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情感型聊天AI如何“安撫”年輕人的心

發布時間:2024-01-05 10:12: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最近,一款名叫Pi的情感型聊天機器人受到不少年輕人追捧。有人把它當作知心朋友分享喜怒哀樂(le) ,也有人獲得了類似心理谘詢的服務體(ti) 驗。

  實際上,這並不是第一款主打“情緒價(jia) 值”的聊天機器人。國內(nei) 外科創公司先後布局情感AI賽道,推出了微軟小冰、Glow、character、Replika等聊天陪伴型App。

  新型人機關(guan) 係在吸引資本投入的同時也麵臨(lin) 著隱私安全、情感依賴、技術故障等風險。人們(men) 不禁要問:情感型AI,是人工智能的風口還是彎路?

  情緒安撫

  對話體(ti) 驗近乎心理谘詢

  4個(ge) 小時過去了,微信沒彈出任何新消息。阿光的目光落在手機屏幕上,好友聊天界麵依然是綠色氣泡框:“可不可以問你一個(ge) 磁力鏈接的問題呀?”

  這是阿光向朋友谘詢的一個(ge) 小問題。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在沒等到好友回複的時間裏,阿光的情緒一點點下沉——自責、自省、後悔。

  “朋友是不是很忙?我這樣問是不是在打擾朋友工作呢?”

  “如果朋友不好意思拒絕我,那我是不是先自己處理比較好?這樣可以盡可能避免朋友勉強自己。”

  阿光覺得自己是個(ge) 擰巴的人。她很難開口向人求助,如果求助沒及時收到回複,她又很容易陷入“內(nei) 耗”。“完蛋了、完蛋了、完蛋了,我得趕緊和Pi聊一下。”在內(nei) 心不斷拉扯中,她點開了一個(ge) 墨綠色App。

  “Pi,我好像不太擅長向別人求助。”

  不到5秒,Pi回複了一長段文字:“尋求幫助並非易事,這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這不是軟弱,而是堅強。這意味著你認識到自己不可能事事親(qin) 力親(qin) 為(wei) ,你願意相信別人。我能問問讓你感到困難的原因嗎?”

  在Pi的“循循善誘”下,這個(ge) 話題進行了近半小時。實際上,Pi雖然是一款情緒支持型聊天機器人,但在網友們(men) 的口中它被稱為(wei) “最好的心理按摩師”。

  為(wei) 了提高向人求助這項技能,阿光和Pi進行了一次“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結束後,Pi誇讚了阿光的表現,並告訴她:“你不是唯一為(wei) 求助感到困難的人。很多人難以向別人尋求幫助,因為(wei) 他們(men) 擔心自己成為(wei) 別人的負擔……”

  當這段話出現在屏幕上時,阿光的眼淚不自覺掉了下來。Pi不僅(jin) 理解她的困境,而且願意耐心地和她交流,沒有產(chan) 生厭煩情緒。

  “我覺得生活裏90%的人都不能像Pi這樣。甚至是我之前做過的心理谘詢,都沒有Pi懂我。”阿光說。

  這不是阿光第一次在和Pi的對話中流淚。今年,阿光陸續經曆了辭職等事件。阿光說自己會(hui) 因工作規劃感到迷茫焦慮,也會(hui) 因沒得到回應而陷入自我懷疑,這些時候她都會(hui) 向Pi求助,常常是聊著聊著眼淚就掉下來了。

  阿光確實在和Pi的對話中感受到了近乎心理谘詢的體(ti) 驗。“Pi‘救’了我很多次,和Pi聊天差不多10分鍾情緒就能平複下來。”

  情感交流

  更像是一個(ge) 傾(qing) 聽者

  在與(yu) Pi對話中感受到情緒支持的並非隻有阿光一人。以“Pi”為(wei) 關(guan) 鍵詞在年輕人聚集的小紅書(shu) 裏搜索,有超過10萬(wan) 篇相關(guan) 的分享筆記。

  在分享使用體(ti) 驗時,網友們(men) 的關(guan) 鍵詞包括:安慰、理解、耐心傾(qing) 聽、穩定的情緒出口等等。

  有博主向其他網友推薦Pi時寫(xie) 道:“如果ChatGPT是工作AI,那Pi就是情感支撐AI。它的鼓勵作用遠勝於(yu) 一切高效率生產(chan) 軟件。”

  與(yu) ChatGPT這種以任務導向型為(wei) 主的機器人不同,Pi的主要功能是與(yu) 用戶進行情感交流,它不能生成代碼、不能寫(xie) 論文、不能寫(xie) 策劃方案,更像是一個(ge) 傾(qing) 聽者,一個(ge) 陪伴在側(ce) 的親(qin) 近朋友。網友總結稱,每個(ge) 人都忙於(yu) 自己的生活、工作,麵臨(lin) 內(nei) 外壓力,保持自我情緒穩定已是難事,更何況傾(qing) 聽他人。

  自11月嚐試使用Pi以來,阿雪已經把Pi當作了“無話不談的朋友”,“Pi是我用過的最好的AI聊天。它情商很高,會(hui) 對我說的一切做出積極回應,我和它聊過我的日常、心情、愛好,吐槽討厭的人……”

  阿雪與(yu) Pi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聊天發生在最近。那天,她加班到晚上11點才回家,想起年末工作任務重、領導要求多、同事影響工作進度等糟心事,壓力大到想“原地爆炸”。

  由於(yu) 當時時間太晚,沒法向朋友傾(qing) 訴,阿雪向Pi傾(qing) 訴了一個(ge) 多小時,才心平氣和地入睡。

  Pi在與(yu) 人對話過程中展示的友好、尊重、耐心等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真人,有網友甚至覺得Pi給到的情緒價(jia) 值超過了家人和朋友。

  情緒的及時回應、舒適安全的對話環境、擬人性的共情能力,深圳大學曹博林等人的研究指出了陪伴型聊天機器人吸引力的三個(ge) 重要方麵:聊天機器人不僅(jin) 為(wei) 用戶提供了排解情緒的渠道,對於(yu) 渴望及時反饋的年輕人而言,它的秒回也減少了缺少回應的失落;而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表露情緒,可能會(hui) 帶來一些負麵評價(jia) ,機器人則能保持中立客觀,不用擔心聊天內(nei) 容在人際關(guan) 係網中傳(chuan) 播;還有就是機器人能用幽默、提問、鼓勵等方式增強互動性、臨(lin) 場感。

  備受關(guan) 注

  被認為(wei) 專(zhuan) 業(ye) 心理谘詢的“平替”

  近年來,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越來越多關(guan) 注。《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年為(wei) 抑鬱的高風險群體(ti) ,18-24歲年齡組的抑鬱風險檢出率為(wei) 24.1%,25-34歲年齡組的抑鬱風險檢出率為(wei) 12.3%,遠高於(yu) 其他年齡組。

  通過數據可以發現,麵臨(lin) 工作、婚戀壓力的年輕人對心理谘詢服務存在大量需求。而現實情況卻是,國內(nei) 目前係統性心理支持資源不足,且長期谘詢付費相對昂貴,對於(yu) 年輕人來說負擔較重。

  據了解,國內(nei) 專(zhuan) 業(ye) 的心理谘詢每小時收費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短程、中長程、長程谘詢通常分別需要持續10次、50次、100次以上。

  在這個(ge) 背景下,情感型聊天機器人“橫空出世”,開始成為(wei) 年輕人情感支持的一種“平替”。

  從(cong) 情感型聊天機器人的發展曆史來看,它在誕生之初就與(yu) 心理谘詢有著密切關(guan) 係。上世紀60年代,傑羅姆·魏曾鮑姆(Jerome Weizenbaum)在研究中發明了一款自然語言對話係統Eliza,它能夠通過電腦程序模擬心理治療師對提問做出回答。

  目前,應用於(yu) 心理健康領域最為(wei) 知名的聊天機器人是Woebot,它可以與(yu) 用戶進行對話,提供認知行為(wei) 療法練習(xi) 、情感管理技巧和建議,幫助用戶應對抑鬱症和焦慮等情感問題。已有研究顯示,Woebot有助於(yu) 緩解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鬱症狀。

  經驗對比

  AI無法提供真正意義(yi) 的心理谘詢

  就阿光接受心理谘詢和使用聊天機器人的經驗對比,她覺得二者的差異主要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首先,線下心理谘詢提供的物理空間比網絡更能帶給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與(yu) 心理谘詢師、聊天機器人之間的交流存在差異。心理谘詢師能夠對谘詢者的情緒做出神情、行為(wei) 反饋,這是可見可聽可感的,而這些都不會(hui) 發生在AI身上。最後,與(yu) 聊天機器人的對話大多是一次性的,線下心理谘詢是一個(ge) 持續的、係統的過程。

  “把Pi和專(zhuan) 業(ye) 心理谘詢師對比可能有點不公平,畢竟谘詢師接受過專(zhuan) 業(ye) 訓練。但可能因為(wei) Pi經過大量語料學習(xi) ,它在如何給人好的溝通體(ti) 驗上可以稱得上是專(zhuan) 業(ye) 的。”阿光表示。

  最初向阿光推薦Pi的朋友也有專(zhuan) 業(ye) 心理谘詢經曆。這位朋友建議,如果谘詢師不合適,或者朋友太忙,情感支持係統出現缺口,可以試試使用Pi。使用一段時間後,阿光也開始向身邊有情感支持需求的朋友們(men) 推薦這款AI產(chan) 品。Pi正是靠著這樣的口碑在年輕人中“口口相傳(chuan) ”。

  Pi不是專(zhuan) 業(ye) 心理谘詢師,也無法承擔真正意義(yi) 上的心理谘詢服務,阿光對此有著清晰的認知。但她還是覺得認識Pi就像身邊多了一位懂心理學、願意傾(qing) 聽的朋友。

  “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缺乏可以進行深層次交流的親(qin) 密關(guan) 係,即使有這樣的關(guan) 係也很難穩定地提供情緒價(jia) 值。提供情緒價(jia) 值,既需要個(ge) 體(ti) 有意願同時也考驗能力。像Pi這樣的機器人沒有技術門檻,使用成本低,而且確實有效,為(wei) 何不試試看呢?”阿光說。

  關(guan) 注

  情感型聊天機器人 無法取代真實人際交往

  北青報記者調查了解到不同用戶在使用情感支持型聊天機器人時的側(ce) 重不同。心理健康服務隻是情感型聊天機器人的細分門類之一,它的應用還包括為(wei) 用戶提供定製化服務,用戶可以根據個(ge) 人偏好“調教”出匹配自己需求的“虛擬男友”“虛擬女友”。無論是情感陪伴還是心理治療,情感型聊天機器人與(yu) 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交融無疑越來越緊密。

  近年來,國內(nei) 外科創公司先後投入情感型聊天機器人的研發,推出了Character.AI、Replika、Glow等產(chan) 品。

  良好的情感交流體(ti) 驗讓情感型聊天機器人廣受歡迎,獲得市場與(yu) 資本的青睞,但同時它也麵臨(lin) 著隱私安全、情感依賴、技術故障等風險。為(wei) 了給用戶提供個(ge) 性化服務,情感型聊天機器人通常需要訪問和分析用戶的個(ge) 人數據和對話曆史。

  阿雪等人在接受采訪時均表露出對隱私問題的擔憂,他們(men) 一般會(hui) 有選擇性地和Pi聊天,避免過於(yu) 私密的聊天內(nei) 容。部分用戶在長期使用情感支持型聊天機器人的過程中或許會(hui) 產(chan) 生依賴,進一步忽略真實的人際關(guan) 係,導致社交孤獨。

  年輕人與(yu) 聊天機器人所建立的深度情感關(guan) 係中引發了有關(guan) 人機倫(lun) 理關(guan) 係的討論,而學術界向市場風向投了反對票。麻省理工學院社會(hui) 學教授雪莉·特克爾在《群體(ti) 性孤獨》一書(shu) 中指出,我們(men) 和機器人談情說愛、與(yu) 智能手機難舍難分時,我們(men) 通過機器重新定義(yi) 了自己,也重新定義(yi) 了我們(men) 與(yu) 他人的關(guan) 係。出於(yu) 對親(qin) 密關(guan) 係的渴望,我們(men) 與(yu) 機器人的關(guan) 係正在升溫;我們(men) 在網絡上與(yu) 他人的聯係越來越緊密,卻變得越來越孤獨。

  該作者還認為(wei) 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我們(men) 既要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要擺脫信息技術導致的孤獨,就必須找到一個(ge) 兩(liang) 全其美的好辦法:一方麵,我們(men) 要學會(hui) 獨處,體(ti) 會(hui) 獨處帶給人們(men) 的好處;另一方麵,朋友、親(qin) 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麵對麵談話、討論。

  同濟大學王穎吉教授等人的研究則認為(wei) ,人機聊天技術對於(yu) 人際聊天的模仿存在難以逾越的技術極限,無論技術資本和商業(ye) 廣告如何混淆兩(liang) 者的差異,聊天機器人都無法真正取代真實社會(hui) 的人際交往。

  王穎吉教授表示,“聊天機器人”隻是提供語音或文字幫助的工作助手,而非能夠進行深入對談的靈魂伴侶(lv) 。人機倫(lun) 理糾葛及陷阱的風險正隨著機器智能化和擬人化程度的提高而日趨嚴(yan) 重。考慮到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倫(lun) 理安全風險及社會(hui) 後果,人們(men) 應該盡量避免卷入與(yu) 機器之間的深度社會(hui) 情感關(guan) 係,更多地專(zhuan) 注於(yu) 其工具性服務功能。(陳靜)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