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能源汽車續保怎麽成了難題?

發布時間:2024-01-24 09:35:00來源: 法治日報

  以高風險為(wei) 由拒保又不說明理由 多花2000元買(mai) 座位險才能續保

  新能源汽車續保怎麽(me) 成了難題?

  調查動機

  近日,江蘇淮安的錢女士來電反映:自己去年買(mai) 了一輛純電動汽車,最近要給車續保時,之前投保的某保險公司拒保了,工作人員稱因為(wei) 在車險係統評分中得分過高,為(wei) 高風險,因此被拒保。“過去一年間我的車都沒出過險,怎麽(me) 突然就被判定為(wei) 風險係數高了?”錢女士感到莫名其妙。

  無獨有偶,北京車主王先生也來電稱:自己前不久購買(mai) 了一輛油電混動汽車,投保時遭某保險公司拒保,對方稱風險過高,但又沒有說明具體(ti) 是什麽(me) 原因導致的風險過高。“我之前開了10多年燃油車,從(cong) 沒遇到過這個(ge) 問題。”王先生說,後來在4S店幫助下換了家保險公司才投保成功。

  為(wei) 什麽(me) 新能源車頻頻遭遇拒保問題?保險公司拒保是否違法?在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大熱背景下,保險相關(guan) 業(ye) 務是否需要完善?帶著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本報記者 孫天驕

  買(mai) 了新能源車,向同一家保險公司第二次投保時被拒,工作人員稱保險公司評分認定為(wei) “高風險”,這讓江蘇淮安的錢女士很生氣:“我開車從(cong) 來都小心翼翼,遵守交通規則,過去一年都沒出過險,何來的‘高風險’?”

  更讓她氣憤且不解的是:在被該保險公司評分認定高風險後,仿佛被打上了“烙印”,她連續谘詢了多家保險公司,對方均以“未通過係統審核”為(wei) 由拒絕承保。

  無奈之下,錢女士又打了第一家保險公司官方投訴電話,業(ye) 務經理回複稱係統已無法更改,但可以到櫃台人工辦理業(ye) 務。錢女士來到櫃台被業(ye) 務人員告知,必須打包購買(mai) 座位險才能為(wei) 其承保。最終,錢女士隻能多花2000元購買(mai) 了座位險,這才讓自己的車順利投保。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上述情況並非個(ge) 例。不少新能源車主反映,在為(wei) 車輛續保時遭到了拒保,或者被強製要求附帶購買(mai) 其他險種才能上保險。此外,一些保險公司拒保存在標準不透明不統一、未充分提示投保人、變相加價(jia) 等問題,為(wei) 新能源車主所詬病。有車主直言:“新能源車投保怎麽(me) 這麽(me) 難?”

  要麽(me) 拒保要麽(me) 提高保費

  與(yu) 錢女士一樣,北京昌平的張先生遭遇了相同經曆。2023年1月入手一輛新能源汽車的他,在當年年底谘詢續保問題時卻被告知,保險報價(jia) 1萬(wan) 多元,比第一年的報價(jia) 直接漲了3000多元。

  “我是通過4S店工作人員聯係的保險公司,因為(wei) 無法接受如此離譜的漲價(jia) ,我讓工作人員幫我查了一下其他保險公司的報價(jia) ,結果他告訴我其他公司都是拒保狀態。但到底為(wei) 什麽(me) 大幅度漲價(jia) ,又為(wei) 什麽(me) 拒保,沒有一家保險公司明確說明理由。”張先生說,他還專(zhuan) 門打過保險公司的官方電話,試圖問出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但客服一問三不知,隻說係統裏就是那麽(me) 顯示的,他們(men) 也查不到原因是什麽(me) 。”

  後來張先生托4S店工作人員多方打聽,才得知最開始的保險公司因張先生行車裏程數過高,係統判定其車輛存在開網約車的風險,所以大幅度上漲了保費。“而由於(yu) 這類數據是和其他保險公司共享的,所以其他保險公司也直接把我給拉黑拒保了。”

  最後,張先生放棄了以高價(jia) 在該保險公司續保,而是選擇了一個(ge) 之前從(cong) 未聽說過的小保險公司。“從(cong) 車主角度來說,我肯定更願意選擇大的保險公司,更安全也更有保障。但這些公司要麽(me) 保費大幅度上漲,要麽(me) 直接拒保,讓我別無選擇。”

  張先生把這一經曆在新能源車友群裏分享後,立刻得到另外兩(liang) 名車主的附和。其中一名車主是因為(wei) 第一年選擇在一家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小保險公司投保,第二年想換保險公司時,被告知他沒有上險記錄,所以拒絕承保;另一名車主則是因為(wei) 喜歡自駕,行車裏程數較高,和張先生一樣被係統判定為(wei) 網約車而拒保,最後經申訴才得以以一個(ge) 極高的保費價(jia) 格為(wei) 車輛續保。

  “我之前兩(liang) 輛車都是燃油車,從(cong) 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這次經曆讓張先生覺得新能源汽車投保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個(ge) 是保費漲跌是否應告知車主一個(ge) 明確統一的標準,另一個(ge) 是如果拒保起碼告訴車主具體(ti) 原因,並且提供一個(ge) 申訴的渠道。“我根本沒開網約車,裏程數高是因為(wei) 自駕遊出行,但係統直接判定為(wei) 網約車,完全沒地方說理去。”

  值得注意的是,張先生在谘詢多個(ge) 保險公司時,有些保險公司拒保商業(ye) 險,但提出可以為(wei) 其承保交強險。還有的保險公司直接拒保所有險種。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韓曉娟介紹,保險公司拒保交強險是違法的。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製保險條例》,投保人在投保時應當選擇從(cong) 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製保險業(ye) 務的保險公司,被選擇的保險公司不得拒絕或者拖延承保。保險公司拒絕或者拖延承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製保險的、強製投保人訂立商業(ye) 保險合同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處5萬(wan) 元以上30萬(wan) 元以下罰款;情節嚴(yan) 重的,可以限製業(ye) 務範圍、責令停止接受新業(ye) 務或者吊銷經營保險業(ye) 務許可證。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索維華告訴記者,交強險不得拒絕承保,但商業(ye) 險可以拒保。不過,保險公司如果在與(yu) 車主洽談商業(ye) 險業(ye) 務過程中,以“虧(kui) 損嚴(yan) 重”“要求附帶購買(mai) 其他險種”等為(wei) 由拒保,或在事先未說明的情況下,大幅度上漲保費,要在締約前向客戶明確履行告知義(yi) 務。

  “保險公司應當盡職盡責,在格式合同及銷售保險產(chan) 品的宣傳(chuan) 材料中,根據新能源汽車的風險情況等相關(guan) 因素確定承保的費率,並公開費率的計算標準和法定依據;在拒保時向客戶充分說明拒絕的理由;對有新能源汽車投保意向的客戶履行詳盡的告知義(yi) 務,避免因失職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索維華說。

  多方麵因素導致投保難

  近日,記者以“新能源汽車拒保”為(wei) 關(guan) 鍵詞在多個(ge) 社交平台進行檢索發現,有相關(guan) 經曆的新能源車主不在少數。從(cong) 車主的經曆分享中可以了解到,被拒保的情況基本可以分為(wei) 以下幾類:一是車輛被係統判定風險過高而直接拒保;二是車輛出險率高,有些公司拒保,有些公司則是大幅度上漲了保費;三是相關(guan) 車型、品牌被保險公司劃為(wei) “管控車型”。

  新能源汽車投保難根源何在?

  為(wei) 此,記者谘詢了多家保險公司客服。根據反饋,保險公司一致認為(wei) 保險方不會(hui) 無理由拒保,主要的矛盾點在於(yu) 商業(ye) 險方麵車主對保險公司的報價(jia) 不認可。

  “如果是係統判定該車輛風險過高,那可能該車輛條件不符合公司承保標準,或者車主隱瞞了車輛存在網約車業(ye) 務的信息。”一名保險公司客服舉(ju) 例說,如果行車裏程數超過一定標準(每年約2萬(wan) 公裏)或某款車型出險率高,經係統評分過高也可能會(hui) 直接拒保。係統一旦拒保,在整個(ge) 線上申請環節就無法更改了,但有時車主可以通過線下人工櫃台辦理,隻是保費係數肯定要高一些。

  河北一名汽車保險業(ye) 內(nei) 人士叢(cong) 先生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拒保情況確實時有發生,導致保險公司作出拒保決(jue) 定的可能因素包括:車輛違章過多、車主出險率高、車主年齡偏低、車輛品牌故障率高等。

  叢(cong) 先生從(cong) 行業(ye) 角度分析說,目前,新能源車投保是按照國家補貼前的車價(jia) 計算的,並不是按照車主實際補貼後購買(mai) 的價(jia) 格計算,這就使得保費本就會(hui) 高一些。此外,保險公司的條款和稅率調整有滯後性,跟不上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迭代和市場需求。

  據索維華介紹,保險公司之所以不願承保一些新能源車,原因在於(yu) 新能源車保險業(ye) 務的加入,打破了傳(chuan) 統的車險體(ti) 係,直接導致承保利潤下滑。新能源車的構造決(jue) 定了其維修成本也即理賠成本過高,新能源汽車的一體(ti) 化壓鑄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且車身預裝各類傳(chuan) 感裝置;新能源車車型更新換代快,一些車型銷量偏少,導致零配件難以量產(chan) 。這些都導致維修成本居高不下。根據中國銀保信數據,家用新能源汽車核心動力的損毀率是燃油車發動機事故率的3倍。

  在韓曉娟看來,新能源汽車投保難的原因主要在於(yu) ,新能源汽車出險率和賠付率、維修價(jia) 格、成本壓力相較於(yu) 燃油車更高。由於(yu) 新能源車扭矩大、加速快等特性,再加上其客戶群體(ti) 相對年輕,相較於(yu) 傳(chuan) 統燃油車,新能源車在設計和配置上更為(wei) 花哨,一些車主駕駛習(xi) 慣沒能及時跟上,智能化部件比如感知係統、車路協同係統一旦失效可能會(hui) 帶來交通風險,意外事故發生率相對較高。

  “近兩(liang) 年,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汽車正在快速進入公共出行領域。有些地區投入運營的新能源網約車占網約車總量的95%以上,大部分都是純電汽車。實踐中,確實因為(wei) 新能源車中的營運車輛拉高了整個(ge) 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韓曉娟分析說,同時,新能源車險保障更好:主險明確了無論在行駛、停放或充電時起火,導致“三電”係統(電池、電機、電控)的損失,符合條款要求都能賠,也意味著保險公司承擔的成本會(hui) 更高。

  製定統一規範優(you) 化險種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發展壯大。

  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分別達到958.7萬(wan) 輛和949.5萬(wan) 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2023年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部汽車銷售量比重達31.6%。截至2023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wei) 2041萬(wan) 輛。

  在韓曉娟看來,汽車大眾(zhong) 消費正在由燃油車逐漸轉向新能源車。在公共出行領域,車輛切換至新能源已經是大勢所趨,因此新能源汽車的投保問題應該跟上,需要立法層麵、有關(guan) 部門、保險行業(ye) 、車主等多方合力進一步改善。

  韓曉娟說,想要改善新能源汽車投保問題,要區分新能源汽車的交強險和商業(ye) 險。對於(yu) 交強險來說,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加強監督和處罰力度;保險公司應當提升社會(hui) 責任感,積極承擔社會(hui) 責任,依法開展業(ye) 務;要建立完善的投訴舉(ju) 報渠道,方便車主和車輛管理人在遇到保險公司拒保、要求附帶購買(mai) 其他險種等問題時進行投訴;媒體(ti) 加強針對性宣傳(chuan) ,提升車主和車輛管理人的法律意識。

  對於(yu) 商業(ye) 險來說,韓曉娟建議,立法層麵應與(yu) 時俱進,進一步完善《中國保險行業(ye) 協會(hui) 新能源汽車商業(ye) 保險專(zhuan) 屬條款(2021版征求意見稿)》,在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車上人員責任險、外部電網故障損失險、自用充電樁損失保險、自用充電樁責任保險等方麵根據新能源汽車的特點予以優(you) 化。

  索維華建議,政府應針對保險公司在新能源車保險產(chan) 品開發、定價(jia) 、理賠等方麵製定統一規範,應加大對新能源汽車險市場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稅收優(you) 惠、財政補貼等措施,降低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提高其發展新能源汽車險業(ye) 務的積極性。同時,有關(guan) 部門應針對目前新能源汽車投保難現象組織深入調研,研究製訂解決(jue) 對策方案,為(wei) 政府出台政策和法規建言獻策,並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公平公正及時有效地處理投訴舉(ju) 報問題。

  提到保險行業(ye) ,索維華認為(wei) 其應針對新能源車投保難的具體(ti) 問題加強整改,調整改善保險合同簽約環節的告知程序,倡導和培養(yang) 員工人性化服務的理念和模式;嚐試建立專(zhuan) 門的新能源汽車險理賠團隊,提供專(zhuan) 業(ye) 的理賠指導和服務;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理賠過程的智能化水平;加強與(yu) 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維修企業(ye) 等合作,提高理賠服務的便捷性。

  “在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發展過程中,整個(ge) 行業(ye) 都應加速研究、努力克服新能源車險領域的專(zhuan) 業(ye) 難點,推出相關(guan) 產(chan) 品,使新能源車險產(chan) 品和服務較以往明顯提升,保單條款更加清晰嚴(yan) 謹,保險責任明顯拓寬,附加服務更加豐(feng) 富。”韓曉娟說,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豐(feng) 富新能源汽車商業(ye) 保險的供給方。很多汽車生產(chan) 廠商也成立了汽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或者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也有新能源汽車品牌收購財險公司,發展自營保險業(ye) 務。未來的車險市場受規模化、新車降價(jia) 以及保險公司和新能源汽車品牌之間保險業(ye) 務競爭(zheng) 等因素影響,保費勢必會(hui) 出現下降趨勢,讓消費者享受到實惠。

  韓曉娟說,為(wei) 了區分保險費用,建議網約車平台為(wei) 平台自營車輛統一購買(mai) 運營商業(ye) 險以及承運人責任險,對於(yu) 合作車輛,也應當監督車主或者管理人投保商業(ye) 險。此外,需要從(cong) 上遊新能源生產(chan) 企業(ye) 、零部件企業(ye) 、質檢等各個(ge) 環節投入合作,降低車輛管理結構風險,才能最終有效保障到每一個(ge) 人。

  “新能源車車主應加強對新能源車相關(guan) 政策法規的了解,提升自身維權意識以及駕駛技術和必要的養(yang) 護常識,降低事故故障率;當麵臨(lin) 無法投保或無法獲得理賠時,可以向主管部門投訴或向法院起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索維華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