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提高辦學水平,增強職教活力
【光明時評】
作者:高躍(錦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日前,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會(hui) 議對全年教育工作重點任務作出部署,“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就是其中一項。
職業(ye) 教育是培養(yang) 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ye) 創業(ye) 創新、推動中國製造和服務上水平的重要基礎。近些年來,各地區各相關(guan) 部門認真貫徹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推動職業(ye) 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製造業(ye) 加快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還無法充分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據相關(guan) 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yi)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wan) 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約為(wei) 30%。預計到2025年,製造業(ye) 十大重點領域技能人才缺口約為(wei) 3000萬(wan) 人。
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職業(ye) 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wei) ,也當大有作為(wei) 。讓職業(ye) 教育發展與(yu) 時代進步同頻共振,須進一步提高職業(ye) 教育辦學水平,確保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方向與(yu)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相適應,有效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提升社會(hui) 認可度。
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同部署、同升級、同發展,促進專(zhuan) 業(ye) 設置、課程建設、實訓基地、教師發展等環節與(yu) 市場需求高度匹配。學校與(yu) 企業(ye) 密切溝通與(yu) 合作,靈活適應產(chan) 業(ye) 發展和經濟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方向。全麵推廣現代學徒製,構建以實踐為(wei) 導向的課程體(ti) 係,將最新的技術和工具引入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前沿技能,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力。校企合建仿真實訓基地,為(wei) 企業(ye) 定向培養(yang) 高技能人才,為(wei) 學生提供真實職場體(ti) 驗,提高職業(ye) 適應性和就業(ye) 競爭(zheng) 力。設置靈活多元的課程模塊,提供個(ge) 性化和定製化的教育服務,滿足和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xi) 需求,進一步增強職業(ye) 教育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堅持就業(ye) 導向,動態調整技能人才培養(yang) 方案。職業(ye) 教育是促進就業(ye) 創業(ye) 的重要途徑,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部分傳(chuan) 統職業(ye) 正在消亡和遷移,同時誕生不少新職業(ye) 。因此,職業(ye) 教育也要與(yu) 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和產(chan) 業(ye) 變革。可建立由行業(ye) 專(zhuan) 家組成的指導委員會(hui) ,參與(yu) 職業(ye) 教育規劃、課程設置和教學質量評估,確保職業(ye) 教育緊密對接行業(ye) 需求。定期開展行業(ye) 和市場調研,分析就業(ye) 市場的需求和趨勢,為(wei) 技能人才培養(yang) 提供數據支持,同時不斷完善畢業(ye) 生就業(ye) 跟蹤和反饋機製,為(wei) 教學調整提供依據。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行業(ye) 發展,靈活調整專(zhuan) 業(ye) 設置,及時優(you) 化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nei) 容,確保課程與(yu) 就業(ye) 市場需求對接。比如,麵對老齡化加速等趨勢,職業(ye) 教育可因時製宜,加強醫療、康養(yang) 、護理、家政等方麵高素質人才培養(yang) 。
堅持以學生為(wei) 中心,不斷開拓技能人才發展空間。推動完善和落實技能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考核機製,提高待遇水平,暢通職業(ye) 發展通道。特別是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政策,努力培養(yang) 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職業(ye) 院校要加強思政教育,引導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增強創新意識,涵養(yang) 拚搏精神,爭(zheng) 當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hui) 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棟梁之材。實施精準培養(yang) ,因材施教,為(wei) 學生製訂個(ge) 性化的教育計劃,建立清晰的職業(ye) 目標和發展路徑。此外,順應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發展需要,不斷完善繼續教育製度,為(wei) 學生持續提升職業(ye) 競爭(zheng) 力創造條件。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19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