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優化騎行環境助力綠色出行

發布時間:2024-02-26 09:43: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韓秉誌

   隨著自行車逐漸回歸城市,人們(men) 的騎行意願持續高漲。北京市交通委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市共享單車騎行量10.88億(yi) 人次,日均騎行量298.99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12.79%。

   騎行複興(xing) ,有其必然性。騎行工具便捷、環保、靈活性高,既能滿足個(ge) 人短途出行、休閑等需求,也有助於(yu) 減輕交通壓力,增強交通韌性。如今,不少地方愈加重視騎行基礎設施提升,將其作為(wei) 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不斷營造更加友好的步行和騎行環境。還有部分城市提出完整街道概念並推行落實,取得顯著成果。例如,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zhuan) 用路自2019年開通至今,使用群體(ti) 呈現出以通勤為(wei) 主兼顧休閑健身的特征,不僅(jin) 為(wei) 周邊市民提供了綠色、便捷、優(you) 美的騎行環境,也有助於(yu) 促進本地交通和旅遊產(chan) 業(ye) 集群融合發展。

   改善騎行環境無止境。一方麵,伴隨著自行車出行需求的提升,社會(hui) 對騎行環境、基礎設施等要求不斷增強,騎行係統在我國交通體(ti) 係中正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麵,在機動車保有量規模巨大的背景下,道路建設難以無限擴容。如何在有限空間裏施展拳腳,讓慢行係統建設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又能滿足市民的民生期待,讓“健步悅騎”在更多城市蔚然成風,仍需加力前行。

   優(you) 化騎行環境,需要立足現實,從(cong) 頂層設計確立慢行優(you) 先策略。如果說城市主幹道與(yu) 公共交通係統是“主動脈”,那麽(me) 慢行係統就是暢通交通循環的“毛細血管”。在城市規劃中,不僅(jin) 要避免陷入“車本位”的慣性思維,留足慢行係統的發展空間,也要統籌不同類型的公共資源,讓各種交通出行方式科學合理發展,進而在全社會(hui) 形成綠色交通意識的良性循環。

   優(you) 化騎行環境,需要配套治理公共環境,避免出現“重建輕管”。慢行設施不僅(jin) 要關(guan) 注設施的完善程度,更應關(guan) 注精細化設計。比如,通過設置騎行指示牌、坡道防滑路麵等,為(wei) 安全騎行保駕護航。在提升“行”之順暢感的同時,也要提升“停”的舒適感。要通過建設自行車停車設施、慢行係統維護等,提高市民綠色騎行意願。

   優(you) 化騎行環境,還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讓人們(men) 通過慢行感受智慧生活。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是有效緩解騎行係統管理困境的一劑良藥。為(wei) 此,可將智慧交通理念融入對自行車出行的保障,比如,加強路口信號燈的智能性,對早晚高峰騎行需求量較大的路段進行優(you) 化,讓自行車獲得更好的通行權。

   可以預判,慢行係統發展越好,就越能為(wei) 綠色出行、美好出行提供保障。我們(men) 喜見慢行係統不斷融入市民生活中,也樂(le) 見接續建設安全便捷、健康友好的慢行係統,助力實現“雙碳交通”目標,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