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楊家山裏一村:村企攜手村民富

發布時間:2024-02-21 14: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xiang) 村看振興(xing)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陶雯雯

  “誠摯地邀請全國各地的遊客朋友們(men) 來到我們(men) 楊家山裏,感受新春農(nong) 家文化……”

  山東(dong) 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楊家山裏,風中雖有絲(si) 絲(si) 寒意,但村民們(men) 熱情似火。伴隨著“2024楊家山裏文化旅遊節活動”啟動,現場遊客的歡聲笑語和小商販們(men) 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讓原本寂靜的山裏一下子熱鬧起來。

  楊家山裏一村“院子旅居”民宿的管家陳萍萍幾乎一刻也不得閑——給每個(ge) 房間更換嶄新的枕套被套、擦拭茶具、更換咖啡豆……“三個(ge) 院子的房間全訂滿了,預訂的電話一個(ge) 接一個(ge) !”陳萍萍一邊擦著桌子一邊和記者聊天。

  楊家山裏,位於(yu) 青島鐵橛山、月季山、睡牛山三山環抱的山穀地帶,是周邊8個(ge) 村莊的統稱。經過村級組織優(you) 化調整,上溝、墩上、黃泥巷等5個(ge) 自然村合並成了現在的楊家山裏一村。

  “以前這裏交通不便、對外封閉,村民和村集體(ti) 也沒啥收入。”談及村子的過去,楊家山裏一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楊仕民直搖頭,“不過誰能想到,我們(men) 這裏也成了網紅旅遊地呢?”問起其中的原因,楊仕民驕傲地告訴記者:“挖掘好資源,選對了路子,事不就成了嘛!”

  自2019年起,鐵山街道先後聘請浙江大學等單位的專(zhuan) 業(ye) 團隊為(wei) 楊家山裏編製總體(ti) 規劃,按照“田園景區化、景村一體(ti) 化”理念高標準打造楊家山裏片區,2022年該片區入選青島10個(ge) 市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片區。

  作為(wei) 片區“主力軍(jun) ”,楊家山裏一村立足當地的好山好水資源,創新推進政、企、村、民“四方共建”,以“龍頭企業(ye) +村集體(ti) +村民”抱團發展方式,持續豐(feng) 富“觀農(nong) 村景、吃農(nong) 家飯、宿農(nong) 民屋、購土特產(chan) ”的全產(chan) 業(ye) 鏈條,走出了一條生態優(you) 先、紅色傳(chuan) 承、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路徑。

  午後時分,漫步在黃泥巷的石橋上,抬眼望去,是幽深靜謐的青山,錯落有致的房屋,不遠處的水車正緩緩轉動,一切顯得溫暖愜意。

  “五個(ge) 村子原先各幹各的,明明都是同一塊土地上的櫻桃,都爭(zheng) 著說自己村的櫻桃好。”談及村子的變化,楊仕民打開了話匣,“後來街道提出一體(ti) 化發展,大家成了一個(ge) 莊上的人,對外統稱‘楊家山裏’的櫻桃,大家就不再爭(zheng) 論你好還是我好了。”

  楊仕民告訴記者,近幾年楊家山裏一村帶動全村80多戶農(nong) 戶抱團經營櫻桃產(chan) 業(ye) 園區,引進龍頭企業(ye) 收購櫻桃進行精深加工,每年可為(wei) 村民增收170萬(wan) 元;還以村集體(ti) 為(wei) 主體(ti) 租賃村民閑置宅基地,由企業(ye) 統一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帶動周邊村民就近就業(ye) 180餘(yu) 人,村民人均年收入達4.3萬(wan) 元。

  走進村口的田園會(hui) 客廳,來自山東(dong) 諸城的遊客張靜怡和好友正“圍爐煮茶”。他們(men) 麵前,茶壺飄出縷縷茶香,烘烤著的花生、紅薯給屋子帶來濃濃暖意。“這裏還可以自製手工藝品。”望著窗外風景,張靜怡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沒想到村居生活能這麽(me) 有趣。”

  張靜怡所處的田園會(hui) 客廳,是楊家山裏一村打造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對外窗口。在這裏遊客可以品香茗、喝咖啡、開展各類手工活動,臨(lin) 走前還能購買(mai) 當地的櫻桃果酒、走地雞、紅薯粉絲(si) 等鄉(xiang) 土產(chan) 品。

  “在政府的支持下,作為(wei) 片區的建設運營主體(ti) ,我們(men) 與(yu) 村子成立合作社,在村裏租賃土地打造田園會(hui) 客廳、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創學堂、院子旅居民宿等一係列新業(ye) 態,實現了抱團發展、合作共贏。”青島融源楊家山裏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苗苗說。

  在宋苗苗看來,無論是企業(ye) 還是村子,以前都處於(yu) “單打獨鬥”的狀態,這也是製約村莊發展的主要原因。“以往遊客們(men) 多集中在黃泥巷吃飯、拍照,像墩上、上溝就少有人去。一開始,為(wei) 了帶動幾個(ge) 村共同發展,我們(men) 把學堂、民宿分別建在不同的村子來分散引流。”宋苗苗介紹,然而,分散建點並未產(chan) 生太大的效益。大家經過幾番調研和商討,決(jue) 定嚐試推出小火車觀光路線和旅遊打卡套餐,將每個(ge) 自然村以及周邊企業(ye) 的資源串聯起來。

  思路一變天地寬。“去年村子共接待遊客30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突破6千萬(wan) 元。”楊仕民說,超出預期的效果讓村民們(men) 看到了抱團發展的優(you) 勢。

  “村子發展越來越好,俺們(men) 飯店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原來那點兒(er) 地方都裝不下來吃飯的客人了。”“老區農(nong) 家飯店”老板娘王黎沙最近和丈夫忙活著裝修,想擴大一下飯店的營業(ye) 麵積。

  “怎麽(me) 樣,我們(men) 這條路子沒選錯吧?”楊仕民自信滿滿地說,如今,楊家山裏一村不僅(jin) 評上了“全國生態文明村”和“省美麗(li) 鄉(xiang) 村示範村”,還有了新的發展規劃——成立一體(ti) 化運營平台和企業(ye) 聯盟,大力推廣文旅產(chan) 品和農(nong) 產(chan) 品,把“楊家山裏”這個(ge) 品牌打出去。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1日 0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