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丹寨縣石橋村傳承老手藝 探索新業態
貴州丹寨縣石橋村傳(chuan) 承老手藝、探索新業(ye) 態
千年皮紙展新卷
核心閱讀
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石橋村因“紙”而興(xing) 。當地手藝人研製出的古籍修複專(zhuan) 用紙,走進專(zhuan) 業(ye) 文博機構;古法造紙融入現代工藝,創新品類、提升產(chan) 能;依托文化資源,發展“古紙+”等文旅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老手藝、探索新業(ye) 態,千年皮紙煥發蓬勃生機。
一個(ge) 坐落在大山深處的小村,卻讓故宮博物院的專(zhuan) 家主動找上門。這個(ge) 村子有什麽(me) “秘密”?
來到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xiang) 石橋村,隻為(wei) 找尋“一張紙”。丹寨縣“皮紙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古法造紙之鄉(xiang) ”石橋村因“紙”而興(xing) 。
行走街巷間,打漿、抄紙聲傳(chuan) 來。柔軟又堅韌的石橋皮紙曆經歲月淘洗,煥發蓬勃生機。
古法
顏色質感與(yu) 古籍用紙一致
“凡楮樹取皮,於(yu) 春末夏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以當地樹皮、杉根及泉水為(wei) 原料的皮紙,造紙工藝流程與(yu) 《天工開物》所載基本一致。
“原料取自天然,這是古法造紙工藝得以延續千年的獨特優(you) 勢。”皮紙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王興(xing) 武一邊說一邊摩擦著手指。右手食指略微變形,是他常年打漿留下的痕跡。
王興(xing) 武今年50多歲,從(cong) 15歲起便跟隨父親(qin) 學習(xi) 造紙。他精心鑽研技藝,逐漸成為(wei) 村裏古法造紙的好手。
2004年,國家圖書(shu) 館和故宮博物院尋找用於(yu) 古籍修複的專(zhuan) 用紙,石橋村因保留古法造紙工藝進入專(zhuan) 家的視野。“那時候,我連古籍修複是什麽(me) 都不知道。”王興(xing) 武說。
為(wei) 了進一步了解紙張修複,王興(xing) 武來到故宮博物院學習(xi) 、鑽研,除了想了解古籍的檢測數據,還可以近距離感知紙張的質感。
“修複紙既要耐拉扯,又不能增加厚度。”王興(xing) 武說。此外,不同年代的古籍用紙,製作的配方、技藝也不一樣。
從(cong) 原料配比、纖維分布、抄紙力度等入手,王興(xing) 武堅持每天做7張樣品,各不相同,再根據專(zhuan) 家的建議調整。從(cong) 外行到熟練掌握用料比例、造紙工序,王興(xing) 武花了2年時間,終於(yu) 研製出古籍修複專(zhuan) 用的迎春紙。
“達標!”2006年,經過專(zhuan) 家檢驗,迎春紙在重量、顏色、厚度、定量、緊度、纖維、酸堿度等方麵和古籍用紙保持一致。之後,王興(xing) 武又帶著造紙工坊的師傅們(men) 完成了唐宋元明清曆代的古紙再造。
“石橋不僅(jin) 有傳(chuan) 承千年的手藝,還造出了可以保存千年的紙張。”王興(xing) 武說,據檢測,迎春紙的pH值在7.5左右,保存時間可達1500年。由於(yu) 迎春紙十分珍貴,一刀紙售價(jia) 在2000—5800元。
改進
傳(chuan) 統手藝更好走向市場
迎春紙打響了石橋造紙的名聲,但如何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成了王興(xing) 武等手藝人麵臨(lin) 的難題。
曾經,石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hui) 造紙。然而,隨著機械造紙技術普及,以家庭作坊為(wei) 主的手工生產(chan) 方式,在市場上逐漸失去優(you) 勢。
“手工造紙需要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新路。”花了4年時間,王興(xing) 武研究出了十大係列紙張。2009年,王興(xing) 武作為(wei) 牽頭人,帶著36戶89名村民成立了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共同開展古法手工紙、書(shu) 畫紙、古籍修複紙、工藝紙品等古紙製作,集中生產(chan) 、統一銷售,推動非遺技藝傳(chuan) 承發展。
在保留傳(chuan) 統技藝的同時,手藝人積極學習(xi) 現代工藝,進行改進與(yu) 創新。在當地原有的穿洞造紙基地、大岩壁造紙遺址基礎上,石橋村新建了大簸箕皮紙生產(chan) 保護性基地,完善了生產(chan) 、展示、體(ti) 驗、培訓等空間,同時增建了煮料池、抄造槽等設施,打造更規範有序的皮紙生產(chan) 場地,不斷提升產(chan) 能。
石橋皮紙“活”起來,更多年輕人也加入進來。80後手藝人王啟光將紙張製作成筆記本、燈具等工藝品,並利用電商平台銷售。“不應拘泥於(yu) 紙張形式,要讓古法造紙融入日常生活,希望人們(men) 每一次翻動紙頁,都能觸摸到文化的溫度。”王啟光說。
“最近,石橋皮紙的市場不斷擴大。”南皋鄉(xiang) 政府工作人員劉攀介紹,石橋皮紙售往北京、杭州等多個(ge) 城市,有了10餘(yu) 項穩定訂單,近3年總銷售利潤達620萬(wan) 餘(yu) 元。2022年,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非遺工坊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煥新
古老非遺越來越年輕
“讓這門技藝轉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產(chan) 品,向更多人講述石橋造紙的文化與(yu) 故事。”這幾年,皮紙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潘玉華在石橋村裏建起了研學基地,既向遊人展示、推介古法造紙,也進一步帶動當地農(nong) 家樂(le) 發展。
如今,石橋村圍繞古紙製作技藝,創建了集曆史文化、民俗風情等展示於(yu) 一體(ti) 的國家3A級景區。借“紙”發力,石橋村探索體(ti) 驗式研學旅遊,開辦古紙研發中心、體(ti) 驗中心,並與(yu) 旅行社、院校共同建立古法造紙體(ti) 驗實習(xi) 基地。
立體(ti) 裝飾樹、皮紙燈飾、皮紙花燈、書(shu) 簽、花草紙傘(san) 、手提袋等精美的古紙衍生工藝品琳琅滿目,染色紙、花草紙、皺紙等多彩的紙製品讓各地遊客駐足流連……今年7月,石橋皮紙製作工坊亮相第三屆中國丹寨非遺周。
這個(ge) 以展示、傳(chuan) 承、體(ti) 驗古法造紙為(wei) 主題的工坊,連接起了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日常生活。在這裏,遊客不僅(jin) 可以現場觀看古法造紙、了解工藝流程,還可以親(qin) 手體(ti) 驗花草紙製作、拓印、折紙等內(nei) 容,感受非遺魅力。
“開業(ye) 僅(jin) 1個(ge) 月,營業(ye) 額就達到6萬(wan) 多元。”工坊設計師黃孟說。黃孟2021年加入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設計製作古紙工藝品。
涵蓋迎春紙、百年老紙、雲(yun) 秀紙、鮮花草紙、彩色手工紙等16個(ge) 係列160餘(yu) 種紙張,如今的石橋皮紙,可用於(yu) 裝修、裝飾、包裝、繪畫、古籍修複等領域,更衍生出10餘(yu) 種工藝品類。“未來,石橋皮紙還有無限可能。”黃孟說,希望通過搭建起連接古老非遺與(yu) 現代審美的橋梁,讓石橋皮紙越來越年輕,讓非遺綻放新活力。(馬躍峰 黃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