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受訪青年直指網絡微短劇“硬傷”:製作粗糙、設定雷同
“本想睡前刷個(ge) 視頻,結果不小心刷到了半夜”“幾天內(nei) 充了100多元,太‘上頭’了”……如今在社交平台,不少網友分享網絡微短劇的觀後感,直呼“又土又爽”。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129名受訪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5.5%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現在的網絡微短劇“質量參差不齊”,37.4%的受訪青年直言“精品少”。超五成受訪青年認為(wei) 網絡微短劇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製作粗糙經不起推敲(52.4%),以及故事和人物設定雷同(50.9%)。對此,63.7%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網絡微短劇應堅守創作底線,倡導積極正向的價(jia) 值觀。
近四成受訪青年感覺當前網絡微短劇“精品少”
在杭州工作的95後王薇對網絡微短劇的第一印象是“時間短、反轉多”。在她看來,網絡微短劇更像是一頓“快餐”,偶爾試一次會(hui) 覺得比較有意思,但經不起細細“品嚐”。“大多數網絡微短劇的製作成本比較低,所以在劇情、場景上不太考究,有些演員的演技不夠成熟,有時候看起來會(hui) 感到尷尬。”
在北京工作的80後李小雅(化名)是一名業(ye) 餘(yu) 的短劇編劇,她覺得目前網絡微短劇的創作是為(wei) 了迎合特定的市場需求,“人物很簡單,劇情也不需要層次和邏輯,主要追求感官刺激”。但隨著更多資本入場,微短劇在製作上正朝著精品化的方向發展。
“最近網絡微短劇質量比以前提高了,觀感上越來越接近長劇。”北京的00後大學生侯雨前段時間入了微短劇的“坑”。她記得剛開始刷到一些網絡微短劇時,畫麵、配音比較粗糙,但現在的製作越來越專(zhuan) 業(ye) 了,拍攝場景、服化道以及後期剪輯都明顯進步了。
網絡微短劇的質量如何?調查顯示,37.4%的受訪青年感覺“精品少”,35.5%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質量參差不齊”,僅(jin) 27.1%的受訪青年覺得“精品多”。
“盡管當前網絡微短劇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受到了廣泛的關(guan) 注和追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媒體(ti) 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shu) 長黃楚新認為(wei) ,當前市場上的網絡微短劇內(nei) 容同質化比較嚴(yan) 重,一個(ge) 主題火了便跟風拍攝,缺乏創新和獨特性。另外有些網絡微短劇為(wei) 了追求點擊率和關(guan) 注度,可能在故事情節和題材上比較誇張、離奇,甚至出現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內(nei) 容,“這不僅(jin) 違反了社會(hui) 道德和平台規則,也損害了網絡微短劇在市場上的聲譽和形象”。
調查顯示,製作粗糙經不起推敲(52.4%)、故事和人物設定雷同(50.9%)是受訪青年認為(wei) 當前網絡微短劇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他還有:內(nei) 容浮誇俗套缺乏營養(yang) (40.4%),存在“洗稿”抄襲的嫌疑(40.4%),長劇的壓縮版、低配版,拚湊感強(32.9%),為(wei) 了“爽”而“爽”,存在過度娛樂(le) 化傾(qing) 向(32.8%),包含不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內(nei) 容(17.2%),付費短劇價(jia) 格缺乏標準(11.0%)等。
超六成受訪青年期待網絡微短劇堅守正向價(jia) 值觀
“把好入口關(guan) 是最重要的。”王薇覺得,伴隨著網絡微短劇“爆火”,市場上出現了許多質量參差不齊的劇集,更需要相關(guan) 部門加強備案審核,在故事情節和價(jia) 值導向上為(wei) 大眾(zhong) 守住第一道關(guan) 。
侯雨認為(wei) ,網絡微短劇的健康發展首先要解決(jue) 版權問題。“現在對網絡微短劇洗稿抄襲的界定還不清晰,很容易產(chan) 生版權糾紛,另外付費機製也需要完善,要在法律法規層麵進行規範和引導。”
針對網絡微短劇存在的問題,黃楚新認為(wei)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管機製,“廣電總局要對網絡微短劇的製作、審核、發行等環節進行全麵監管,也可以建立舉(ju) 報機製,鼓勵觀眾(zhong) 對不良微短劇進行舉(ju) 報,及時發現並處理”。其次要加強對創作者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創作能力和審美水平。第三,網絡微短劇的製作方和發行方要自覺遵守相關(guan) 規定和標準,同時,行業(ye) 組織可以建立自律機製,對違反規定的製作方和發行方進行處理。
規範網絡微短劇健康發展,63.7%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要堅守創作底線,倡導積極正向的價(jia) 值觀,61.2%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播出平台應加強對內(nei) 容的審核,47.8%的受訪青年建議有關(guan) 部門加強劇集備案的審核和監管。其他還有:對少兒(er) 不宜內(nei) 容進行提示和標注(41.1%),規範短劇收費標準和機製(31.9%),對涉嫌抄襲的情況進行打擊和懲處(29.2%)等。
李小雅希望在尊重目標市場的前提下,對網絡微短劇的劇本創作進行創新,比如加強對角色的塑造、對社會(hui) 問題的探討,輸出正向的價(jia) 值觀。
“總的來說,我比較看好網絡微短劇的未來發展。”黃楚新認為(wei) ,網絡微短劇作為(wei) 一種適應移動端消費的內(nei) 容形式,具有短小精悍、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的特點,符合年輕人群的消費需求和審美偏好,“但隻有堅持以內(nei) 容為(wei) 王,加之形式創新,才能在市場中占據一定份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王誌偉(wei) 吳欣宇 記者 孫山 實習(xi) 生 包鋆麗(li)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