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上頭的“電子榨菜”為何有些令人“反胃”

發布時間:2023-12-25 10:2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對網絡微短劇的監管力度再度加碼。

  近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再次公布針對網絡微短劇治理的七大舉(ju) 措,包括加快製定《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產(chan) 與(yu) 內(nei) 容審核細則》、研究推動網絡微短劇App和“小程序”納入日常機構管理等。隨後,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陸續發布公告,相繼下架違規微短劇,並對違規推廣微短劇的賬號進行處置。

  近年來,一些短小精悍、衝(chong) 突感強的網絡微短劇,通過脫離現實、誇張離譜的劇情,逐漸成為(wei) 令一些網民“上頭”的“電子榨菜”。自去年以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持續開展治理工作,並發布多項管理措施。其中《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 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guan) 工作的通知》指出,單集時長從(cong) 幾十秒到15分鍾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wei) 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網絡微短劇,因其製作成本低、內(nei) 容輕量化、傳(chuan) 播分眾(zhong) 化等特征,逐步發展成為(wei) 一種具有獨特藝術形式、業(ye) 務模式、傳(chuan) 播方式的新興(xing) 網絡文藝樣態。但一種新興(xing) 的“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利用技術手段脫離監管,發展快、勢頭猛、不規範、問題多,形成對主流作品“劣幣驅逐良幣”的擠出效應,對網絡傳(chuan) 播秩序造成衝(chong) 擊。

  編劇動動手指,50萬(wan) 變5億(yi)

  作為(wei) 編劇,在杭州原上慕光影視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工作的劉宇陽很早就感受到了監管的力度。

  去年9月,劉宇陽應合作方邀約進入微短劇行業(ye) 進行劇本創作工作。他記得那時一些網絡微短劇製作的門檻很低。“為(wei) 了掙錢,有些人根本不會(hui) 在意短劇的質量。”

  陳年(化名)是一家小說閱讀網站的責編,他告訴記者,這波監管政策下發前,他接手的網絡微短劇,一切都為(wei) “爽感”服務。他還在社交網站上分享過爆款短劇的特點,比如“如果一個(ge) 編劇在文章中描述稱,‘總裁花50萬(wan) 元包下這個(ge) 場子’,他會(hui) 將50萬(wan) 元改為(wei) 5億(yi) 元”。

  陳年表示,在短劇中,錢不是真的錢,隻是為(wei) 了滿足人們(men) 心中幻想的存在。而人物要有看點,就要突出“極致”思維。他發現,很多爆款的網絡微短劇,就是因為(wei) 突出了主人公性格中極度的惡、極度的勢利、極度的反智等特征,才讓微短劇有了“賣點”。

  這也不免使得一些短劇劍走偏鋒,打起了擦邊球。如已被下架的《黑蓮花上位手冊(ce) 》情節裏,劇中女主角將已經流放的父親(qin) 毒死,借他人之手打死主母,在大牢中燒死同父異母的姐姐,幾乎無人逃離死亡命運。

  記者發現,許多網絡微短劇的故事情節很相似。女頻劇(以女性為(wei) 劇情主體(ti) )以虐戀、拯救、甜寵、宮鬥為(wei) 主線,男頻劇(以男性為(wei) 劇情主體(ti) )多以重生、逆襲、暴富、複仇為(wei) 主。

  麵對當下火熱的網絡微短劇行業(ye) ,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孫佳山認為(wei) ,網絡微短劇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新的媒介文藝形態,“目前還處於(yu) 成長期”。他表示,一些網絡微短劇問題頻發是因為(wei) 一些從(cong) 業(ye) 者將微短劇視為(wei) 牟利的工具,為(wei) 獲取更多經濟利益,在微短劇創作過程中存在故意降智和消費主義(yi) 至上等傾(qing) 向,侵蝕主流價(jia) 值觀。

  陳年告訴記者,網絡微短劇最大的特點是“短”。有些一集一分鍾,有的一共80集,前10集的台詞字數在800-1000字左右,此後的劇情在500字左右。他接手的微短劇,劇本15天內(nei) 可以寫(xie) 完,加上後期拍攝製作的時間,平均每45天一個(ge) 製作周期,完成很快就可以上線。

  作為(wei) 一名在傳(chuan) 統影視行業(ye) 工作十餘(yu) 年的編劇,陳辰(化名)看到,在極短的製作周期內(nei) ,一些網絡微短劇對精品的要求並不多。與(yu) 平均每集40分鍾的長劇相比,短劇很難立體(ti) 塑造出劇情中的人物和情節。

  “現在一些微短劇的劇本欠缺最基本的打磨,人物難以在邏輯上形成閉環。”劉宇陽坦言,隻要編劇敲敲鍵盤,普通打工人可以搖身一變成為(wei) “戰神”,畏畏縮縮的贅婿也可以是隱藏高貴身份的富翁,不需要過多的內(nei) 在邏輯。

  麵對當前網絡微短劇行業(ye) 中產(chan) 生的問題,孫佳山認為(wei) ,想要取得長足發展,對於(yu) 不符合規範的劇情,社會(hui) 需要做必要的引導與(yu) 監管。監管力度加碼後,有的從(cong) 業(ye) 者開始反思,網絡微短劇行業(ye) 必須從(cong) “拚量”轉向“走質”。陳年說,為(wei) 了更好地打磨文本,他現在設計劇情時會(hui) 融入一些社會(hui) 熱點、突出人物的複雜性。“劇本應該體(ti) 現出編劇對現實社會(hui) 的理解和思考。”

  劉宇陽從(cong) 製作成本的角度觀察到,以前投資在30萬(wan) 元左右的微短劇就算是精品,現在這些隻能算是中低端製作,而製作精良的劇,成本在100萬(wan) 元左右。陳辰也注意到微短劇精品化的問題,他所在的公司在橫店有專(zhuan) 業(ye) 的微短劇生產(chan) 製作團隊。“最開始一些劇組會(hui) 在橫店找跑龍套的演員做微短劇主角,人手不夠時,攝影師也需要兼職拍戲。”但現在陳辰發現,已經有拍攝網絡大電影(以網絡平台為(wei) 首發的電影,時長超過60分鍾)和長視頻經驗的專(zhuan) 業(ye) 影視從(cong) 業(ye) 人員加入,一些網絡微短劇的製作更為(wei) 精良,製作團隊的工資和拍攝成本也在提高。

  劇情越狗血越容易“上頭”

  讓一些網民如此“上頭”的網絡微短劇,究竟在吸引誰觀看?90後女孩白雪是網絡微短劇觀眾(zhong) ,她告訴記者,自己一開始並不能接受看這種“又土又low”的短劇,甚至很反感裏麵的擦邊劇情。但後來她發現,看網絡微短劇可以消磨時間,滿足她內(nei) 心的情感需求。白雪生活在二線城市,由於(yu) 單位人事關(guan) 係複雜,重複性工作多,回家後,“隻想躺在沙發上休息,放空大腦”。

  看網絡微短劇逐漸變成了一種解壓的過程。白雪感歎,平時看劇,她“甜”的吃多了,就想看點“虐”的。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就是網文愛好者,喜歡“霸道總裁”“繼承億(yi) 萬(wan) 家產(chan) ”的人物設定,但網文字數偏多,作者為(wei) 了稿費可以日更3000字,注水嚴(yan) 重,看到最後往往情節變得十分渙散,讀不下去。

  但現在網絡微短劇多反轉,節奏性強,每集末尾還會(hui) 為(wei) 觀眾(zhong) 留好“鉤子”,讓大家產(chan) 生解鎖下一集的欲望。白雪也知道,“劇情是挺土的,但似乎越狗血越上頭。”

  《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微短劇用戶中,中低收入人群占比在70%以上,短劇行業(ye) 內(nei) 對受眾(zhong) 的定位就是中老年群體(ti) 、下沉用戶,平台短劇以女性用戶為(wei) 主,小程序短劇以男性用戶為(wei) 主。

  在孫佳山看來,網絡微短劇實際上是一種快餐文化,在於(yu) 抓住社會(hui) 個(ge) 體(ti) 愈發稀缺的注意力,為(wei) 人們(men) 提供更加碎片化的體(ti) 驗,充當了抒發社會(hui) 情緒的“解壓閥”,但也不免會(hui) 引發一些文化隱憂。多數網絡微短劇在有限的時長內(nei) ,竭盡所能在影片中抒發情緒、張力、矛盾,這也勢必意味著,它要刪減掉交代複雜情緒產(chan) 生的過程,從(cong) 而產(chan) 生一種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判斷導向。

  孫佳山認為(wei) ,一些觀眾(zhong) 並不期待在網絡微短劇中獲得特別藝術化的、精致的觀看體(ti) 驗,隻要能在碎片化的時間內(nei) 產(chan) 生情緒共振,通過通俗類型文藝的快感反饋機製,排解情緒,就已經達到微短劇的“情緒按摩”功效。

  各方權益保護亟待加強

  一些微短劇從(cong) 業(ye) 者告訴記者,早在2019年,“豎屏”類網絡微短劇的火爆就已悄然開始。

  這一年,由短視頻平台推出的網絡微短劇,全網總播放量就突破4億(yi) 人次。還有的短視頻平台把微短劇稱作“明天的劇集”。

  中信建投發布的研報顯示,微短劇行業(ye) 的月充值金額已從(cong) 今年6月的4000萬(wan) 元增長至10月的6000萬(wan) 元。入場微短劇行業(ye) 一年的某MCN公司負責人李力(化名)向記者透露,用戶充值付費隻是微短劇獲取利潤的方式之一,“盈利主要靠平台方的投流”。

  李力稱,網絡微短劇的投流,相當於(yu) 信息流廣告。即先投入一部分錢去吸引用戶,讓用戶從(cong) 短視頻平台轉跳至小程序或客戶端觀看充值,如果觀眾(zhong) 對劇集的反饋效果好,平台試水回本後再進行下一輪投放,“類似資本市場中的加杠杆和滾雪球”。

  這些網絡微短劇像是無孔不入的小廣告,以視頻推送的形式,在人們(men) 刷短視頻時穿插進來。一旦想要看下去,付費跳轉的界麵就會(hui) 出現。據白雪觀察,多數短劇從(cong) 11集往後的內(nei) 容就需要付費充值才能觀看,像是平台設置的“付費點”。

  記者登錄一個(ge) 小程序後觀察到,網絡微短劇通常為(wei) 80-100集,主要有兩(liang) 種付費方式:一是按不同價(jia) 格單次解鎖內(nei) 容,充值數額為(wei) 29.9元、39.9元、59.9元;另一種是購買(mai) 年卡,通常會(hui) 員價(jia) 為(wei) 365元/年、298元/年。完整看完一部短劇,可能會(hui) 花費幾十元或上百元不等。

  白雪覺得網絡微短劇付費規則並不清晰。一次,她在平台要求下免密支付0.1元成為(wei) 會(hui) 員,可以觀看全部視頻。但等到她充值後才發現這是個(ge) 騙局,因為(wei) 免密支付的原因,隨後她被平台自動扣費298元,想把錢退回來,發現根本沒有客服聯係渠道。還有網友稱,在某短視頻平台上刷微短劇,網絡廣告上宣稱“9.9元解鎖本劇全集”,但僅(jin) 看到一半就被要求再充值。

  除了侵犯消費者權益,版權問題也是產(chan) 生糾紛的重災區。

  據陳辰介紹,現在網絡微短劇的劇本主要依靠平台自製與(yu) 版權購買(mai) 兩(liang) 種方式,但劇本在版權上容易引起糾紛,很多所謂的“爆款”都依靠類似的模板和劇情,同質化問題相當嚴(yan) 重,導致這個(ge) 行業(ye) 的創作氛圍愈發功利。

  “還存在一定的騙稿現象。”陳辰說,他碰到過很多年輕編劇,因為(wei) 剛入行不懂得保護自身權益,經常是已經被盜用了創業(ye) 大綱或故事情節創意還蒙在鼓裏,“等自己的劇本被拍出來後,才發現被對方騙了”。麵對侵權行為(wei) ,有的年輕編劇並沒有選擇主動維權。一方麵是因為(wei) 維權需要投入較多金錢成本與(yu) 時間成本;另一方麵是因為(wei) 小程序微短劇的故事同質化問題嚴(yan) 重,難以界定劇本創意和大綱屬於(yu) 創作者本人。“似乎隻能自認倒黴。”陳辰說。

  網絡微短劇衝(chong) 上“高速路”後,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加入分一杯羹。

  但劉宇陽發現,相比於(yu) 前兩(liang) 年,現在網絡微短劇行業(ye) 內(nei) 出爆款的可能性在降低,很多平台方是抱著賭徒心態在投資。“太多人進入到行業(ye) 內(nei) ,蛋糕就這麽(me) 大,利潤不如往常。”

  出海似乎成為(wei) 一種新嚐試。記者從(cong) 多名業(ye) 內(nei) 人士處了解到,現階段出海微短劇可大致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是直接把國內(nei) 的小程序劇的配音及字幕翻譯成英文;另一類是本土攝製劇,采取內(nei) 地團隊+海外人員共同製作的方式,在海外拍攝。

  但出海微短劇從(cong) 拍攝到製作也麵對不小的困難。由於(yu) 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一些公司製作的劇數據也較為(wei) 慘淡。與(yu) 此同時,出海微短劇的成本也高於(yu) 國內(nei) 製作。

  網絡微短劇在海外“卷”向何方,仍未可知。但多數從(cong) 業(ye) 者表示,監管加碼後,將推動網絡微短劇行業(ye) 朝著更加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悅 記者 寧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