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異種移植與免疫細胞治療創新團隊:攻克醫學難題 勇攀科技高峰
【人才強國新征程】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趙嘉偉(wei) 龍軍(jun)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楊慧
糖尿病是世界公認的重大疾病之一。中國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總數超1億(yi) 人。胰島移植是重症糖尿病的治療關(guan) 鍵。麵對人源供體(ti) 極度短缺的瓶頸,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以豬為(wei) 供體(ti) 的異種移植是解決(jue) 人源供體(ti) 短缺的方案。
為(wei) 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異種移植與(yu) 免疫細胞治療創新團隊經過20多年多學科聯合攻關(guan) ,發明了豬胰島移植臨(lin) 床安全保障成套技術並應用於(yu) 臨(lin) 床,實現全球異種移植從(cong) 實驗到臨(lin) 床的關(guan) 鍵突破,我國豬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的研究水平邁入國際領先行列。
鍥而不舍探索前沿技術
2023年1月9日,團隊帶頭人、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首席專(zhuan) 家王維坐在辦公室裏,焦急地等待著一名患者的複查結果,該患者是全球首例2型糖尿病腎移植術後豬胰島移植患者。此前,團隊聯合移植科、內(nei) 分泌科及營養(yang) 科等科室共同組成胰島移植多學科會(hui) 診專(zhuan) 家組,運用團隊原創的技術,為(wei) 該患者設計了豬胰島移植治療方案。
複查結果顯示:該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正常,餐後血糖正常,腎功能正常,意味著該患者完全實現了外源性胰島素的脫離,實現了異種移植領域的重大突破。
從(cong) 1996年開始,團隊便嚐試通過移植人以外的動物胰島細胞來治療糖尿病。當時,這項研究在國際上幾乎無成文資料可查,需要完全依靠自主探索。“豬胰島素與(yu) 人胰島素僅(jin) 相差一個(ge) 氨基酸,可成為(wei) 異種移植的最佳供體(ti) 。”王維介紹,團隊最終選擇豬作為(wei) 供體(ti) 來源。
如何找到合適的“救命豬”,團隊開始了艱難探索。團隊成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醫學實驗中心博士生導師邢曉為(wei) 回憶,北上青藏高原,南下海南島,東(dong) 達太湖之濱,西至雲(yun) 貴高原,王維教授帶領團隊成員奔赴十幾個(ge) 省區的偏遠鄉(xiang) 村,篩查了幾十類豬源、一萬(wan) 多份樣本,深入農(nong) 戶尋訪供體(ti) 豬種源,“有次在青海,大家跳到豬圈提取了30多頭豬的血液樣本,鞋褲被豬糞糊得臭烘烘的,坐車時,熏得司機師傅一直捂鼻子”。
曆時3年,行程達數萬(wan) 公裏,團隊終於(yu) 篩選出最適合移植用的豬源。後續團隊再通過近交,培育出一個(ge) 遺傳(chuan) 表現穩定並具有異種移植優(you) 勢的豬種。
“我們(men) 靠著10萬(wan) 元經費起家,堅持近30年,克服了生物安全性、免疫排斥反應、手術避險方法等三道難關(guan) ,才有了今天的成果。”王維笑著說,“半輩子與(yu) 豬打交道,我可以說是見豬最多的醫生,也是對豬最有感情的醫生。”
團隊還在異種移植倫(lun) 理和規範上進行了先行探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1999年獲衛生部“豬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的實驗與(yu) 臨(lin) 床研究”批準件,通過了關(guan) 於(yu) 科學性和倫(lun) 理性的複合審核。2008年和2018年團隊兩(liang) 次受世界衛生組織委托主導完成國際異種移植專(zhuan) 家共識《長沙宣言》,2006年至2016年團隊9次主持和參與(yu) 了國際異種移植臨(lin) 床研究倫(lun) 理標準和科學標準的製定。
突破常規產(chan) 生原創成果
團隊成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主任容鵬飛清楚記得,自己剛到美國學習(xi) 深造時,當地的學生戲稱他為(wei) “赤腳醫生”,這讓他深切感受到堅實理論基礎與(yu) 醫學前沿技術融合的重要性。
“作為(wei) 一名醫生,決(jue) 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發掘有臨(lin) 床轉化潛力的基礎研究,搭建醫療技術的研發、孵化平台。”在容鵬飛看來,醫療工作者隻有做出將基礎科學研究轉化為(wei) 治病救人的臨(lin) 床創新成果,才能救治患者痛點、解決(jue) 臨(lin) 床難點,推動我國醫療水平不斷發展進步。
2017年,團隊著手研究基因編輯T細胞治療晚期肝癌的新技術。經過反複探索,他們(men) 突破常規,提出了一種思路:提取出患者自身的T細胞,在體(ti) 外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隨後再通過影像學設備精準導航,用細針穿刺肝癌腫瘤組織,再將改造增強免疫功能後的T細胞重新注入,充分發揮其對癌細胞的殺滅作用。
當時,利用免疫技術這一世界醫學最新成果治療肝癌的效果並不明顯。但是團隊成員根據基礎醫學成果,多方麵、多思維探索路徑,最終找到了解決(jue) 這一醫學難題的方案。
“團隊成員有人負責技術研發,有人專(zhuan) 注解決(jue) 臨(lin) 床難題,大家的研究方向各有重點又互相交叉,讓我們(men) 實現從(cong) 理論到實踐的跨越,並將技術成果應用在多個(ge) 領域。”王維說。
目前,團隊運用這種療法已經完成了12例肝癌晚期患者的治療。第一例晚期肝癌患者已經發生轉移,在接受治療後存活已超過了兩(liang) 年半,大大超出預期生存期。王維介紹,在接受治療前,這些患者均無法通過其他常規治療手段控製病情,預計生存期僅(jin) 為(wei) 3至6個(ge) 月,目前這12例患者的生存期均得到明顯延長。
“在醫學前進的道路上,大家都是鋪路石子。”王維表示,近年來,團隊麵向國家需要和患者需求,在腫瘤、慢性肝病的影像診斷,門靜脈高壓的介入治療,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等諸多領域產(chan) 生了眾(zhong) 多原創醫學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矚目。
“人才要在火中淬煉”
2023年10月,王維、馬小倩等團隊成員來到美國聖地亞(ya) 哥,受邀參加由國際胰腺和胰島移植協會(hui) 、國際異種移植協會(hui) 和細胞移植與(yu) 再生醫學協會(hui) 主辦的第3屆聯合大會(hui) 。會(hui) 議上,團隊提交的5篇論文被接收作為(wei) 大會(hui) 口頭報告,1篇以壁報形式展示,錄用數量排名全球前十,顯示了團隊強勁的綜合實力。
“王維老師常說,‘科學研究就像攀登一座無形的山峰,我們(men) 無法預見山頂的風景,但我們(men) 能夠享受攀登的過程’,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回想起在國際大會(hui) 上發言的經曆,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影像醫學與(yu) 核醫學教研室副主任馬小倩感慨,自己從(cong) 一名移植領域的“門外漢”到登上國際會(hui) 議的大舞台,雖隻有短短幾年時間,但在老師的帶領下跨過了一道又一道坎。
“實現‘從(cong) 0到1’的突破需要很長時間,很難短期看到成果,年輕人難免會(hui) 焦慮。”團隊成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副主任梁琪參與(yu) 團隊研究已經有十來年,他說,“王維老師常常鼓勵我們(men) ,科研路上要學會(hui) 苦中作樂(le) ,要有波瀾不驚的好心態。”
王維發起的研究生沙龍會(hui) ,多年來雷打不動,每周三晚上7點準時開始,有時甚至會(hui) 持續4個(ge) 多小時。沙龍會(hui) 上,團隊成員暢所欲言,分享著各自課題的進展、困難和設想,或是讀書(shu) 心得、建議等。
“王維老師常說,他會(hui) 盡自己最大努力為(wei) 我們(men) 創造好的條件,讓我們(men) 認真做好自己的課題與(yu) 實驗就行,其他都不需要操心。”團隊成員鄧靈靈開始獨立研究後,深刻體(ti) 會(hui) 到這是導師對學生最大的愛。
“年輕人需要批評,更需要鼓勵。”王維說,“隻有在火中不斷加熱打造、進一步淬煉,他們(men) 才能百煉成鋼,成為(wei) 祖國需要的人才。”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4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