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捉刀代筆到AI論文

發布時間:2024-01-19 10:24: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趙誌疆

  “太不像話了!學生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期末論文糊弄我。”近日,上海某高校教師在社交媒體(ti) 上“吐槽”自己遇到的新難題——一些想偷懶的學生開始用人工智能技術完成論文。

  以ChatGPT為(wei) 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IGC)橫空出世,似乎為(wei) 人們(men) 寫(xie) 論文提供了新幫手。媒體(ti) 記者嚐試在社交媒體(ti) 上搜索“AI”“論文”“寫(xie) 作”等關(guan) 鍵詞,五花八門的AI論文寫(xie) 作指導教程映入眼簾。其中大部分宣稱能夠教會(hui) 用戶在幾分鍾內(nei) 通過幾個(ge) 簡單的步驟,生成一篇幾萬(wan) 字的“優(you) 質”論文。這些教程的瀏覽量最高已達數百萬(wan) 。

  AI真的能生成一篇完整的“優(you) 質”論文嗎?這是很多人都關(guan) 心的問題。從(cong) 多家媒體(ti) 的報道來看,AI不僅(jin) 能生成論文,而且能生成工作總結、述職報告、劇本文案等各種文字。一言以蔽之,似乎所有的文字工作,都可以假AI之手完成。正因為(wei) 如此,“AI代寫(xie) ”不僅(jin) 線上交易火熱,一些人甚至摩拳擦掌致力於(yu) 開拓線下市場。

  本文開頭提到的高校教師表示,AI代寫(xie) 的論文“看似條理清晰、層次豐(feng) 富,但實際上每個(ge) 層麵的內(nei) 容都很少,而且非常空洞。”這是一種最常見到的批評:在很多人眼中,AI寫(xie) 作終究隻是內(nei) 容空洞的“樣子貨”,無論如何都比不過人類用心的創作。實際上,這很可能隻是一部分人的一廂情願——AI代寫(xie) 小試牛刀,就已經掀起如此波瀾,建立在持續學習(xi) 的基礎之上,誰又能說,AI論文不會(hui) 全麵超過人類的創作?

  但應該強調的是,在“AI代寫(xie) ”這一話題的討論中,爭(zheng) 議的焦點並不落在論文質量,而在於(yu) “人的參與(yu) ”上。用文玩做類比,這一行業(ye) 中手工製作的商業(ye) 價(jia) 值遠遠大於(yu) “機製品”。其中原因並不在於(yu) “機製品”不夠精細,與(yu) 此相反,“機製品”在多數時候都顯得比“手製”更加完美,但這並不妨礙“手製”成為(wei) 市場上的香餑餑。究其原因,人類創作的藝術價(jia) 值,遠遠超出那些流水線上批量生產(chan) 的商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yu) AI代寫(xie) ——無論AI能否寫(xie) 出人類創作的高度,因為(wei) 缺乏人的參與(yu) ,其本身也就失去了靈魂。

  誰來代寫(xie) 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代寫(xie) 本身就是學術不端的體(ti) 現。事實上,“代寫(xie) ”古已有之,舊時不乏以此為(wei) 生者。在知識尚未普及的時代,找人捉刀代筆多半是出於(yu) 目不識丁。大學生熱衷於(yu) AI代寫(xie) 論文,這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諷刺——他們(men) 雖然接受了係統的高等教育,但卻並沒有養(yang) 成獨立的學術品格,以至於(yu) 委身於(yu) “代寫(xie) ”這樣古老的行當。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草案)》將人工智能代寫(xie) 論文行為(wei) 歸於(yu) 學術不端,並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經學位評定委員會(hui) 審議決(jue) 定,由學位授予單位撤銷學位證書(shu) 。

  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識別AI代寫(xie) 論文,這屬於(yu) 技術問題。如何完善人才培養(yang) 評價(jia) 體(ti) 係,讓大學生堅持底線、有所敬畏,這屬於(yu) 學術問題。作為(wei) 一種高效率工具,人工智能不僅(jin) 沒有原罪,而且有著星辰大海的發展空間。如何正確使用這一工具,而不是沉湎其中為(wei) 物所累,不僅(jin) 是每一個(ge) 大學生必須學好的必修課,還檢驗著大學的管理理念——教書(shu) 與(yu) 育人,兩(liang) 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的努力都是社會(hui) 發展的力量源泉。(趙誌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