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頤和園
作者:查幹
一個(ge) 秋日,我們(men) 又一次走進頤和園。
走的是東(dong) 門,仁壽殿門前的龍、鳳和麒麟,依然守衛在那裏。幾株古老的金桂樹正在開花,香氣滿園。這種香味甚是特別,異於(yu) 丁香,也異於(yu) 金葉女貞,一口吸來,直擊你的肺腑深處。遂想起有一年的十月,我與(yu) 內(nei) 子到中國作家協會(hui) 杭州創作之家休息,迎接我們(men) 的便是杭城的桂子香。
頤和園在十月,也是會(hui) 舉(ju) 辦桂花展的,隻是規模比起杭州小了許多。如斯,餘(yu) 曾思謀,在頤和園多種植一些桂花樹,是可行的吧?學杭植桂,為(wei) 北國添香,豈不是一件雅事?你想嗬,香香的桂花謝幕之後,紅紅的楓葉接著登台,那是多麽(me) 風光!一邊想著,與(yu) 內(nei) 子沿著湖東(dong) 綠道緩步南行。間隙,時不時停下腳步,靜坐於(yu) 綠色長椅,品讀眼前的湖光山色。
水波上有點點遊船漂著,頭頂有三五成群的水禽掠過。再往南,即是繡漪橋了。橋下,有園林的工作人員在葦叢(cong) 和荷塘中忙碌,施工船上堆滿了水草以及枯萎的葦葉和荷葉。猛然想到,這一山一水的綺麗(li) 風光、濃淡相宜的樹木花草,不都是他們(men) 用辛勤勞作換來的嗎?他們(men) 就是這方園林魂靈的締造者。
在湖的南岸,蔽日的樹蔭下,開著一些小小的野花,正咧嘴而笑。小小的蝴蝶,在花叢(cong) 間飛起飛落。若能聽到葦荷叢(cong) 中的蛙鳴和鳥歌就更好了。沒有自然生靈的陪伴,再美的園林也是死寂的。
一抬頭,著名的景點藻鑒堂到了。此刻,日已偏西,陣陣涼風從(cong) 湖麵上吹來。我們(men) 坐下來,開始吃自備的食物,喝一些茶水。環顧四周,不少遊人三三兩(liang) 兩(liang) 地坐著,稍作休整。
晚秋的北京,天氣也是多變的。抬頭,雲(yun) 層正在變厚、挪移,水氣彌漫於(yu) 湖麵。不多時,細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但下得很紳士,很柔和,沒有風也沒有雷聲。五顏六色的雨傘(san) 紛紛撐開,驀地布滿雨湖周圍,像童話中盛開的野花。雨滴細如發絲(si) ,靜靜地落於(yu) 水麵,濺起小小的水花。一群白色的水鳥翩然落下,在鳧水,在追逐,甚是悠然,仿佛瀟瀟雨絲(si) 與(yu) 它們(men) 無關(guan) 。
舉(ju) 目北望,萬(wan) 壽山與(yu) 佛香閣被水霧輕輕地籠罩著。曆史,在朦朧中隱約可見。似乎看到一群提著宮燈的宮女婀娜地行走於(yu) 長廊,又似乎聽到了十七孔橋邊的那一頭銅牛哞哞地叫了兩(liang) 聲。西岸的玉泉山,依稀可見。墨色山樹,猶如一幅兒(er) 童塗抹的畫卷。那高高的玉峰塔,被雨絲(si) 削成一株瘦瘦的青竹,似在輕輕搖動,不由想起王維的詩句“隔牖風驚竹”。
四周靜極了。雨,還在下。我們(men) 躬身走過玉帶橋,依欄四望,頤和園盡收眼底。不得不佩服先人的匠心和創造力,這一山一水,這星羅棋布的亭台樓閣,這綠道和玉帶橋,布局合理,大氣浩闊。此時,整個(ge) 園子像一艘巨型的畫船,在霧氣中遊蕩,仙氣十足。
走到西堤。在細雨中,那艘石舫也有了動感,是要啟航了嗎?西堤東(dong) 邊那兩(liang) 行高大的樹木,被細雨打濕後色彩越發鮮豔起來。紅與(yu) 黃,詩意地相接,雨絲(si) 似乎也被帶入晚秋的斑斕世界。走到耕織圖景區東(dong) 側(ce) 時,雨停了。西山那邊,霎時露出一抹玫瑰紅,雲(yun) 收雨霽,山水又回複它寧靜而開闊的原貌。一陰一晴之間,整個(ge) 園林的變化讓人目不暇接。
北京的三山五園(萬(wan) 壽山、香山、玉泉山和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圓明園)讓我們(men) 回望曆史,也讓我們(men) 鬧中取靜,帶來心靈的安閑。此刻,三山五園都披上了魅人的霞光和淡淡的水霧,像一幅水墨畫。如斯,這幅水墨畫上的題字應為(wei) “大靜”吧。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3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