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豐富文化生活 賦能鄉村振興
【文化評析】
作者:王小龍(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村歌串燒、情景短劇、特色舞蹈……日前,2024浙江省農(nong) 村文化禮堂“我們(men) 的村晚”在紹興(xing) 市柯橋區新圍村文化禮堂精彩上演。來自全省11個(ge) 市30多個(ge) 文化禮堂的600多名演員登台獻技,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感受到了濃濃年味。此次“村晚”還安排了場景展示、民俗表演、非遺體(ti) 驗、美食品鑒等特色活動,為(wei) 群眾(zhong) 打造了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
近年來,隨著“千萬(wan) 工程”的深入實施,不僅(jin) 之江大地掀起了鄉(xiang) 村文化熱潮,其他廣大地區各類富有特色的鄉(xiang) 村文化IP也“活”了起來、“火”了起來,中國鄉(xiang) 村文化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年之計在於(yu) 春。日前,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布,對繁榮鄉(xiang) 村文化作出了具體(ti) 部署,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提供了明確指引。
推動農(nong) 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我國古老的農(nong) 耕文明奠定了鄉(xiang) 村文化的基調,在廣袤鄉(xiang) 土上積澱了厚重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底色。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持續發展,城鄉(xiang) 群眾(zhong) 共享現代文明的發展成果,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帶來了時代新風。講好二者“合”的故事,須充分挖掘蘊含其中的互通共享的價(jia) 值要素,推動農(nong) 耕文明和現代文明共生共榮、相得益彰,在古老而肥沃的文化土壤裏孕育新的果實,為(wei) 書(shu) 寫(xie)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xiang) 村新篇探尋新路子。
促進城市優(you) 質文化資源下沉和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有機結合。一方麵,要“引水灌溉”,著力解決(jue) 鄉(xiang) 村文化供需不平衡等問題,積極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村莊、集市等末梢延伸,大力促進城市優(you) 質文化資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務供給,持續助力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麵,要“就地取材”,對鄉(xiang) 土精華文化資源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數、如數家珍,創新並加強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農(nong) 村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大力實施鄉(xiang) 村文物保護工程,深入開展傳(chuan) 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把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進一步落實落細。
農(nong) 民唱主角和各方搭舞台有機結合。文化為(wei) 什麽(me) 人的問題是一個(ge) 根本性問題。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是人,主體(ti) 可以多元,但主角必須突出。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是為(wei) 了讓城鄉(xiang) 居民共享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成果,廣大農(nong) 民應當也必須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實踐者和受益者。隻有堅持讓農(nong) 民唱主角,才能從(cong) 根本上確保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可持續性。尊重農(nong) 民的主體(ti) 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引導帶動更多方麵力量為(wei) 農(nong) 民“登台唱戲”搭建更大更好的舞台,促進包括“村BA”“村超”“村晚”等在內(nei) 的各類群眾(zhong) 性文體(ti) 活動健康發展,打造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鄉(xiang) 村文化精品。推動鄉(xiang) 村文化繁榮,為(wei) 實現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提供有力支撐。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19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