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打造數字普惠金融健康生態

發布時間:2024-01-24 09:33:00來源: 經濟日報

  推動數字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多方參與(yu) 、多措並舉(ju) 。應完善數字普惠金融體(ti) 係,提升產(chan) 業(ye) 鏈金融服務質效;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監管力度,維護金融市場秩序。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區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金融服務的數字化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提高,基本實現鄉(xiang) 鄉(xiang) 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移動支付、數字信貸等業(ye) 務迅速發展,小微企業(ye) 、“三農(nong) ”等領域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數字普惠金融是一種新型金融模式,是指運用數字技術為(wei) 傳(chuan) 統金融無法覆蓋的群體(ti) 提供個(ge) 性化、低成本、可持續的金融服務,例如不斷推出的小微貸、惠農(nong) 貸、商戶貸、新市民貸等各類金融產(chan) 品。這些產(chan) 品可以為(wei) 前期無法獲得貸款的個(ge) 人、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提供新的選擇。各地還紛紛出台惠民保險產(chan) 品,投保不限製病史,理賠擴展到醫保目錄之外,為(wei) 因病拒保人群和老年人群提供保險保障,等等。可見,普惠金融借助數字技術優(you) 勢走向傳(chuan) 統金融的服務盲區,提升了服務的便利性、普及性、可得性,推動了小微企業(ye) 、“三農(nong) ”、民生等領域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餘(yu) 額28.4萬(wan) 億(yi) 元,近5年年均增速約25%,全國普惠型涉農(nong) 貸款餘(yu) 額12.4萬(wan) 億(yi) 元,較2023年初增長18.58%;脫貧地區各項貸款餘(yu) 額12.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4.2%。

  我國先後出台了一係列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2015年,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了普惠金融發展的基本原則和總體(ti) 目標,並在提升金融機構科技運用水平、發揮互聯網促進普惠金融發展與(yu) 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提出了明確要求,為(wei)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奠定了基礎。2016年,我國推動並參與(yu) 製定《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為(wei) 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國際經驗。不久前印發的《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科學分析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麵臨(lin) 的新形勢,提出有序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同樣強調,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麵的支持力度,為(wei)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然而,數字普惠金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與(yu) 傳(chuan) 統金融相比,普惠金融服務客群相對下沉,金融機構難以全麵評估借款人信用狀況;數字化方式的違約成本較低,惡意違約概率提升;信息技術係統出現技術故障或安全漏洞,可能會(hui) 造成消費者信息泄露;數字普惠金融業(ye) 務小額分散,加之發展模式尚不成熟,監管政策存在滯後性,監管難度加大;等等。打造數字普惠金融健康生態,推動其高質量發展,需要多方參與(yu) 、多措並舉(ju) 。

  完善數字普惠金融體(ti) 係,提升產(chan) 業(ye) 鏈金融服務質效。充分利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突破原有的時間和空間限製,將普惠金融向偏遠地區延伸,提升服務覆蓋麵。以小微企業(ye) 、“三農(nong) ”等領域的實體(ti) 經濟發展為(wei) 依托,借助數字技術搭建線上場景,形成線上與(yu) 線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以金融機構為(wei) 核心,暢通融資渠道,滿足普惠金融領域上下遊企業(ye) 融資需求,提供延伸產(chan) 業(ye) 鏈的金融業(ye) 務,優(you) 化資源配置,實現信息共享,推動形成多方參與(yu) 的多元化數字普惠金融體(ti) 係。

  提升數字普惠金融風險管理水平,保障金融交易安全。金融機構要構建數字化、智能化動態風險管理體(ti) 係,推動持續性、全流程風險管控,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發揮數據價(jia) 值,為(wei) 普惠金融服務群體(ti) 精準畫像,加強信用審核、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信用體(ti) 係。加強信息技術係統的安全防護,定期檢測和升級係統,保障金融交易安全。

  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監管力度,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製度,健全數字普惠金融差異化監管機製,加強金融平台引導和管控,避免過度同質化競爭(zheng) 和市場壟斷。提升金融監管數字化水平,開展智慧監管,維護數字普惠金融市場秩序,嚴(yan) 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建立數字普惠金融行業(ye) 自律機製,製定行業(ye) 內(nei) 部規範和準則,提高行業(ye) 的整體(ti) 素質,保障普惠金融市場穩定。(劉敏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