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科目三”爆火,一個文化傳播的樣本
【閱讀提示】世界都在跳這個(ge) 舞,這波文化出圈沒想到
光明網評論員:前不久,“科目三”爆火,這股熱度至今還在發酵。在國內(nei) 的短視頻平台,其話題播放量達到了近120億(yi) ;同時“科目三”也火到了國外,社交平台上幾乎隨處可見各種膚色的外國人跳著“科目三”。
“科目三”,據說始於(yu) 廣西某婚禮現場多人歡歌起舞的場景。之所以叫“科目三”這個(ge) 名字,也有人認為(wei) 這是廣西人人生中要經曆的三場考試:一是唱山歌,二是嗦米粉,三就是“跳舞”,於(yu) 是就用了駕照的比喻,將之稱為(wei) “科目三”。這種“出身”奠定了“科目三”的基調——一種來源於(yu) 生活、民間的創造,它是無意的,但效果又是出乎意料的。
“科目三”之所以爆火,一個(ge) 無法繞開的因素是短視頻的捕捉。這種原本在廣西尋常巷陌不難見到的場景,在鏡頭的聚焦之下,在人們(men) 有意識地觀賞之下,其文化意蘊被深層次發掘了。率真的快樂(le) 、自然的歌舞,像極了一種最本質的藝術流動——“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們(men) 通過短視頻平台以時空壓縮的方式見證了“藝術的誕生”,一個(ge) 民間自發的創造,被賦予了意義(yi) ,也形成了潮流。
更令人尋味的,是“科目三”火遍了全球,成了全世界的一個(ge) 社交符號。在國外社交平台上,“科目三”被寫(xie) 成了拚音的“kemusan”,這是一個(ge) 不存在的單詞,也說明了“科目三”這個(ge) 語言本身近乎不可翻譯。但這段舞蹈卻是共通的,幾乎所有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迅速領會(hui) 這個(ge) 舞蹈的意義(yi) ,感知到某種快樂(le) ,並不自覺地跟隨。
當然,在網絡上對“科目三”也不乏種種討論。比如當人們(men) 稱之為(wei) “文化輸出”的時候,有人覺得這個(ge) 形式似乎不夠“高雅”“有格調”。但有兩(liang) 個(ge) 案例,或許可以作為(wei) 一種雅俗辯證的參考。
一個(ge) 是12月15日,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在《天鵝湖》謝幕時跳起“科目三”,讓現場氣氛再次達到高潮;另一個(ge) 則是有位網友23日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傳(chuan) 統京劇《辛安驛》中醜(chou) 角在表演中加入了十幾秒“科目三”的腳和手部動作,台下有觀眾(zhong) 心領神會(hui) 地哈哈大笑。
無論人們(men) 對這種形式的嫁接如何評價(jia) ,但至少從(cong) 現場觀眾(zhong) 來說,這種混搭的舞台效果頗好,人們(men) 獻上了真誠的掌聲,也發出發自肺腑的笑聲。或許這種情緒本身,就有超越形式的意義(yi) 。雅俗分野在這一刻已經不再那麽(me) 重要,新鮮的、接地氣的當代創造,可以快速形成一種對話空間,人們(men) 可以通過這種創造迅速捕捉到一個(ge) 信號——我們(men) 是在有意識地互動,我們(men) 共享同一種文化語境。這種傳(chuan) 播效果本身,比糾結於(yu) 雅俗的教條定義(yi) 更有意義(yi) 。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科目三”爆火,不失為(wei) 一個(ge) 文化傳(chuan) 播的樣本。“科目三”不僅(jin) 是一種舞蹈,它更傳(chuan) 達了某種來自中國社會(hui) 基本麵的情緒與(yu) 色彩:它是歡快的也是淳樸的,它來自廣西也屬於(yu) 世界。我們(men) 也不妨期待類似“科目三”這樣的創造更多一些,也走得更遠一些,為(wei) 中國和世界的對話創造更大的平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