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數字化讓老手藝“活”起來、傳下去
“這是我爺爺郎紹安在1930年做的《司馬光砸缸》,它的大小與(yu) 我們(men) 日常使用的紙杯差不多,4個(ge) 人物都在‘紙杯’大小的空間裏完成。它是我爺爺21歲時完成的作品。”日前,在中央民族大學舉(ju) 辦的“文化遺產(chan) 法治論壇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跨學科對話”學術研討會(hui) 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北京“麵人郎”第三代傳(chuan) 承人郎佳子彧介紹著北京“麵人郎”的數字化成果。
通過會(hui) 場的大屏,麵人《司馬光砸缸》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眾(zhong) 人麵前。“這是目前我家保存時間最長的作品。非遺作品受製於(yu) 材料等原因往往有物理壽命,子孫後代有可能會(hui) 失去觀賞這些作品的機會(hui) 。”郎佳子彧說。如今,非遺數字化技術提供了很好的解決(jue) 方案。2023年初,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項資金的資助下,郎佳子彧帶領團隊開始了“麵人郎”的數字化探索。
郎佳子彧介紹,他們(men) 通過3D建模等方式,將作品進行數字化存儲(chu) 。現場,郎佳子彧還展現了《司馬光砸缸》作品的3D掃描模型,公眾(zhong) 可以從(cong) 各個(ge) 角度觀察作品的細節。“隻要數據在,作品就能保存下去,還可以通過更多移動端口讓更多人欣賞這些作品。”郎佳子彧說。
除了數字化存儲(chu) 外,郎佳子彧還對非遺數字化的應用場景作了進一步考量。2023年舉(ju) 辦的“百年散步——麵人郎家族藝術展”,結合數字化技術展現了“麵人郎”的百年變遷。郎佳子彧發現,非遺數字化後,有諸多應用場景被年輕人接受並喜歡,滿足了年輕人的生活習(xi) 慣和審美方式。
聲音的記錄也是非遺數字化的重要內(nei) 容。華玲(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翟紹華在工作和調查中發現,民間文學作為(wei) 非遺分類的一大項,保護傳(chuan) 承現狀堪憂。很多經典的民間文學故事沒有被保存記錄,很多經典的非遺民間文學項目缺乏整理搜集人、講述傳(chuan) 承人。為(wei) 此,翟紹華率領團隊創建了“拾遺聽69”微信公眾(zhong) 號平台,以“故事講述音頻+圖文”的形式,將經典的民間文學故事記錄、保存下來。
據了解,自2022年“拾遺聽69”微信公眾(zhong) 號平台創辦以來,已發布了近700篇民間文學故事,並獲得北京市16個(ge) 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支持,發布的傳(chuan) 說故事已覆蓋北京市12個(ge) 區。故事涵蓋《八達嶺長城傳(chuan) 說》《潭柘寺傳(chuan) 說》等17項非遺民間文學故事。翟紹華介紹:“我們(men) 還將故事的音頻在喜馬拉雅、懶人聽書(shu) 、荔枝FM、蜻蜓FM等平台同步發布。”
非遺的數字化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2023年8月,文化和旅遊部批準發布了我國首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領域的文化行業(ye) 係列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自此非遺數字化實現了有“標”可依。該標準明確了非遺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的總體(ti) 要求,規定了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曲藝,傳(chuan) 統體(ti) 育、遊藝與(yu) 雜技,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統醫藥,民俗)非遺代表性項目數字資源采集方案編製、采集實施、資源著錄方麵的業(ye) 務要求和技術要求,共11部分。在各個(ge) 部分中,明確了“采集什麽(me) ”“怎樣采集”“如何著錄”等,具有很精確的指導作用。“該標準的發布,讓我們(men) 對非遺保護未來如何開展,如何保護其真實性、完整性有了更具像的認識。”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講師胡姍辰說。
在華夏文化促進會(hu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分會(hui) 會(hui) 長常月紅看來,目前,我國非遺數字化工作提高了非遺的可及性和普及性,通過線上展覽和數字博物館等平台,讓公眾(zhong) 更容易接觸和了解非遺;提升了非遺的保護和記錄效率,精準記錄和存儲(chu) 項目細節,防止知識和技藝的丟(diu) 失;提供了非遺的創新途徑,還幫助非遺項目開發新的商業(ye) 模式。
目前,非遺數字化尚處於(yu) 起步階段。常月紅建議,數字化過程中要重視保持非遺的原汁原味和延續其文化內(nei) 涵,防止過度商業(ye) 化或失真。同時,加強技術和資源的普及,以確保各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能夠獲得必要的技術和資源支持,以實現有效數字化。此外,需要加強版權保護,確保其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保護。(本報記者 李榮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