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上海民革建言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係:資源整合 模式創新

發布時間:2024-01-22 15:0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1月22日電(記者 範宇斌)正在舉(ju) 行的2024年上海市兩(liang) 會(hui) 上,養(yang) 老話題繼續成為(wei) 熱點議題。民革上海市委會(hui) 提案建言“促統籌謀創新,提升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效能”。

  根據《上海社會(hui) 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shu) 預測,到2025年上海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規模將突破600萬(wan) 人,屆時上海老齡化率將突破40%。

  民革上海市委會(hui) 提案指出,相較城鎮地區,上海農(nong) 村地區留守老年人占比高,老齡化率也更高,亟需針對性地完善與(yu) 農(nong) 村相適應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

  隨著2020年上海市人大審議通過的《上海市養(yang) 老服務條例》實施,根據《上海市養(yang) 老服務發展“十四五”規劃》要求,上海全市正逐步構建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四級設施網,基本形成了“點”“室”“所”“院”的供給體(ti) 係,能夠滿足農(nong) 村地區老年人口的基本養(yang) 老需求。

  民革上海市委會(hui) 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出台的農(nong) 村養(yang) 老一係列的政策往往在落實過程中產(chan) 生的效果與(yu) 預期成效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體(ti) 現在生活習(xi) 俗差別大、政策重疊降能效、思想認知存不足。

  例如,生活習(xi) 俗差別大。由於(yu) 農(nong) 村地區老年人“不離鄉(xiang) 土、不離鄉(xiang) 鄰、不離鄉(xiang) 情”的普遍觀念與(yu) 生活模式迥異於(yu) 城市地區,對於(yu) 生活環境熟悉度的需求遠高於(yu) 城市地區。

  根據目前建立的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四級設施網,養(yang) 老院建設於(yu) 鎮上,對於(yu) 大部分農(nong) 村老年人來說是一個(ge) 陌生的環境。因此即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設養(yang) 老設施、提供足夠的養(yang) 老補貼,養(yang) 老床位空置率依然較高,甚至有不少農(nong) 村老年人表示難以適應在養(yang) 老院內(nei) 的生活,即使入住了養(yang) 老院但幾天後就要求返回家中居住,不願繼續集中養(yang) 老。

  “資金扶持力度與(yu) 實際情況不匹配,政策較難全麵鋪開。”民革上海市委會(hui) 在調研中還發現,目前,農(nong) 村養(yang) 老從(cong) 市級、區級、街道(鎮)三個(ge) 不同層麵獲得財政支持,而各個(ge) 村則根據自身財力水平予以一定補充,不盡相同。但對於(yu) 農(nong) 村老年人而言,大部分村民仍希望能加大補貼力度。

  完善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民革上海市委會(hui) 建議,一方麵,要資源整合,輻射農(nong) 村養(yang) 老受益人口;另一方麵,要模式創新,滿足農(nong) 村老年人特殊需求。

  具體(ti) 而言,在資源整合方麵,可以統籌平衡城村補貼水平,在現有上海全市層麵的補貼力度上,通過綜合統籌,使得養(yang) 老服務補助資金梯度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向農(nong) 村地區傾(qing) 斜,降低農(nong) 村地區養(yang) 老服務個(ge) 人支出成本與(yu) 收入比,提升農(nong) 村地區老年人口參與(yu) 養(yang) 老服務的個(ge) 人意願。

  整合各部門資源,進一步梳理分散在各部門的為(wei) 老服務政策,形成農(nong) 村為(wei) 老服務事項、補助的綜合清單,統一受益群體(ti) 的認定標準,明確分級分類補貼類型,“一人對一策”,讓為(wei) 老服務更精準惠及老年個(ge) 體(ti) ,擴大政策受惠人群。

  加大居家養(yang) 老扶持力度,醫養(yang) 分級,充分利用現有政策體(ti) 係,廣泛開展農(nong) 村老年人照護需求評估,針對失能、獨居老人,提高居家養(yang) 老服務頻次;加大醫養(yang) 服務宣傳(chuan) ,以醫為(wei) 主,提高上門醫療服務人員的補助標準。

  在模式創新方麵,可以深化醫養(yang) 結合,加大養(yang) 老機構內(nei) 設醫療機構的占比,在中心鎮(社區)、中心村集中設立養(yang) 老機構的照護機構等。支持模式探索,如可通過引入經濟主體(ti) ,盤活閑置用房、土地和農(nong) 宅,豐(feng) 富村民財產(chan) 性收入,殷實養(yang) 老家底;發展地方特色產(chan) 業(ye) ,吸引社會(hui) 資本,搭車養(yang) 老服務,提升服務品質與(yu) 可達性;租賃本村空置用房、重新規劃建設利用廢置房屋、合理規劃土地用地等方式,開辦僅(jin) 服務於(yu) 本村的集中“養(yang) 老院”,收納有需求的老年村民等。

  同時,要轉變服務思想,由農(nong) 村老人上門選擇為(wei) 老服務轉變為(wei) 主動送服務上門。鼓勵鄰近行政村合作組建村辦食堂,為(wei) 多村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降低用餐成本,並統一提供上門送餐服務。對開展為(wei) 老服務的相關(guan) 行業(ye) (助餐、照護等),實施稅收減免、用工用房用能優(you) 惠等支持政策,降低企業(ye) 運營成本,提升企業(ye) 自身提供養(yang) 老服務的意願。

  此外,還應調動內(nei) 生力量,拓展“老夥(huo) 伴計劃”,挖掘本村的內(nei) 生性力量,將零散的互助行為(wei) 有效組織起來,調動廣大村民的團體(ti) 性力量,運用好本村富餘(yu) 勞動力、社會(hui) 工作者、誌願者、公益團體(ti) 力量,服務村辦養(yang) 老。(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