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對表”生活 服務“對味”需求
公共文化場館延時、錯時服務:
時空“對表”生活 服務“對味”需求
公休日、節假日、寒暑假期間延長開放時間,探索常態化延時、錯時開放策略,開辟24小時服務陣地……近年來,各類公共文化機構緊跟群眾(zhong) 需求,不斷推出錯時、延時服務舉(ju) 措,以新的服務時空與(yu) 群眾(zhong) 文化生活“對表”。延時服務成效漸顯,服務“對味”的密碼也成為(wei) 業(ye) 界關(guan) 注的焦點。
延時之時 有講究
場館開放時,群眾(zhong) 未必都有空,場館閉館時,群眾(zhong) 需求正旺盛。盡管現在有全時在線的數字服務作補充,但線下體(ti) 驗不可替代,適時在場依然十分必要,延時開放應運而生。
目前,各地文化場館結合延時開放時段特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主題活動,如在國慶期間推出紅色文化活動,在暑期推出“暑期社會(hui) 實踐營”“小小館員”等活動。不少場館已形成了延時開放的時間表,打開了為(wei) 民服務的新大門。
近兩(liang) 年,北京市密雲(yun) 區文化館分別為(wei)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開設了陣地培訓課程,其中,成年人藝術培訓班有多達31門課程開設在非工作日和非工作時間,課程延時開放率達75%。密雲(yun) 區文化館館長宋歆鑫表示,錯時、延時開放讓更多喜歡藝術的成年人有時間參與(yu) 培訓,學員整體(ti) 更加年輕。
河南省平頂山市群眾(zhong) 藝術館在延時開放期間特設“文化客廳”公益課晚間課堂,開設文化藝術、生活知識、健身活動、手工技藝四大類近50門課程,將梯次培訓與(yu) 直接輔導相結合,注重向基層延伸,向特殊群體(ti) 傾(qing) 斜。
近年來,部分圖書(shu) 館開放時間延長至晚間,一些地區還推出了24小時開放的閱覽室,提供充足的自主設備、豐(feng) 富的配套服務、輕鬆的互動場景。如江蘇南京的金陵圖書(shu) 館“閱·薦空間”幾乎濃縮了全館各類閱讀資源,讓晚間前來的讀者也能享有優(you) 質服務和資源,南京市建鄴區圖書(shu) 館特設沙龍區、社會(hui) 化考試自修室以及溫馨的“星空閱讀區”,帶給讀者溫暖。
近年來,多地博物館宣布延長開放時間,甚至取消“周一閉館”慣例。地處北京西單商業(ye) 區核心地帶的蒙藏學校舊址,實行“夏令時”和“冬令時”,夏季開放時間延長至晚9點半,冬季則延長至晚8點半。據統計,其夜間參觀人次已占總參觀人數的1/3。此外,北京、天津等地博物館還創新開展了夜宿博物館、夜市、文化體(ti) 驗等夜場活動,豐(feng) 富服務供給。
延時之效 有看點
以需求為(wei) 導向的延時開放服務往往有的放矢,也更加注重結果導向。無論是晚間文藝課堂、夜間閱覽空間還是夜遊博物館等,都增強了群眾(zhong) 特別是年輕群體(ti) 的文化獲得感和滿意度。從(cong) 效果來看,延時開放的場館服務人次普遍較以往有較大幅度增長,服務範圍更大。福建、四川、廣東(dong) 等地調整夜間服務內(nei) 容,形成特色服務清單,打造夜間體(ti) 驗式場景服務。上海、江蘇等不少地區的公共文化場館的“夜間部”甚至成為(wei) 新IP,摸索出一套新型管理機製。
上海市群藝館於(yu) 2016年創辦“上海市民藝術夜校”,開辟晚間7點至8點30分時段,服務18歲至55歲的在職中青年人群,並依托總分館製形成“總分校”模式,推出新潮有料的特色文化品牌。同時,引入社會(hui) 力量,聯動部分社會(hui) 專(zhuan) 業(ye) 機構在提供課程的同時,專(zhuan) 門組建管理小組,招募專(zhuan) 業(ye) 程度高的文化誌願者在線上線下服務群眾(zhong) ,以高效管理贏得好評。
延時、錯時開放不僅(jin) 是服務時間的調整,更重要的是服務內(nei) 容和產(chan) 品的精準配給。江蘇省張家港市文化館依托城南分館策劃了青年文化地標打造計劃,陸續推出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厚植計劃、市民藝術家培育計劃、文化創意項目孵化計劃和戲劇藝術全要素發展計劃,打造市民文化藝術夜校,並配合每月定期開設的“城南好市”藝術生活市集,為(wei) 青年群體(ti) 打造文化體(ti) 驗新場景。不到一個(ge) 月裏,迎來3萬(wan) 人次打卡。“延時開放打破了以往文化館主要服務‘一老一小’的局麵,實現了全年齡段覆蓋,培育了新的文化消費理念,促進了夜間消費。”張家港市文化館館長張璿說。
延時之法 有說道
2021年,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北京、上海、河南等多地基於(yu) 群眾(zhong) 反饋和調研成果,在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務相關(guan) 條例中細化了延時、錯時開放政策。
新機遇總是伴隨著新挑戰。業(ye) 界專(zhuan) 家指出,要加強對到館群眾(zhong) 的“行動軌跡”研究,按需、科學延時,避免跟風、造勢等動機;要出台補貼和激勵機製,強化夜間服務團隊建設。
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符湘林認為(wei) ,延時開放的重點是要用機製創新撬動服務創新,激發全社會(hui) 參與(yu) 熱情。在規範化、專(zhuan) 業(ye) 化、標準化管理的前提下,公共文化場館服務時間的延長要與(yu) 服務內(nei) 涵的提升同步,要以鼓勵為(wei) 主、因地製宜,探索實踐“連鎖化”,形成延時開放的品牌。
采訪中,一些文化場館管理者還表示,希望通過政府補貼一些、文化場館減免一些、百姓支付一些等方式逐步解決(jue) 延時開放伴生的成本增加問題,探索合理收費機製,建議將延時服務階段的內(nei) 容供給優(you) 化作為(wei) 新目標,更好滿足不同群眾(zhong) 的文化需求,與(yu) 當地夜經濟形成有益互動,讓延時開放變得更有意義(yi) 、更有價(jia) 值。(本報記者 王 彬 劉源隆 張 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