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舞劇:當代表達不應限於當代題材

發布時間:2024-01-24 09: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舞台藝術眾(zhong) 家議】

  作者:佟睿睿(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編導)

  舞劇作品的當代表達,不必然等同於(yu) 當代題材、當代語匯,反之亦然。對於(yu) 一名舞劇編導而言,探索中國舞劇創作的當代表達,最重要的是努力創作出一個(ge) 又一個(ge) 全新舞劇舞台形象。

  我始終認為(wei) ,舞劇的最大魅力在於(yu) 其多意性、延展性。一部舞劇作品足以同時容納多種表達或視角,作為(wei) 編導,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盡可能擴大作品的意蘊空間,允許各種各樣的欣賞理念和欣賞習(xi) 慣都能在作品中找到各自的欣賞回饋。

  在過去十年,“當代表達”越來越主導我的創作,我希望在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展現中國古典美的氣韻之外,為(wei) 舞劇加入當代的視角。從(cong) 舞劇的社會(hui) 功能、推動創作多元化發展的角度出發,也的確需要鼓勵更多舞劇作品進入當代主題。

  何為(wei) 中國舞劇創作的當代表達?許多情況下,人們(men) 很容易把當代表達同當代題材和現實題材掛鉤,這樣理解起來的確更直觀容易。但舞劇作品的當代表達,不必然等同於(yu) 當代題材、當代語匯,反之亦然。從(cong) 我個(ge) 人的創作實踐出發,我傾(qing) 向於(yu) 把當代表達視為(wei) 編導介入作品創作時的一種方式和態度。這與(yu) 個(ge) 人的創作理念、價(jia) 值選擇和人文關(guan) 懷息息相關(guan) ,是創作者在作品背後甚至是作品之外的思考。它可以超越題材乃至作品本身,是明顯有別於(yu) 以傳(chuan) 統白描或純粹審美為(wei) 主要目的的呈現,既包括對作品主題和風格的思考,也包括對舞蹈語匯和舞台理念的創新。

  我創作的《朱鹮》《大河之源》《深AI你》三部舞劇之所以被稱為(wei) “生態三部曲”,正是因為(wei) 三部作品雖然題材屬性不盡相同,但卻有著一樣的底層邏輯,那就是對人與(yu) 他者關(guan) 係的探討。這是三部作品背後蘊含的共同的當代意識,在這樣的視角下,具體(ti) 的創作手法變得更加靈活。

  在舞劇《朱鹮》中,我們(men) 通過中國舞的一呼一吸,同時借助芭蕾舞幹淨的腿部動作,展現朱鹮靈動、矜持和脆弱的形象,讓觀眾(zhong) 對這一有著些許陌生感的物種有了一個(ge) 直觀印象。作品在劇情上大膽做了減法,把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簡化再簡化,抽離出生存與(yu) 毀滅,徹底放棄了傳(chuan) 統戲劇結構,將觀眾(zhong) 置於(yu) 上下兩(liang) 個(ge) 半場迥異風格的強烈對比中:當燈光再次亮起,那隻曾經和人類翩翩起舞的美麗(li) 朱鹮已經成為(wei) 博物館之中的標本。在此刻,人類是不是需要以平等的態度來思考一下自己與(yu) 其他物種該如何和諧共存?這正是這部作品的當代意義(yi) 所在。

  舞劇《大河之源》則是做加法,力求給予觀眾(zhong) 極富內(nei) 涵的多維度表達。它的時空跨度長達七千年,宏觀上,以原本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雪豹的命運來展現人類與(yu) 自然之間的休戚與(yu) 共、不可分割。具體(ti) 到劇中人物,觀眾(zhong) 在父親(qin) 和女兒(er) 兩(liang) 代人身上可以解析出兩(liang) 種形式不一但實質一致的“源頭”,一條是自然河流的源頭,一條是文明河流的源頭。父親(qin) 和女兒(er) 走向兩(liang) 個(ge) 不同方向,雖遠隔千裏,但始終同頻共振。

  去年初,舞劇《深AI你》首演時,正值人工智能話題火爆全網。這些年,圍繞人類與(yu) 人工智能關(guan) 係的思考和討論一直存在,也有一些科學家甚至抱著悲觀的態度擔心人類會(hui) 被取代。在這一刻,我們(men) 的舞劇領域是不是也可以對這個(ge) 充滿未來感的話題進行探討?在《深AI你》中,我們(men) 在冰冷的技術外殼裏安放了一顆溫暖的心。正如這部作品的名字,一方麵表達的是深深的愛意,AI指人工智能,在中文裏又是愛的拚音;另一方麵,“你”既是人類眼中的人工智能,也是人工智能眼中的人類,這是對人與(yu) 他者關(guan) 係的隱喻,即平等和尊重,也是創作者對未來世界的願景。

  舞劇對真實事件的展現,不一定要用場景式的描繪、以現實主義(yi) 的表演方式呈現在舞台上,所有想要表達的意義(yi) 都可以提純、抽象到一種高度凝練的表現樣式。我曾兩(liang) 度以南京大屠殺這一曆史事件為(wei) 主題創作了《南京1937》和《記憶深處》兩(liang) 部舞劇。麵對這樣的題材,我努力從(cong) 自身情感中抽離,擯棄把野蠻的、令人發指的大屠殺再演一遍的衝(chong) 動,把真實事件抽象出來,再找到一種屬於(yu) 舞蹈的方式回到舞台上。

  兩(liang) 部作品都是以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為(wei) 主線。《南京1937》的視角從(cong) 過去走到今天、從(cong) 今天再走向明天,講述了張純如追隨魏特琳走進1937年的南京,強調的是遺忘大屠殺就是二次屠殺,並以此警醒世人,南京大屠殺正以另一種方式在繼續著。《記憶深處》則更為(wei) 複雜,從(cong) 張純如的角度引出與(yu) 南京大屠殺有關(guan) 聯的幾位重要人物,包括拉貝、魏特琳、東(dong) 史郎、李秀英等。這部作品不再有敘事性的舞段,它表達的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呐喊,以意識流的方式串起南京大屠殺親(qin) 曆者內(nei) 心深處最柔軟、最不願意觸及的痛,強調人類良知這一共同屬性。

  曾有朋友勸慰我,舞劇需要下那麽(me) 大功夫強調思想性嗎?去年,我創作的舞劇《到那時》赴香港演出,這部展現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成就的作品受到熱烈的歡迎,有觀眾(zhong) 感歎“沒有想到在香港能夠看到如此深刻反映當代中國人精神的作品”。我想,觀眾(zhong) 的反饋就是我的答案。從(cong) 《朱鹮》裏的朱鹮,《南京1937》《記憶深處》裏的張純如,《到那時》裏的時代浪潮,到《深AI你》裏的AI陪伴……對於(yu) 一名舞劇編導而言,探索中國舞劇創作的當代表達,最重要的是努力創作出一個(ge) 又一個(ge) 全新舞劇舞台形象,通過這些藝術形象向世界展示我們(men) 的理念、立場和觀點。

  每一次的創作都是從(cong) 無到有,困難重重,但是當我回溯整個(ge) 過程,發現每一次的突破都是一場新的旅行。不管在旅途中會(hui) 遇到什麽(me) 驚喜,思考從(cong) 來不能停下,因為(wei) 好的作品一定是想到才能做到,想到什麽(me) 程度才能做到什麽(me) 程度。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4日 16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