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為何麵臨高素質人才短缺困境
處在機遇期的世界一流期刊建設正麵臨(lin) 高質量人才“跟不上趟”的困局。
一麵是一流期刊建設正走向新的台階。自中國科協等七部門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來,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取得了量質齊升的進展。以國際最知名的科技期刊收錄數據庫SCI(科學引文索引)為(wei) 例,2018年至2022年,我國已有154種期刊國際學科排名進入Q1區(前25%),增加99種;53種期刊學科排名居於(yu) 前5%,增加45種;37種期刊學科排名前三,增加28種;15種期刊學科排名位居第一;4種期刊影響因子超過30,進入全球百強。
而另一麵,《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shu) (2023)》顯示,2022年我國科技期刊從(cong) 業(ye) 人數是36974人,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曆人數占比75.11%,采編人員在編比例為(wei) 60.91%,目前仍急需高水平學術編輯、綜合型運營編輯和資深出版人等複合型人才。
“中國科技期刊人才隊伍中明顯出現了‘三少’的問題,即跨學科、跨領域、複合型人才較少。”在前不久舉(ju) 行的第十八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期刊協會(hui) 會(hui) 長吳尚之認為(wei) ,科技期刊人才隊伍的高素質建設是未來建設一流期刊的重要課題之一。
科技期刊高素質人才缺口擴大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shu) (2023)》提出,隨著科技期刊功能演變和發展衍生,科技期刊戰略人才作用凸顯。科學家作為(wei) 期刊創辦者和要職擔任者,是戰略人才的核心。中國科技期刊如何充分發揮編委的積極作用是重要課題。不過目前,科技期刊戰略人才整體(ti) 仍較短缺。
吳尚之曾帶領團隊到科技期刊單位展開調研,“普遍反映高素質的期刊人才正在流失”。而這種趨勢與(yu) 科技期刊向上發展的趨勢“格格不入”。
他給出一組數據:2022年全國科技期刊隊伍從(cong) 業(ye) 人員占全國期刊從(cong) 業(ye) 人員的一半以上;科技期刊的總數也占據全國期刊總數的一半以上,“這足以說明科技期刊在全國期刊界的重要地位”。
不過,吳尚之團隊的調研還發現“人才結構和科技出版發展的新趨勢並不相符合”:如今,對新媒體(ti) 領域有研究的科學編輯人才普遍匱乏,從(cong) 事學術評價(jia) 研究、學術運營活動的人才缺口仍然在不斷擴大。此外在部分期刊領域,如科學技術、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期刊雖然數量多,但是辦刊的力量相對薄弱,缺乏高水平的人才。
“人才強,科技強;人才興(xing) ,期刊興(xing) 。”多年從(cong) 事出版工作的吳尚之感慨道。
人才缺口擴大背後與(yu) 人才體(ti) 製管理、人才激勵機製等方麵存在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吳尚之發現,目前八成左右的科技期刊用人單位缺乏選聘人才的自主權,這為(wei) 高級人才的流動設置了障礙。此外科技期刊人才隊伍中小部分是聘用人員,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打擊了人才發展的積極性。
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中,這一問題或許更加顯著。“由於(yu) 辦刊並非(這些單位)主業(ye) ,期刊編輯出版人員被逐漸邊緣化,在待遇、評職稱等方麵得不到同樣的待遇,導致期刊人才職業(ye) 上升的通道比較狹窄。”吳尚之說。
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當下科技期刊從(cong) 業(ye) 人員麵臨(lin) 著尷尬的角色處境。“科技期刊在高校的科研活動中要充當什麽(me) 角色?是繼續成為(wei) 藏在背後的默默支持者,還是走上台前來成為(wei) 引導者?”南京林業(ye) 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徐信武也在持續思考這個(ge) 問題。
科技期刊亟須與(yu) 數字技術發展“接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周成虎統計,在過去40多年的時間裏,僅(jin) 圍繞全球變化和人類發展兩(liang) 個(ge) 因素研究的論文有63萬(wan) 多篇,“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ge) 人可以把63萬(wan) 篇論文讀完,甚至連題目都看不完。”
在他看來,要想通過論文來識別這一課題的重要數據和觀點需要語言大模型。通過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歸因分析圖,可以快速識別地區和影響之間的關(guan) 聯,甚至可以總結出關(guan) 於(yu) 全球變化整體(ti) 研究的新論文。
“今天的科技期刊出版已經在人工智能時代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在周成虎看來,如果期刊從(cong) 業(ye) 人才不能深刻理解大模型等技術,將會(hui) 大幅度降低掌握數據、知識等能力,那麽(me) 對未來一流期刊的建設將會(hui) 產(chan) 生影響。他建議,要加強大數據出版人才的培養(yang) ,促進科技數據出版和科技文獻出版的同步繁榮。
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曾與(yu) 一位數字出版的從(cong) 業(ye) 者交流,對方告訴他現在需要耗費上百天才能完成論文的發表,而部分地方走完流程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要建立數字化,發展這些平台。”他說。
柳斌傑還提到,在平台建設之中,期刊出版還缺乏數據庫、知識庫、資料庫等建設,“沒有基礎建設,(傳(chuan) 播)是上不去的。”
他建議,想完成數字化平台轉型,要在編輯人才隊伍培養(yang) 上下功夫,培養(yang) 出能夠從(cong) 事編碼、編程,甚至是編導工作的人才,從(cong) 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建設質量。他說:“我們(men) 要在這方麵舍得投入。”
2019年,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其中重點提到,設立領軍(jun) 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高起點新刊、集群化試點以及建設國際化數字出版服務平台、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7個(ge) 子項目,對單刊建設、刊群聯動、平台托舉(ju) 、融合發展進行係統布局,力圖多點支撐、多點協同發力。
數字技術正在助力擴大部分科技期刊的影響力。陳發虎提到,在地理科技期刊聯盟中,目前從(cong) 多刊聯合采編係統逐步發展到係統整合、數據整合、知識服務等集群。借助係統,從(cong) 2012年開始,一些期刊網站瀏覽量達到2000多萬(wan) ,下載量超過800萬(wan) 。
讓期刊人員與(yu) 科研工作者不再“單相思”
徐信武認為(wei) ,科技期刊的服務模式要變。“辦刊的人員不能坐在辦公室裏辦刊,要走出去,甚至要‘請進來’。”
在他看來,科技期刊人員要和科研人員一起全程參與(yu) 、融入科技創新活動。具體(ti) 來說,從(cong) 前端開始,由期刊人員組織戰略谘詢會(hui) ,引導科研人員關(guan) 注前沿的科學問題,後續全程跟蹤,從(cong) 而形成助力模式,才能推動科研方向朝著國家戰略的前沿領域展開。
“從(cong) 這個(ge) 邏輯關(guan) 係來看,這是雙向奔赴的關(guan) 係,像‘談戀愛’一樣,而不再是過去的‘單相思’。”徐信武說。
期刊從(cong) 業(ye) 人員和科研人員之間的“單相思”關(guan) 係正在逐漸被關(guan) 注,如何打破單向溝通的模式,促進科研創新發展引發更多學者的思考。
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魏均民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認為(wei) ,科技期刊隊伍應該與(yu) 科技創新專(zhuan) 業(ye) 人才的成長同頻共振。對一個(ge) 科研人員來說,從(cong) 最初的期刊讀者獲取最新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到後續成為(wei) 科研論文的作者,深度融入科學發展的曆程後,會(hui) 逐步成為(wei) 期刊審稿人,甚至是成為(wei) 期刊的主編。
“這樣更能發揮科技期刊在學術引領方麵的作用。”魏均民認為(wei) ,辦刊和科技創新活動應該在人才培養(yang) 中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2019年,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提到建設目標: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幹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xing) 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jia) 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wei) 世界學術交流和科學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樞紐,為(wei) 科技強國建設作出實質性貢獻。
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而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體(ti) 係上,人才是賦予期刊不斷發展的源動力。正如中國科協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專(zhuan) 職副主席、書(shu) 記處書(shu) 記束為(wei) 在論壇開幕式中所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高科技期刊行業(ye) 的社會(hui) 影響力以及對優(you) 秀人才的吸引力,逐步鍛造出一支高水準、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和格局化的期刊人才隊伍。
中宣部副部長張建春也在論壇上強調,科技期刊以高質量發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切實發揮好期刊在服務科研創新方麵的引領作用,切實發揮好辦刊人才在提升期刊質量方麵的關(guan) 鍵作用,切實發揮好重點集群化辦刊單位在增強科技期刊實力競爭(zheng) 力方麵的帶動作用,切實發揮好融合發展在擴大科技期刊傳(chuan) 播力影響力方麵的支撐作用,為(wei) 提升國家科技競爭(zheng) 力和文化軟實力作出更大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楊潔 記者 邱晨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