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金融製度型開放穩步擴大

發布時間:2024-01-22 15:11:00來源: 新華社

  《經濟參考報》1月22日刊發文章《金融製度型開放穩步擴大》。文章稱,日前,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zhuan) 題研討班結業(ye) 。此次研討班釋放出加強金融開放的信號,提出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zheng) 力和規則影響力。

  專(zhuan) 家認為(wei) ,以製度型開放為(wei) 重點,金融高水平開放步伐將繼續加快。預計我國將進一步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製度,進一步探索對外資機構的差異化監管,支持在華外資機構更加全麵、深入參與(yu) 中國金融市場。

  隨著我國金融業(ye) 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市場的吸引力與(yu) 日俱增,更多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落子布局。外商獨資企業(ye) 聯博基金近日獲得中國證監會(hui) 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ye) 務許可證》。作為(wei) 首家外商獨資證券公司,近期渣打證券獲得證監會(hui) 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ye) 務許可證》,並計劃於(yu) 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業(ye) 。數據顯示,與(yu) 2017年底相比,2023年三季度末,在中國的外資銀行資產(chan) 增長16.91%,外資保險公司資產(chan) 增長126%。截至2023年11月末,已有1115家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zhai) 券市場,持債(zhai) 規模3.54萬(wan) 億(yi) 元。

  除了“引進來”,中資金融機構也在積極“走出去”,全球足跡持續拓展。例如,中國銀行伊斯蘭(lan) 堡分行、利雅得分行,建設銀行馬來西亞(ya) 檳城分行等相繼開業(ye)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搭建經貿往來窗口和橋梁,提升中國銀行業(ye) 在全球金融領域的影響力。

  國家金融與(yu) 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說,經過多年實踐,目前我國金融開放成績斐然,金融業(ye) 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股權、基金、股票、債(zhai) 券、理財等領域的雙向開放進程持續加快,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持續提升,跨境資本流動渠道不斷拓展,外資持有我國金融資產(chan) 的比例呈穩步上升態勢,我國金融業(ye) 與(yu) 國際市場的聯係更為(wei) 緊密。

  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接下來,我國將以製度型開放為(wei) 重點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製度,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協議中金融領域相關(guan) 規則,精簡限製性措施,增強開放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期性,規範境外投融資行為(wei) ,完善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金融支持。

  金融監管總局1月20日召開的黨(dang) 委(擴大)會(hui) 議指出,將堅持“引進來”與(yu) “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支持在財富管理、養(yang) 老健康、不良處置等領域具有明顯特色和專(zhuan) 長的外資機構來華展業(ye) 興(xing) 業(ye) 。

  東(dong) 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說,下一步的重點是擴大製度型開放,即在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方麵擴大開放。這是比跨境資金流動更高水平的開放,有助於(yu) 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ye) 興(xing) 業(ye) ,最終目標是切實提升我國金融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進而提升其服務國內(nei) 實體(ti) 經濟的能力。

  任濤表示,為(wei) 了更好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後續金融監管部門有望在金融領域促進外資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對外資金融機構實施差異化監管,不斷優(you) 化外資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興(xing) 業(ye) 展業(ye) ,支持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發展。

  專(zhuan) 家同時稱,在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zheng) 力和規則影響力的同時,也要穩慎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守住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線。

  “要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與(yu) 開放水平相匹配。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瞬息萬(wan) 變,全球金融風險頻發,要防止外部金融風險對國內(nei) 產(chan) 生衝(chong) 擊,形成‘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liang) 位一體(ti) 的金融管理體(ti) 係。”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說。

  除此之外,任濤建議,應持續加強跨境資本監測分析,彌補監管短板、消除監管盲區和空白,同時提高金融管理機構精準鎖定跨境資金異常流動風險的能力。強化跨部門聯合監管,加大對虛假、構造交易等違法違規交易的處置力度,防範跨境資金異常流動風險。(記者 向家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