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學生遭遇“脆皮”標簽 修煉“硬核”心態

發布時間:2023-12-20 10:3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11月中旬摔倒擦傷(shang) 手,次日傷(shang) 口感染;隔周去醫院換藥,手又劃了個(ge) 大口子……大三男生小田的遭遇,讓他在朋友圈“喜提”“脆皮大學生”的稱號。

  這是一個(ge) 近來爆火的網絡梗。“脆皮”原是遊戲術語,指代一些血量極低不堪一擊的角色,和“大學生”相遇後,成為(wei) 某些身體(ti) 脆弱容易受傷(shang) 生病的大學生的代名詞。

  大學生們(men) 將自己送進醫院的方式奇奇怪怪——既有“沒吃到豬腳飯氣暈”“轉身把腰閃了”“打噴嚏腰間盤突出”等意外遭遇,也有外傷(shang) 、腹痛、胸悶等症狀的侵擾。據河南廣播電視台民生頻道《大參考》報道,僅(jin) 2023年9月一個(ge) 月,鄭州一家醫院急診科就接診了1700多名18到25歲的年輕人。

  明明是身體(ti) 多項機能都處巔峰的年齡,大學生為(wei) 何和“脆皮”掛了鉤?這種自嘲和調侃背後,關(guan) 於(yu) 大學生身體(ti) 素質、心理健康的問題也引發多方思考。

  不是個(ge) 例的“脆皮大學生”

  蘭(lan) 州大學學生馮(feng) 楊敬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校園生活中,“脆皮大學生”並不少見。雖然她本人沒有經曆過“脆皮”時刻,但身邊有同學跑完800米就“喜提”咽喉炎一周,還有同學吃螺螄粉得了腸胃炎,或沒吃晚飯半夜胃疼,被舍友送去急診。

  “哪怕是正常活動也會(hui) 意外受傷(shang)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博士生屈廣說,他不止一次在打籃球時崴腳。身邊的同學朋友,有人跑步時肌腱受傷(shang) ,有人因久坐學習(xi) 而靜脈曲張。

  作為(wei) “大學生有事第一個(ge) 要找的人”,高校輔導員更是屢屢麵對同學們(men) 的“脆皮”時刻。

  在某高校擔任本科生輔導員的李靖柏(化名)觀察,當下,有學生碰到小感冒就中招,一個(ge) 傳(chuan) 染一個(ge) ;日常生活經驗也不足,一不小心就受傷(shang) 。

  “我一學期至少要陪學生去醫院好幾次。”李靖柏說,近期有一次下班回到家,聽到班上有同學暈倒,急忙返回學校,送學生就醫,折騰完已是淩晨3點多。

  上班3年來,李靖柏處理過很多類似情況,但每逢學生進醫院,她還是緊張到不行,“恨不得自己生病,學生趕緊好起來”。

  一年一度的軍(jun) 訓、大學生體(ti) 質健康水平測試等,也都暴露出大學生體(ti) 質下降的現狀。

  李靖柏每年都要帶新生軍(jun) 訓。今年她所在學院有76名大一學生參加軍(jun) 訓,其中10%的學生在“傷(shang) 病連”,自稱不能曬太陽、不能吹風、容易拉肚子、有關(guan) 節炎等,其他同學也會(hui) 因身體(ti) 原因,不時請假。

  “體(ti) 測優(you) 秀者是鳳毛麟角,我比他們(men) 大10歲,一點不誇張地說,估計能跑過80%的人。”李靖柏說。

  2021年,由教育部公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ti) 質與(yu) 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身體(ti) 素質下滑問題嚴(yan) 峻,肥胖、耐力不足等問題突出。

  教育部一份關(guan) 於(yu) 115萬(wan) 名在校學生體(ti) 質健康的抽測複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學生體(ti) 質健康不及格率,小學生為(wei) 6.5%,高中生為(wei) 11.8%,而大學生為(wei) 30%,相關(guan) 話題#三成大學生體(ti) 質健康不合格#衝(chong) 上微博熱搜榜,引發廣泛關(guan) 注和討論。

  “脆皮”一定程度上成為(wei) 大學生在身體(ti) “亞(ya) 健康”時的自嘲說法。

  “身脆”背後是“心脆”

  “大學不像中小學有統一的體(ti) 育課程和鍛煉要求,加之一些同學不夠自律,身體(ti) 上的‘脆’可想而知。”馮(feng) 楊敬說,到了新環境,大學生除了學習(xi) ,還要麵對很多事情,像“如何照顧自己”“如何社交”等,在這個(ge) 過程中,難免會(hui) 有不順利的地方,容易導致情緒問題,誘發熬夜、暴飲暴食等不良習(xi) 慣,惡性循環,使身體(ti) 始終處於(yu) 不健康的狀態。

  在屈廣看來,由於(yu) 長時間麵對電腦,缺乏運動、飲食與(yu) 作息不規律等,現代大學生的身體(ti) 並非想象中那麽(me) 強壯。“脆皮”以一種調侃的方式,揭示了這一現象,但需要警惕的是,給大學生下“脆皮”定義(yi) 也是一種過度簡單標簽化的做法。

  “並非所有大學生都有脆弱的體(ti) 質,也並非所有大學生都缺乏運動。”屈廣說,“脆皮”這種一概而論的說法忽略了個(ge) 體(ti) 差異,可能掩蓋影響大學生健康的深層因素,包括學業(ye) 負擔、經濟問題、就業(ye) 壓力等。

  屈廣說,大學生需要麵對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考試、考研保研、各種技能考試等,還要適應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學習(xi) 壓力比較大。

  “經濟壓力也影響到部分同學的身心健康。”屈廣提到,艾媒谘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wei) 調研分析報告》顯示,近四成受訪大學生超前消費金額在500元-1000元。超前消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學生當前的資金壓力,但也容易使學生陷入消費陷阱,帶來負擔。

  高校畢業(ye) 生數量屢創新高、求職競爭(zheng) 加劇,也讓大學生對未來多了不確定感。臨(lin) 近畢業(ye) ,屈廣坦言,他常常感到“壓力山大”,應聘門檻水漲船高,必須不斷提升自己。

  “脆皮”也是當下大學生對自身精神麵貌的一種“反思”。

  西部某高校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教師林陽(化名)表示,“脆皮大學生”和此前在網絡上走紅的“孔乙己”“打工人”“小鎮做題家”等標簽一樣,反映了社會(hui) 快速發展時期,大家對自身命運、生存境況的思考。

  “這也是在以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釋放壓力。”林陽說,這類似年輕人常說的“我先當小醜(chou) ,先自嘲,那麽(me) 別人的玩笑和話語就傷(shang) 害不到我”。大學生喜歡用“脆皮”這樣自我嘲諷、自我調侃的標簽來定義(yi) 自己,其實還是因為(wei) 他們(men) 的自我同一性建立得不太穩定,在獨自麵對學業(ye) 競爭(zheng) 、未來職業(ye) 規劃的不確定性、人際關(guan) 係的挑戰和對自我身份的探索時,心理上會(hui) 出現一種懸浮、不穩定的感覺。

  貼“標簽”,是找認同還是找借口

  “給自己貼上‘脆皮’標簽,也是一種試圖融入群體(ti) 的方式。”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青年教師、班主任趙玉琴說,“貼標簽”其實是大學生在搭建共通的語義(yi) 空間,他們(men) 把自己圈到這個(ge) 空間裏麵,去尋找群體(ti) 認同感和歸屬感。

  “年輕人表達情緒比較外放、依賴社交媒體(ti) ,身體(ti) 有磕磕碰碰,隨時在朋友圈呈現。”趙玉琴認為(wei) ,這種自我定義(yi) 為(wei) “脆皮”的行為(wei) 像一柄“雙刃劍”——一方麵,讓一些學生在意識到問題後開展“自救”,並且有助於(yu) 高校教師關(guan) 注到大學生群體(ti) 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麵,也可能讓一部分學生陷入“自知而不自覺”的心理怪圈。

  西北師範大學體(ti) 育學院副教授溫兵觀察到類似現象。他說,體(ti) 測時,很多學生不是完不成項目,而是心理存在畏懼感,日常又缺乏鍛煉,所以,有學生在跑完800米後,身體(ti) 馬上出現劇烈反應。“現在每次體(ti) 質測試,我們(men) 都要請醫護人員在現場待命”。

  體(ti) 育課上,老師設置運動量也比較謹慎。“如果學生沒有運動的欲望,帶著抵觸情緒,再要開展一些劇烈運動項目,一堂課下來,孩子們(men) 的身體(ti) 會(hui) 承受不住,存在安全隱患。”

  溫兵從(cong) 2008年起帶大學體(ti) 育課,最多時同時麵向5個(ge) 班級授課。據他觀察,大學生的身體(ti) 素質比較薄弱且呈現下滑趨勢。有個(ge) 別身體(ti) 出現“小毛病”的同學,會(hui) 抱著自己很“脆皮”的心態放棄上體(ti) 育課,跟老師說:“我受傷(shang) 了、我不行,我要養(yang) 夠100天,體(ti) 育課是堅決(jue) 不能上的。”

  溫兵是專(zhuan) 業(ye) 運動員出身,在他看來,身體(ti) 的“脆皮”可以修正,比如做康複鍛煉,“遇到困難,挑戰困難,體(ti) 質就會(hui) 有進步。難以改變的是不願鍛煉、想‘躺平’的心態”。

  因為(wei) 預設自己“脆皮”,部分大學生按下鍛煉身體(ti) 的“暫停鍵”,心理上則陷入“想躺平又躺不平”的怪圈,負擔加重。

  有高校教師觀察到,在學習(xi) 上,一些同學也有畏難心理,不想學、不願學,但看到別的同學努力時,自己又會(hui) 情緒波動,失眠、焦慮,可能從(cong) 假“脆皮”變成真“脆皮”。

  建立多元支撐,更要修煉“硬核”心態

  防止大學生身體(ti) 和心理變“脆”,很多高校師生也開始主動作為(wei) ,探索有益做法。

  溫兵告訴記者,當前,西北師範大學基於(yu) 自身條件開設了更多特色課程,幫助學生提升運動興(xing) 趣。

  溫兵主要負責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項目,近年來開設了一係列新課,如健身氣功、太極拳、兵道、武術基礎等。“這些課程運動量不大,綜合性、趣味性更強,我希望借此引導、激勵學生動起來,讓他們(men) 真正感受到運動的魅力,從(cong) 而自發主動去運動。”

  西北師範大學此前專(zhuan) 門就體(ti) 育課程開設、體(ti) 育社團建立等問題展開討論,並麵向全校師生開展“陽光體(ti) 育文化節”,號召同學線下運動、“雲(yun) 上”打卡。

  麵對學生的健康需求,體(ti) 育學院的老師們(men) 還計劃開設通識類課程,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ti) ,掌握運動、營養(yang) 、健康相關(guan) 知識。溫兵期待,更多高等院校能夠重視解決(jue) 體(ti) 育鍛煉場地不夠、師資不足等“短板”問題,營造更良好的運動氛圍。

  在心理健康層麵,社會(hui) 各方也在對大學生群體(ti) 給予更多支持。林陽介紹,目前,各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並配備相應師資、設施,讓學生在遭遇情緒困擾時,可以及時傾(qing) 訴、發泄。同時,開設職業(ye) 生涯規劃等課程,提高學生就業(ye) 能力。

  今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zhuan) 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在外界形成支撐體(ti) 係的同時,大學生們(men) 也要學會(hui) 自我調節。林陽表示,青年學生要從(cong) 多方麵了解自己,正視一些“標簽”,繼而去關(guan) 注自己的內(nei) 心、關(guan) 注個(ge) 人情感價(jia) 值方麵的提升,避免被外界過度影響,養(yang) 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經常性地給自己貼上負麵標簽,就可能存在精神內(nei) 耗,對自己的行為(wei) 不認同,產(chan) 生不安等情緒。長此以往,個(ge) 人會(hui) 缺乏良好的學習(xi) 習(xi) 慣、生涯規劃的能力以及在困境中迎難而上的勇氣,自我效能感會(hui) 比較低。”

  林陽建議,大學生們(men) 要練就一種“鈍感力”,“不僅(jin) 身體(ti) 不‘脆皮’,還要以一個(ge) 更‘硬核’的心髒,去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做到愈挫愈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