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青鬆鄉擁處村:生態助力生活美

發布時間:2024-02-21 14: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xiang) 村看振興(xing)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王軒堯

  清晨七點半,海南省白沙縣青鬆鄉(xiang) 擁處村52歲的村民王亞(ya) 青來到橡膠林。頭頂,橡膠樹高大挺拔,色彩鮮豔;腳下,虎奶菇破土而出,一壟壟看著就讓人滿心歡喜;眼前,一簇簇益智長勢喜人,有的已開出了白色小花。“這會(hui) 兒(er) 主要過來澆水,下午還要來一趟,春節期間每天如此。”王亞(ya) 青喜滋滋地說。

  群山環繞的擁處村地處海南生態核心區,坐落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的山腳下,是一個(ge) 典型的黎族村落。“這裏離縣城50多公裏,山路十八彎,常年霧氣繚繞,曾經是一個(ge) 深度貧困村,窮得叮當響,201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jin) 4500多元。”擁處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王巍介紹,“如今,這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變化始於(yu) 2015年,當年中國熱帶農(nong) 業(ye) 科學院開始選派第一書(shu) 記到擁處村駐村開展幫扶。“作為(wei) 海南島第一大河——南渡江的發源地和國寶海南長臂猿的主要棲息地,生態是這裏最大的優(you) 勢。我和前幾任同事都在探索開發多元、穩定的綠色致富新路徑,讓守著綠水青山的村民收獲‘金山銀山’。”王巍說,根據擁處村自身資源優(you) 勢,科學院提出了“橡膠保收,山蘭(lan) 增收,益智創收”的發展思路。

  在中國熱科院專(zhuan) 家的帶領下,村民在橡膠成林間種植藥材益智,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管護膠園,在陡峭坡地耕種山蘭(lan) 旱稻,培育益智種苗。“黎族同胞有種植山蘭(lan) 稻的傳(chuan) 統,但產(chan) 量很低。前幾年的駐村書(shu) 記從(cong) 熱科院種庫中選取引種‘黑山蘭(lan) 糯’品種,在當地山蘭(lan) 稻種中選育優(you) 質種子,破解了低產(chan) 難題。”王巍介紹。

  如今,山蘭(lan) 稻不僅(jin) 畝(mu) 產(chan) 翻番,且稻穀香氣更濃、澱粉更少。大家驚喜地看到,價(jia) 格一漲再漲,一斤能賣到20元左右。傳(chuan) 承千年的黎族古老旱稻品種,如今煥發新機,助推擁處村村集體(ti) 經濟達到200萬(wan) 元。

  每年金秋時節,成片的山蘭(lan) 稻田就像金黃色的油布,鋪就於(yu) 擁處村的綠水青山間,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景體(ti) 驗。

  白沙縣因勢利導,每年都在擁處村舉(ju) 行“啦奧門”(吃山蘭(lan) 新米、慶豐(feng) 收)雨林山蘭(lan) 文化節。節日期間,黎族村民們(men) 身著節日的盛裝進行傳(chuan) 統文化活動,並以稻田為(wei) 舞台、以天地為(wei) 幕布表演節目。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參與(yu) 其中,近距離體(ti) 驗黎族農(nong) 耕文化,觀美景、品美食,與(yu) 村民們(men) 共慶豐(feng) 收。

  村民們(men) 普通的收獲場景、日常的勞作場麵,成為(wei) 與(yu) 遊客互動共享的生動情景。

  擁處村村民吳玉平感慨,沒想到在家門口就可以吃上旅遊飯!“很多遊客來我們(men) 村吃山蘭(lan) 米,喝山蘭(lan) 酒,嚐農(nong) 家菜,跟我們(men) 一起跳竹竿舞。每年舉(ju) 辦山蘭(lan) 文化節的時候,自家釀製的山蘭(lan) 酒都會(hui) 成為(wei) 搶手貨,供不應求。”

  近年來,擁處村又探索在益智旁邊種虎奶菇的“雙套種”模式。村民符召衝(chong) 將自家一片橡膠地租給企業(ye) ,獲得租金收入的同時,他一邊管理自家橡膠,一邊管理益智和虎奶菇,獲得工資收入。“割膠之餘(yu) 順便就可以打理好益智和虎奶菇,13畝(mu) 多橡膠地租出去,一年收入8700塊錢,加上管理益智和虎奶菇的工資收入,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他說。

  現在擁處村實現了春采益智果、夏種山蘭(lan) 稻、秋季種菌菇、冬季大豐(feng) 收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氣象。

  在擁處村的非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坊裏,黎族傳(chuan) 統泥片製陶技藝縣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黎族姑娘王柳娟正在耐心地教學。“雕刻的時候要很細心,每一個(ge) 圖案都均衡地配對,才顯得這個(ge) 表麵美觀……”王柳娟嫻熟地在泥坯上進行示範。她說,最近幾乎每天都有學徒在這裏學習(xi) 黎陶技藝,大多是來自周邊村莊的婦女。

  黎陶製作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最古老的製陶方法之一。製出的陶器外觀粗獷古樸,根據實際用途尺寸不一,是過去家庭婦女業(ye) 餘(yu) 製作和使用的家庭實用器具,深受當地人喜愛。

  王柳娟很欣慰,因為(wei) 現在黎陶工坊有6人長期穩定務工,另外還有60名技藝精湛的“黎陶匠人”居家創作增加收入。2023年,已經有45名婦女群眾(zhong) 跟著學習(xi) 製陶技藝,營收超過120萬(wan) 元。

  “擁處村現在是好山好水好生活,農(nong) 民產(chan) 業(ye) 致富路子越走越寬。隨著村民日子火起來,非遺也‘活’起來了。”王巍說,“大家有信心,把這片山水守護好,把日子過得更富裕。”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1日 0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