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山西運城:蒲劇育新才、出新彩

發布時間:2024-01-02 10:00: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近年來,山西省運城市繁榮發展蒲劇藝術,延續蒲劇文化根脈,組建山西省蒲劇藝術院,致力於(yu) 將其打造為(wei) 文化新地標,不遺餘(yu) 力地培育蒲劇藝術人才,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育新人、譜新篇。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蒲劇,因興(xing) 起於(yu) 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是國家級非遺項目。2020年,運城市將文化藝術學校、蒲劇藝術研究所、蒲劇教育培訓研究所、蒲劇音樂(le) 舞蹈研究所及3所市屬藝術院團合而為(wei) 一,組建了山西省蒲劇藝術院。以該院為(wei) 支撐,運城市對蒲劇藝術發展全力支持,每年撥付500萬(wan) 元專(zhuan) 項經費,將蒲劇特殊行當緊缺人才和優(you) 秀人才轉入財政補助編製,全院290餘(yu) 名在職員工已基本完成財政補助全覆蓋。“我們(men) 以重組為(wei) 契機,加強蒲劇創作、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技藝、深耕本土文化,走上蒲劇藝術在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中延續、在保護與(yu) 發展中煥發活力的繁榮發展之路。”運城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王誌峰說。

  傳(chuan) 統蒲劇如何擺脫觀眾(zhong) 老齡化困境,一度是困擾蒲劇人的難題。“傳(chuan) 統選段受眾(zhong) 有限,我們(men) 在劇本創作、道具設計、表演方式上創新,一大批精品劇目開始走入年輕觀眾(zhong) 的視野。”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王誌凱告訴記者。

  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是專(zhuan) 門培養(yang) 蒲劇人才的學校,曾經門庭若市,近些年卻陷入招生難的困境。其中,學藝苦、出路難等問題讓不少家長望而卻步。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成立後,集教學、研究、創作、演出、管理於(yu) 一體(ti) ,為(wei) 破解藝校發展困局找到了出口。“過去學校教學和舞台表演是脫節的,學生很少有機會(hui) 體(ti) 驗舞台表演。”王誌凱介紹,“校團合一”後,劇團中的演員會(hui) 定期來藝校和學生進行互動,排練大型節目、下鄉(xiang) 演出時,也會(hui) 讓學生在其中扮演基礎性的角色,實現“以練帶學”。

  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還成立了名師工作室,運城市7名梅花獎獲得者全部入駐,組建名師傳(chuan) 承班,實行戲曲生免費招錄政策。通過“校團合一”,一批批優(you) 秀畢業(ye) 生成為(wei) 劇團的後備力量。2020年,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招生人數首次突破300名。截至目前,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有在校生604人。在第26屆中國少兒(er) 戲曲小梅花薈萃節目評選中,山西省共有9名小選手獲得“小梅花”稱號,山西省蒲劇院摘得其中4朵。

  為(wei) 了留住人才,運城市委、市政府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在多重保障下,很多出走的蒲劇演員回來了。11月21日,新編蒲劇曆史劇《忠義(yi) 千秋》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引發關(guan) 注。12月初,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又一次披掛出征,帶著5部精心打造的作品來到太原開啟新創劇目展演。“我們(men) 用蒲劇講好關(guan) 公故事、河東(dong) 故事、中國故事。”“二度梅”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名譽院長景雪變說。

  隨著新媒體(ti) 的發展,山西省蒲劇藝術院也在演出模式上做文章,3個(ge) 演出團相繼組織“紅梅報春”“群星爭(zheng) 豔”“經典傳(chuan) 承”“空中蒲苑”等網絡直播活動,在線觀看人數累計數千萬(wan) 人次。院團的演員也紛紛開設短視頻賬號,將練功的日常和演出片段與(yu) 廣大戲迷分享。

  運城市委書(shu) 記丁小強表示,運城市以戲為(wei) 媒、以文化城,積極推進蒲劇藝術大繁榮大發展,為(wei)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貢獻。(本報駐山西記者 郭誌清 實習(xi) 記者 朱 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