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固鎮縣:讓遊客跟著文化遺產去旅行
在安徽省固鎮縣博物館,一件碩大的刻畫紋大口陶尊吸引了眾(zhong) 多參觀者駐足。陶尊腹壁上刻有“日月山”刻畫紋,其作為(wei) 大汶口文化的代表,被多數學者認為(wei) 這是早期文字的雛形。“全國帶有這種刻畫符號的大口尊數量十分稀少,但固鎮縣境內(nei) 一處遺址就出土了兩(liang) 件,很多專(zhuan) 家推測,固鎮以前可能是古國文明的中心。”固鎮縣博物館館長胡瑞介紹。
固鎮於(yu) 1965年設縣,是安徽省最年輕的縣,但其曆史十分悠久。作為(wei) 當年楚漢的決(jue) 勝之地,垓下之戰、霸王別姬等史實、傳(chuan) 說耳熟能詳。其境內(nei) 文化遺產(chan) 十分豐(feng) 富,目前,該縣擁有縣級以上非遺51項,縣博物館館藏文物2100件(套),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93處,其中垓下遺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也是安徽省迄今發現的最古老城址。
2018年,固鎮縣委、縣政府將文旅產(chan) 業(ye) 確定為(wei) 該縣的主導產(chan) 業(ye) 之一,編製了《垓下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穀陽城遺址保護規劃》和《固鎮縣全域旅遊規劃(2021—2030)》,大力實施文化旅遊提升工程,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做好頂層設計。“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我們(men) 充分展示好、利用好文化遺產(chan) 資源,通過文旅融合、重點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帶動,讓每一位遊客都能實現‘跟著文化遺產(chan) 去旅行’。”固鎮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豔梅說。
圍繞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利用,固鎮縣已投資近10億(yi) 元,建成開放固鎮縣博物館、垓下遺址公園、穀陽城遺址公園、津浦鐵路固鎮站遺址公園和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在3個(ge) 鄉(xiang) 鎮及市區建成4個(ge) 非物質遺產(chan) 展示館;舉(ju) 辦了垓下古城及漢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研討會(hui) ;為(wei) 每位義(yi) 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配發1本《固鎮縣漢文化讀本》;大力開展非遺進景區、進學校、進社區活動。
以垓下文化保護利用為(wei) 例,當地高水平編製遺址保護規劃,設立安徽省社科院漢文化(固鎮)研究基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垓下遺址工作站、山東(dong) 大學垓下遺址考古實踐基地;完成垓下遺址1400平方米考古發掘,垓下遺址西北城牆本體(ti) 保護項目全麵完成。
如今固鎮文旅融合品牌效應逐步形成。目前,全縣共有A級旅遊景區5個(ge) ,垓下遺址公園被列入“安徽非遺主題旅遊十大精品線路”,楚漢步行街入選“蚌埠市十佳夜遊街區”。濠城曆史研學遊,任橋、湖溝的紅色旅遊和美食文化遊,新馬橋、連城、劉集的休閑度假遊等一批“一鎮一品”、鄉(xiang) 村一日遊旅遊線路正在逐步成熟,楚漢文化遊、賞花休閑遊、紅色緬懷遊等文化旅遊影響力不斷提升。
經過多年傳(chuan) 承保護發展,固鎮縣文化遺產(chan) 開始“活”起來。今春,穀陽城遺址公園數千株櫻花盛大開放迎接各地遊客;在垓下遺址公園四季花海,2023年接待賞花遊客突破50萬(wan) 人次;在垓下遺址公園,通過編排《垓下絕唱》等曆史情景劇,再現曆史場景,場麵讓遊客震撼;在垓下遺址非遺展示體(ti) 驗區和穀陽城遺址的縣衙、閭裏,布置陶藝、竹木雕、泗州戲、漢服體(ti) 驗等非遺展館,讓遊客身臨(lin) 其境;利用垓下遺址展示館、固鎮縣博物館、津浦鐵路固鎮站舊址等文化遺產(chan) 類景區,開展曆史文化研學遊,已接待師生1萬(wan) 餘(yu) 人,成為(wei) 周邊研學旅行新的目的地。
隨著固鎮縣近年來的持續布局,文旅產(chan) 業(ye) 實現深度融合,文旅產(chan) 業(ye) 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逐步提高。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垓下遺址公園接待遊客23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6900萬(wan) 元;2023固鎮縣伏羊節,接待遊客近30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億(yi) 元。“目前我們(men) 正加強文旅項目謀劃,積極建設津浦鐵路固鎮站舊址、穀陽城遺址、垓下遺址提升改造等文化旅遊項目,持續提升文旅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張豔梅說。(孔令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