光發電具有不可控和時變性,通過電解水製氫,拓展電能應用,是解決(jue) 新能源儲(chu) 備與(yu) 消納的重要途徑之一。吉林將綠氫作為(wei) 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引擎,實施“氫動吉林”行動。

  日前,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搶先布局氫能產(chan) 業(ye) 新賽道實施方案》和《搶先布局新型儲(chu) 能產(chan) 業(ye) 新賽道實施方案》,旨在搶占氫能產(chan) 業(ye) 新賽道,打造“中國北方氫穀”。

  根據這一方案,到2025年,吉林氫能產(chan) 業(ye) 布局初步成型,產(chan) 業(ye) 鏈逐步完善,產(chan) 業(ye) 規模快速增長,氫能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100億(yi) 元,帶動新能源裝機規模500萬(wan) 千瓦。到2030年,氫能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將達300億(yi) 元。

  新材料:做強碳纖維新優(you) 勢

  在吉林化纖集團的生產(chan) 線上,一縷縷雪白的原絲(si) ,纏繞在滾筒型裝置上“翩翩起舞”,通過收絲(si) 機卷繞成筒。全過程連續走絲(si) ,精準控製,再經過數小時、曆經300多米生產(chan) 線的“奇妙旅程”,變身為(wei) 黑色的碳纖維。

  “今年1至10月份,企業(ye) 所生產(chan) 的碳纖維在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特別是大絲(si) 束替代進口效果明顯。”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宋德武說。

  新材料是吉林近年來著力打造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之一。2023年,吉林出台的《關(guan) 於(yu) 推動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若幹舉(ju) 措(2.0版)》,同時組建吉林省碳纖維產(chan) 業(ye) 聯盟、開展碳纖維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創新合作交流會(hui) ,為(wei) 碳纖維產(chan) 業(ye) 發展匯聚信心。

  4月10日,吉林碳穀高性能碳纖維原絲(si) 、國興(xing) 複材碳纖維助劑、汽車輕量化複材及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4個(ge) 吉林化纖集團係列碳纖維項目集中開工。

  近年來,吉林化纖集團公司發展迅速,碳纖維產(chan) 能規模已經成為(wei) 世界第二、中國第一。預計到2025年底,吉林碳纖維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將實現突破300億(yi) 元目標。

  據宋德武介紹,企業(ye) 始終堅持大小絲(si) 束同步研發提升,纖維、複材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化創新發展,T800級以上工程化項目正在快速建設。

  以吉林化纖為(wei) 龍頭的吉林省碳纖維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融合集群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經開區碳纖維產(chan) 業(ye) 布局集中,今年以來推進產(chan) 業(ye) 強鏈補鏈、集聚擴增和質效提升,積極主動走出去、請進來,跟蹤汽車碳纖維輕量化部件、碳/碳複合材料等重大產(chan) 業(ye) 項目。”吉林省吉林市經開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董海峽說。

  “吉林立足碳纖維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大力支持相關(guan) 企業(ye) 在碳纖維關(guan) 鍵技術上不斷創新突破,推動產(chan) 業(ye) 集群式發展、產(chan) 業(ye) 鏈一體(ti) 化發展,將推動吉林迎來碳纖維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規模、效益和產(chan) 能的‘豐(feng) 收期’。”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新宇說。(王昊飛 馬曉成)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