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或自由率性、或回歸傳統 年輕人主理下的“花式”春節

發布時間:2024-02-04 10:23:00來源: 廣州日報

  年輕人寫(xie) 的個(ge) 性對聯。

  以前,如果你問一位年輕人“新年準備怎麽(me) 過”,大概率都會(hui) 聽到“一邊看春晚,一邊聽七大姑八大姨聊天”;而近年來,越來越多“95後”“00後”成了家裏的“過年主理人”。記者采訪發現,除了此前流行的找個(ge) “搭子”去旅行過年之外,今年尤為(wei) 突出的轉變是,越來越多年輕人更希望尋回春節的儀(yi) 式感:有人拿出熬夜做PPT的勁頭,隻為(wei) 張羅一台“家庭春晚”;有人提前組織全家春節大合影;更有人備好了漂亮的新春漢服,並寫(xie) 好了專(zhuan) 屬於(yu) 年輕一代的率性春聯……在此轉變下,長輩們(men) 自然樂(le) 得輕鬆,他們(men) 歡喜地發現自家“大孩子”不僅(jin) 成熟了,卻依然青春有活力,保持著對傳(chuan) 統年俗的熱愛。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馮(feng) 秋瑜 實習(xi) 生 黃明玉

  “率性”對聯貼門口:秀出蓬勃朝氣與(yu) 美好憧憬

  談到春節,“00後”小晴首先想起的就是紅彤彤的春聯。往年春節,她爺爺都會(hui) 帶她到商店裏挑選春聯。“賣春聯的店裏每一麵牆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對聯,一走進去年味就撲麵而來。”

  每年春節前貼好春聯,也象征著許下了對來年生活的美好祈盼。小晴告訴記者,各類春聯承載著不同的寓意,因而春聯的選取也需要嚴(yan) 謹、認真。“我爺爺對春聯很講究。家門口得貼祈福類的對聯,工廠、商店就要貼‘生意興(xing) 隆,財源廣進’這類對聯。”

  亮眼的春聯不僅(jin) 是年味的傳(chuan) 承,如今也秀出了年輕人昂揚蓬勃的朝氣。當年輕人開始主理過年,他們(men) 會(hui) 自己提筆寫(xie) 下專(zhuan) 屬於(yu) 新一代的時尚對聯,比如將“有錢有文化,沒胖沒煩惱” “哈哈哈”“666”“發發發”貼在家門口,對聯中英文單詞、化學元素、圖像表情符號等紛紛亮相,各種網絡用語、“諧音梗”層出不窮,讓人們(men) 不禁感慨“一看對聯就知道裏麵住的是年輕人”。在這些對聯中,“直白”的願望取代了含蓄的期盼,年輕人的銳氣與(yu) 率性也跟著春聯一同展開。

  小晴坦言,最初看到這些“新型對聯”時,自己簡直“大開眼界”。“但我很快就接受了。這其實同樣是一種對新年的憧憬與(yu) 寄托,不過年輕人的語言更直白,形式更豐(feng) 富。”在她看來,盡管有些人會(hui) 覺得這樣寫(xie) 春聯不符合傳(chuan) 統,但過年其實不必完全照著既定的“模板”來,最重要的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開開心心。“所謂‘年輕人整頓春節’,其實也是在變遷的價(jia) 值觀中摸索讓大家開心過年的新方式。”

  尋找“過年搭子”:在短暫陪伴中收獲輕鬆自由

  新春佳節走親(qin) 戚也是傳(chuan) 統年俗之一。很多老一輩都是“積極分子”,他們(men) 每年都會(hui) 帶著家中的小輩,拎起備好的年貨禮品,一大早就來到親(qin) 戚家中拜年,聊起家長裏短。而近年來在一些年輕人在過年被親(qin) 戚“過度關(guan) 懷”而遭遇尷尬後,他們(men) 紛紛希望春節的親(qin) 戚社交能夠保持一定“邊界感”。這種對清晰社交邊界的渴求也促使“搭子文化”逐漸走紅。近年來,“飯搭子”“旅遊搭子”“考研搭子”等稱呼席卷了年輕人的社交圈。

  秉持著“萬(wan) 物皆可搭”的理念,年輕人如今同樣在尋找“過年搭子”——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關(guan) 鍵詞,記者便看到不少年輕人在尋找一起吃年夜飯或是春節旅遊的“搭子”。

  欣欣曾兩(liang) 次與(yu) 網絡上尋找的“搭子”結伴旅行。“她給我拍照,我來做具體(ti) 的旅行計劃。旅途中我們(men) 相處得很愉快,但在旅行結束後也沒有太多交流。”在欣欣看來,“搭子”是一種精準、短暫的陪伴,能夠滿足年輕人在某一特定場景下的需求。而“過年搭子”也是如此,年輕人會(hui) 在帖子中明確提出對“過年搭子”的一些要求,比如年齡、性別和性格,同時還會(hui) 羅列出春節期間的計劃安排,如邀請“搭子”一起逛花市,打麻將,遛狗遛貓等。

  欣欣表示,年輕人會(hui) 更加向往有社交上的“邊界感”,尋求個(ge) 人愛好與(yu) 需求相匹配的人際關(guan) 係。“過年搭子”實則是當代年輕人在人際交往中追求輕鬆、自由的一種體(ti) 現。

  從(cong) “逃避”到“主動融入”:在傳(chuan) 統年俗中獲得力量

  作為(wei) 出生在上一個(ge) 龍年的“00後”,潘潘對即將到來的龍年春節早就有了諸多計劃。“小時候對過年的傳(chuan) 統儀(yi) 式覺得無所謂甚至嫌麻煩,但離開故鄉(xiang) 工作後,卻特別懷念童年時的春節,放假了就想回家好好過年。”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已經在網上買(mai) 了一個(ge) ‘巨龍騰飛’裝飾品,準備把家裏好好裝點一番。”潘潘說,“辦年貨是很重要的新年儀(yi) 式感,我必須要在播放著《恭喜發財》的超市裏跟爸媽一起慢慢逛,買(mai) 上滿滿一車的年貨,這才是對的感覺。”

  此外,潘潘還找了一家影樓,打算叫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一起去拍全家福。“聽說今年老家那邊會(hui) 有一個(ge) 百人的舞龍活動,到時候我也要去參加。”她告訴記者,可能聽上去覺得不可思議,但現在熱心參加這種傳(chuan) 統年俗儀(yi) 式的好多都是“00後”。去年春節,潘潘還和朋友們(men) 一起去放了孔明燈。“隻要年輕人覺得好玩、熱鬧、喜慶,就會(hui) 去參加。”

  記者采訪發現,在醒獅、花市等年俗活動中,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yu) 其中。“大家是希望從(cong) 中找到‘根’的感覺,從(cong) 這種集體(ti) 的歡騰中獲得力量。”潘潘說,這些年生活節奏變快,年味卻似乎變淡了,而年輕人從(cong) 曾經的“逃避”到“主動融入”,實際上也是希望從(cong) 家庭中獲得長久、穩定的親(qin) 密感。

  穿漢服逛花市:古典美學為(wei) 新春增添更多年味

  臨(lin) 近春節,“95後”街舞老師Coco提前備好了紅白配色的新年漢服。今年她也給爸媽準備了漢服,期待著全家一起穿漢服逛花市、拍照。她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漂亮、整齊的盤發,頭發上還有非常漂亮的各種珠子、花朵等。“能夠在喜慶的日子裏穿著漢服,盡情地穿著打扮,對我來說就是新年的味道。”

  同樣熱愛漢服文化的年輕人嘉鴻、卡卡和阿夜都在廣州從(cong) 事餐飲行業(ye) ,他們(men) 也已經備好了明朝風格的漢服,準備參加2月4日開幕的廣州園林博覽會(hui) 。卡卡說:“不管是哪個(ge) 朝代的漢服,都會(hui) 有一條中縫,這就是儒家傳(chuan) 統文化講求的‘做人要中正’。我們(men) 喜歡穿漢服,尤其是在春節這麽(me) 隆重、喜慶的日子裏,我們(men) 更希望能穿著漢服上街,給春節增添更多的年味。”

  廣東(dong) 省傳(chuan) 統文化促進會(hui) 監事江琪敏介紹,“穿漢服逛花市”已漸漸成為(wei) 廣州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年輕人身著色彩斑斕的漢服在花市中穿梭,在這樣美好的氛圍中表達自己對新一年的期盼。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一活動中,漢服也成為(wei) 連接老一代與(yu) 年輕一代的獨特文化橋梁。“漢服的古典魅力與(yu) 春節隆重、喜悅的氣氛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儀(yi) 式感。這種儀(yi) 式感不僅(jin) 為(wei) 參與(yu) 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文化體(ti) 驗,也彰顯著對於(yu) 中國古典美學追求和對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探索和尊重。”

  組織“家庭春晚”:為(wei) 家族增添過年的儀(yi) 式感

  “今年過年,我會(hui) 組織全家人搞一台‘家庭春晚’,還要拍成Vlog發到家族大群去,讓在外不能回家過年的親(qin) 人們(men) 也欣賞到。”28歲的陳琳對記者說。陳琳在廣州某外企上班,組織年會(hui) 是她每年年底的重要工作,因此從(cong) 創意到組織,搞一台“家庭春晚”對她來說可謂駕輕就熟。以往每年春節她都隻想好好歇歇,但今年她覺得應該要為(wei) 這個(ge) 大家庭“做點什麽(me) ”。

  “我老家在山東(dong) 威海,親(qin) 人們(men) 平時分散在好多地方,伯伯一家在北京,我在廣州,姑姑一家都去了國外,能聚在一起不容易,一定要留下美好的紀念,今年要把每一分鍾當成兩(liang) 分鍾來過。”陳琳介紹,在她的“節目單”上,不僅(jin) 有表哥的小提琴演奏、有伯父伯母的情歌對唱、小侄子的武術表演,還有全家一起參與(yu) 的“兔子舞”。“有時候形式確實大於(yu) 內(nei) 容,我越來越覺得過年的儀(yi) 式感很重要,能為(wei) 這份儀(yi) 式感作出自己的貢獻,我覺得很開心。”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