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樂清推動非遺樂民、惠民、富民
積極建設和拓展非遺陣地
浙江樂(le) 清推動非遺樂(le) 民、惠民、富民
浙江省溫州市樂(le) 清市西擁雁蕩山,麵朝甌江,千百年來無數能人巧匠在這片熱土上精雕細琢,孕育出了細紋刻紙、黃楊木雕、龍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樂(le) 清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項、省級19項、市縣級165項。為(wei) 了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服務於(yu) 城鄉(xiang) 發展,樂(le) 清市近年來著力做好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工作,積極建設和拓展非遺陣地,讓非遺更好地樂(le) 民、惠民、富民,推動非遺高質量發展。
與(yu) 時代同行,讓非遺更具吸引力
隨著溫州市軌道交通S2線的開通運營,樂(le) 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新館作為(wei) 當地的非遺體(ti) 驗新空間,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往打卡。“用非遺講述樂(le) 清故事,能讓本地市民更加深刻地了解樂(le) 清的曆史人文底蘊,也能讓遊客體(ti) 驗樂(le) 清的特色地域文化。”樂(le) 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副主任徐小慧表示。
樂(le) 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新館以“樂(le) 承匠心·清韻遺風”為(wei) 主題,設基本陳列區、數字化場景區、非遺大講堂、主題文創區等五大區域,串聯起樂(le) 清非遺、曆史人文與(yu) 風俗民情等,展示內(nei) 容涵蓋了樂(le) 清各級非遺項目近300項。
讓千年非遺“插上”數字化翅膀是新館的一大亮點。新館通過數字、影音等手段,打造了動靜結合、視聽融合、沉浸式交互、互動性高的非遺展示空間,讓千年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曆久彌新。新館中的“博采風俗 歌舞春秋”沉浸式劇場空間,以傳(chuan) 說樂(le) 清、博采風俗、魚米歡歌、歌舞春秋四章,配合光電、矩陣等科技手段,徐徐展開一幅樂(le) 清民俗畫卷,讓走進展廳的觀眾(zhong) 徜徉在光影盛宴中,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樂(le) 清民俗風情。“非遺要跟上時代潮流,不斷蛻變。樂(le) 清將不斷豐(feng) 富非遺的現代化表現形式,讓非遺在新時代迸發出勃勃生機。”徐小慧說。
“我被沉浸式體(ti) 驗圈粉了。金漆圓木和藍夾纈在地板上呈現,遊魚從(cong) 搖曳的荷花中穿梭,梯田稻香中歌聲飄蕩,真是妙不可言。”市民李斌與(yu) 3歲的兒(er) 子在沉浸式劇場空間體(ti) 驗後表示。
與(yu) 群眾(zhong) 同心,推進非遺陣地建設
“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氛圍,聽課是一種享受。”近日,在樂(le) 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舉(ju) 辦的古琴公益課,吸引了十多位小古琴愛好者參與(yu) 。台上,“泛川派古琴”傳(chuan) 承人林海妍邊撫琴邊講解,琴聲悠揚,餘(yu) 音回蕩,學員們(men) 邊聆聽邊體(ti) 驗,在古樸雅致的氛圍中,接受了一次沉浸式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
樂(le) 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於(yu) 2011年建館,今年6月開新館,是目前溫州市麵積大、收藏品種齊全的非遺展示館,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宣傳(chuan) 展示基地。自開館以來,累計參觀人數逾30萬(wan) ,開展了非遺直播間、非遺學堂、非遺百工展演等多項活動,已成為(wei) 樂(le) 清傳(chuan) 統文化宣傳(chuan) 教育的重要場所。
除加強有形陣地建設外,對於(yu) “無形”陣地,樂(le) 清同樣重視。為(wei) 解決(jue) 樂(le) 清文化和旅遊作品缺乏統一認證以及非遺知識產(chan) 權保護困難的問題,增強樂(le) 清文旅IP辨識度和競爭(zheng) 力,樂(le) 清市正在創新開發“清平樂(le) ”非遺視覺係統,將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禮品、文創產(chan) 品等統一納入文旅伴手禮體(ti) 係,並且依托這一標誌品牌,開發作品登記和管理體(ti) 係,為(wei) 登記在冊(ce) 的非遺作品確權,擴大樂(le) 清非遺的品牌影響力,提升其市場競爭(zheng) 力。
“非遺不僅(jin) 是藝術瑰寶,更是可轉化為(wei) 消費品的商業(ye) 資源。我們(men) 將在保護傳(chuan) 承的基礎上,推進樂(le) 清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文旅行業(ye) 高質量發展,奏響城鄉(xiang) 興(xing) 業(ye) ‘共富曲’。”徐小慧說。
與(yu) 產(chan) 業(ye) 同頻,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樂(le) 清市非遺資源豐(feng) 富,種類繁多。近年來,樂(le) 清大力推進傳(chuan) 統技藝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讓非遺譜寫(xie) 出“共富”新篇章。
鐵皮石斛是樂(le) 清的一張金名片,也是龍西鄉(xiang) 的主導產(chan) 業(ye) 。樂(le) 清鐵皮楓鬥加工技藝傳(chuan) 承人宋仙水從(cong) 小耳濡目染家族傳(chuan) 承的中醫藥文化,跟隨父輩從(cong) 事鐵皮石斛等藥材的采集、加工和銷售工作,逐漸掌握了鐵皮楓鬥加工技藝,並成立了浙江鐵楓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鐵皮石斛全產(chan) 業(ye) 的研發和精深加工生產(chan) 。在傳(chuan) 承鐵皮楓鬥加工技藝的同時,該公司還多方協作,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比如與(yu) 鄉(xiang) 鎮、村黨(dang) 支部合作,定期開展石斛講壇、送“學”上門等服務;與(yu) 鄉(xiang) 鎮、村黨(dang) 支部建立“龍頭企業(ye) +村級合作社+農(nong) 戶”三方聯動模式,安排農(nong) 戶就業(ye) ,幫助農(nong) 戶增收。該公司連續3年產(chan) 值超億(yi) 元,帶動近1.2萬(wan) 人就業(ye) 增收。
近年來,該公司還在貴州省錦屏縣創辦貴州鐵楓堂生態石斛有限公司,與(yu) 錦屏當地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通過“生產(chan) 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ti) 的合作模式,采取“龍頭企業(ye) +國有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利益聯結機製,把鐵皮石斛種植、加工、銷售等與(yu) 貧困村、貧困戶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目前,樂(le) 清市年加工鐵皮石斛900噸,實現產(chan) 值15億(yi) 元,帶動當地3000多農(nong) 戶從(cong) 事鐵皮石斛的種植、生產(chan) 和加工,預計戶均增收1.5萬(wan) 元,年創造超萬(wan) 個(ge) 就業(ye) 崗位,帶動配套產(chan) 業(ye) 產(chan) 出近8000萬(wan) 元。“下一步,樂(le) 清將以鐵皮石斛產(chan) 業(ye) 建設及其他農(nong) 作物種植為(wei) 基礎,融入鄉(xiang) 村生活與(yu) 休閑旅遊,打造龍溪穀康養(yang) 度假村等休閑旅遊度假目的地。”樂(le) 清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ti) 育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本報記者 李佳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