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建設文物主題遊徑 打造文物旅遊品牌

發布時間:2024-01-05 10:10:00來源: 中國旅遊報

  “斯文在茲(zi) ”山東(dong) 儒家文物主題遊徑、“大漢紫道”陝西文物主題遊徑、“蜀道金牛”——蜀道(梓劍昭段)文物主題遊徑……當前深入人心的文物旅遊品牌正逐步形成,各地積極開展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努力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真正活起來,更好滿足遊客多元化需求。

  做好頂層設計 統籌遊徑建設

  近年來,文物熱、世界遺產(chan) 熱、考古熱、博物館熱等不斷出圈,社會(hui) 公眾(zhong) 渴望獲得更優(you) 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更具魅力的旅遊產(chan) 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批融入人民生活、服務人民群眾(zhong) 的優(you) 質文物主題遊徑。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統籌資源,建設中國文物主題遊徑,開展主題遊徑宣傳(chuan) 推廣,推動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我們(men) 組織設計了‘讀李白遊神州’中華文化主題旅遊宣傳(chuan) 推廣活動,旨在聚焦文物遺址、曆史文化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文化資源,聯合各地推出一批中華文化主題旅遊線路,開展相關(guan) 旅遊推廣活動,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人們(men) 的精神力量。許多地方通過發展李白線路,已經在遊客數量和經濟效益方麵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一步,資源開發司將繼續推動文物主題遊徑建設,推出更多主題線路,讓旅遊成為(wei) 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也讓詩和遠方更加美好。

  國家文物局也積極做好頂層設計,探索建立跨地區協作機製,係統謀劃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聯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通知,決(jue) 定開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四川、廣東(dong) 等10省簽署協同推進工作協議,委托專(zhuan) 業(ye) 機構開展文物資源梳理、價(jia) 值研究挖掘、規劃編製等工作,推進“東(dong) 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2023年11月,國家文物局在廣東(dong) 惠州召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hui) ,對各地開展主題遊徑建設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推動更好發展。

  “作為(wei) 首條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試點,‘東(dong) 坡行旅’以文物為(wei) 主幹,以價(jia) 值為(wei) 魂,梳理東(dong) 坡的人生階段,形成以時間為(wei) 軸的主線脈絡,講述東(dong) 坡人生故事,彰顯東(dong) 坡當代價(jia) 值。”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盧遠征介紹,“東(dong) 坡行旅”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文物資源與(yu) 周邊非文物資源整合聯動,構建起以文化為(wei) 內(nei) 核的文旅深度融合片區、線路,打響東(dong) 坡文化IP,形成以東(dong) 坡文化賦能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城市品質提升的新格局。

  國家文物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建設文物主題遊徑是推動我國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全麵發展,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成果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的作用愈發重要,建成一批文物主題遊徑對於(yu) 促進文物與(yu) 旅遊深度融合,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都具有積極意義(yi) 。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推進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和區域性文物主題遊徑的規劃編製工作。

  積極探索推進 建設成果初顯

  近段時間,各地積極探索區域性和縣域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北京、天津、陝西、黑龍江等省份發布了多條文物主題遊徑。河南鄭州、湖南平江、內(nei) 蒙古赤峰等地區舉(ju) 辦了多種形式的文物主題遊徑的學術討論壇等活動。福建省泉州市文物局、中國旅遊報社聯合舉(ju) 辦了2023泉州市文物保護利用和安全管理暨文物主題遊徑建設研討培訓班,圍繞主題進行授課,並組織開展廣泛交流互動,積極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助力泉州“世遺之城”煥發新光彩。山東(dong) 、陝西、四川、江蘇等省份明晰了區域性文物主題遊徑建設思路。

  “‘斯文在茲(zi) ’山東(dong) 儒家文物主題遊徑建設以孔子及早期儒家思想的傳(chuan) 承發展脈絡為(wei) 線索,形成‘禮樂(le) 尋根’‘齊魯聖跡’‘洙泗流韻’三大板塊。圍繞遊徑主題的價(jia) 值闡釋,梳理遴選相關(guan) 資源,建立了以核心資源為(wei) 主、支撐資源和候補資源為(wei) 輔的資源體(ti) 係,並將三大板塊遊徑資源串珠成鏈,打造遊徑線路。”山東(dong)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劉續兵介紹,遊徑重視教育功能實現,創新社會(hui) 宣傳(chuan) 手段。同時,當地還積極打造深度研學修學旅遊產(chan) 品,賦能特色民宿、夜經濟等新型業(ye) 態,構建基於(yu) 文物主題遊徑的文旅融合新局麵。

  “‘大漢紫道’陝西文物主題遊徑依托漢代大遺址及其串並聯的文物保護單位與(yu) 人文景觀資源,圍繞‘一條主線·三處重要發展節點·四大重點發展區域’空間布局,著力於(yu) ‘漢+N’資源融合發展模式。”陝西省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院長王偉(wei) 介紹,遊徑以漢長安城遺址、禮製建築區遺址、渭河橋遺址、西漢帝陵等11處遺址和渭河為(wei) 核心,以“漢遺址+漢文化+文物主題遊徑+文化IP”為(wei) 規劃思路,構建了“主遊徑”+“拓展遊徑”多條遊徑線路。

  “蜀道是開鑿於(yu) 戰國時代、沿用2000多年的連接關(guan) 中平原與(yu) 四川盆地的中國古代大型交通體(ti) 係,橫跨四川、重慶、陝西、甘肅四省市。‘蜀道金牛’——蜀道(梓劍昭段)文物主題遊徑建設選取梓潼至昭化段金牛道作為(wei) 先期建設重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所長叢(cong) 宇介紹,遊徑分段闡釋文物主題,確定打造“天險劍門·出川入蜀”“翠雲(yun) 皇柏·千年州城”“雨霖七曲·藝萃文昌”三大主題,將昭化古城、劍門關(guan) 、劍州古城、七曲山四大主題節點作為(wei) 核心引擎,通過古道本體(ti) 及其設施、核心文物資源的展示利用,串點成線釋放文物活力。

  “‘江南·鬥米尺布’——文物主題遊徑以江蘇環太湖地區(尤其是太湖以東(dong) 水鄉(xiang) 地帶)為(wei) 核心開展,涵蓋42處文物點、8處備選點等資源,將環太湖區域劃分為(wei) ‘蘇湖一熟天下足’‘繡雲(yun) 織霞機杼聲’‘晴耕雨讀修文業(ye) ’‘貽穀高義(yi) 傳(chuan) 千秋’‘農(nong) 桑錫紡工商興(xing) ’‘春雷陣陣滿地紅’六大主題片區。”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沈暘介紹,江蘇將依托“江南水鄉(xiang) ”總體(ti) IP,圍繞“鬥米尺布”主題細化深耕,堅持打造具備認可度、突出代表文化內(nei) 涵的品牌符號,以多元手段激發遊徑熱度。同時,加強對遊徑周邊相關(guan) 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串聯,提升文物主題遊徑的開發潛力。

  借鑒成熟經驗 更好推動發展

  文物主題遊徑發展由來已久,我國香港地區旅遊部門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便開展了“文物徑”建設工作,廣東(dong) 省自2016年開始進行主題遊徑探索、創造和建設工作,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

  “香港現在有多條文物徑。其中,特區政府發展局至今共建立‘屏山文物徑’‘龍躍頭文物徑’‘中西區文物徑’‘賞·識港大曆史建築’4條文物徑。發展文物徑也成為(wei) 政府與(yu) 新界宗族合作保護和推廣香港中華文化遺產(chan) 的好例子。”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古物古跡辦事處總文物主任蕭麗(li) 娟介紹,香港的經驗是在籌備時需要考慮業(ye) 主和參觀人士的權益和想法,也要平衡對外開放和文物保護。文物徑開放後,更要與(yu) 時俱進,除了適時維修更新設施,也要通過組織不同活動,賦予文物徑活力,並加入嶄新科技,豐(feng) 富參觀體(ti) 驗。

  “2016年,廣東(dong) 啟動了南粵古驛道保護與(yu) 利用工作,至今形成了以廣州為(wei) 中心,向東(dong) 、西、南、北4個(ge) 方向延伸的南粵古驛道線路網絡,串聯起1200處人文及自然發展節點。以古道網絡為(wei) 基礎,廣東(dong) 多措並舉(ju) ,結合體(ti) 育、文化、旅遊等發展,讓群眾(zhong) 踏上古驛道、走進古鎮古村,讓鄉(xiang) 村煥發活力,真正實現文化遺產(chan) 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介紹。

  “廣東(dong) 省目前已發布約120條各類主題遊徑。今後,廣東(dong) 將在文物主題遊徑建設的框架下,整合原來的遊徑,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物活起來,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廣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龍家有表示,文物主題遊徑的提出和建設,為(wei) 文化和旅遊發展注入了濃墨重彩的新文化基因,為(wei) 文化精神的傳(chuan) 承弘揚增添了喜聞樂(le) 見的方式,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新場景、新名片和新嚐試,必將有利於(yu) 推動文物資源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發出耀眼的光芒。(本報記者 徐 曉)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