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解決女性如廁難,還要想點新辦法

發布時間:2024-01-23 09:29: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馬青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節假日,各旅遊景點、各大商超的女廁所門口往往排了長隊。有女遊客抱怨,出去玩不敢喝水,“上廁所怎麽(me) 那麽(me) 難?”現實中,在公共廁所門口,女廁排長隊、男廁沒有人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景區還是商超,學校還是機場車站,哪怕是北京、南京這樣公共設施相對完善的大城市,女廁所依然不夠用。

  有些人不理解為(wei) 什麽(me) 女性如廁慢,習(xi) 慣以“磨蹭”“拖拉”這樣的負麵評價(jia) 去解釋。其實,這是公共資源分配中的不平等現象,既有生理原因,更有社會(hui) 原因。

  從(cong) 生理角度說,男女生理結構不同,男性可以站著小便,女性則需要完成:關(guan) 隔間門、整理衣服、擦馬桶圈、坐下或蹲下、使用衛生紙等一係列動作,如果碰上月經期或是孕產(chan) 婦如廁,頻次與(yu) 時長都會(hui) 增加。從(cong) 社會(hui) 角度說,女性承擔了更多的照護性工作,出門帶孩子、陪老人,或照顧病弱的多半是女子,造成女性整體(ti) 使用廁所的時間更長。

  傳(chuan) 統的空間資源分配很少考慮到這些現實因素,一般采用對稱式設計,一間男廁所對應一間女廁所,馬桶廁位也是1:1。但是別忘了,男廁所一般都設有額外的立式小便池,因此,即便麵積相同的廁所,實際容納的同時如廁人數卻是男多女少。同時,母嬰室、家庭衛生間、殘疾人衛生間的匱乏,也使女廁所默默承擔了更多的功能。甚至由於(yu) 保潔工作普遍由女性承擔,保潔工具及相關(guan) 雜物的存放,也擠占著女廁所本就有限的空間。

  種種因素疊加後,有研究人員計算過,女性如廁時間是男性的2.3倍,在各有4個(ge) 廁位的條件下,女性排隊人數是男性的64倍。因此,若幹年前,就有人建議男女廁所的廁位比至少是2:3,最好能達到1:2。2016年住建部修訂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2017年國家旅遊局發布的《全國旅遊廁所建設管理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2022年修訂的《民用建築通用規範》等法律或文件都作出了相應規定,要求優(you) 化男女廁位的比例,根據使用特點、使用人數來做合理化調整。

  隱形的不合理分配正在被看見、被糾正,但問題在於(yu) ,增量部分可以按照新標準建設,存量部分要改建卻不容易。一來,公廁因為(wei) 地點不同、場所不同,歸屬於(yu) 不同的機構或單位,改造的責任主體(ti) 不明確;二來,改造既需要空間,更需要資金,後續的維護、清潔等管理也需要投入,空間怎麽(me) 拓展,成本怎麽(me) 消化?

  老問題一直存在,就需要不斷思考新辦法。一種方法是直接把男廁所改造成女廁所。前兩(liang) 年,浙江傳(chuan) 媒大學就根據男女生比例的變化,調整了教學樓裏的男女廁所,把部分男廁所改造成女廁所,這種改造成本較小。一些大型商超不妨借鑒這個(ge) 思路,通過大數據分析出客流的性別特點,再據此將一部分使用頻次較低的男廁所改造成女廁所。

  另一種方法是推出“可變式衛生間”,這屬於(yu) 臨(lin) 時調整。比如上海等地正在探索,在高峰時女廁所如果排長隊,就把部分男廁位臨(lin) 時用來供女性使用。這個(ge) 方法考驗著管理方的疏導能力。

  還有一種則是共用衛生間,大門處不分性別,裏麵是隔間,男女排一個(ge) 隊。筆者曾在新疆的一個(ge) 景區門口使用過,這樣做的好處不言而喻,避免女廁所不夠用時,男廁所卻閑置的尷尬。其實,不少地方正在使用的移動式衛生間就是不分性別的。

  女性如廁難這個(ge) 老生常談的話題,對應的其實是女性權益保障的落地難,是母嬰室、家庭衛生間、殘疾人衛生間等無障礙設施的增長難,歸根結底是公共空間資源配置的不公平。現在不少城市公廁已經建立了智慧化管理係統,尚有多少餘(yu) 位都可以清晰顯示在門口,在這種技術條件下,我們(men) 有理由期待更精細的公共服務早日到來。(馬青)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