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貴州省銅仁市守牢生態底線促進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4-02-27 10: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陳冠合 呂慎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巧麗(li)

  初春時節,登上貴州省銅仁市萬(wan) 山區下溪鄉(xiang) 興(xing) 隆村的高處,隻見四麵群山環抱,林海鬱鬱蔥蔥,不時有行人穿行在林間小道上。

  檢查樹木生長情況,預防山體(ti) 滑坡……帶領護林員們(men) 巡山歸來的興(xing) 隆村村級林長楊天德喘了口氣說:“這家門口的‘綠色不動產(chan) ’,可得細心嗬護嘞!”

  生態文明承載著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來,銅仁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積極打通“兩(liang) 山”轉化通道,一路向“綠”發展。

  今天的“黔東(dong) 門戶”銅仁,縣縣有穿城秀水、鄉(xiang) 鄉(xiang) 有青山綠水、村村有田園山水。城市裏碧波蕩漾,田疇間農(nong) 機繁忙,綠水青山煥發生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動能更加澎湃,一曲“綠色”樂(le) 章正在奏響。

  1.梵淨山更美了

  春節剛過,梵淨山管理局紫薇鎮管理總站金廠管理站站長姚軍(jun) 就馬不停蹄地進村寨、訪農(nong) 戶,向大家講解防火、護林等環境和生態保護事宜。

  橫跨銅仁市江口、印江和鬆桃三縣的梵淨山群峰競秀,擁有地球同緯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生態孤島”之稱。這個(ge) 完整獨立的亞(ya) 熱帶森林生態係統中生存著7900多種生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140種,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基因庫”。

  “從(cong) 前,老百姓世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姚軍(jun) 說,為(wei) 解決(jue) 溫飽問題,常有人到保護區內(nei) 偷挖盜采,破壞了“共同的家園”,損害了長遠的生態利益。

  “梵淨山保護,離不開落到實處的巡護。”自1996年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接過守護梵淨山的“接力棒”後,姚軍(jun) 便開始常年在原始森林中露營巡護,用腳丈量起梵淨山的每一寸土地,精心嗬護著這方山水和棲居其中的野生動植物。正是有了姚軍(jun) 和無數護林人的堅守,梵淨山才能山更青、水更綠、林更茂、空氣更清新,生態才得以恢複平衡。

  多年來,為(wei) 嗬護好這一全人類的自然遺產(chan) ,銅仁市製定《梵淨山社區共管共建實施方案》,構建起以周邊3縣10鄉(xiang) 鎮69個(ge) 村參與(yu) 組成的大社區保護、協作式參與(yu) 、網格化管理的大保護格局。銅仁市江口縣人民法院設立了梵淨山環境保護法庭,負責受理集中管轄的江口、石阡、鬆桃、印江4地各類環境資源案件,成為(wei) 貴州省首批設立的規範化標準化環境保護法庭之一。

  同時,通過建立“梵淨生態賬戶”,銅仁市還將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核算評價(jia) 機製、保值增值機製、開發激勵機製、保護補償(chang) 機製、跨區域合作機製統籌起來,加快推動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

  “雲(yun) 舍是個(ge) 好地方,山清水秀綠汪汪,土家老漢七十八,山歌唱得山花放,好像隻有十七八!”春節期間,一場民族風味十足的“村晚”,在梵淨山下的江口縣雲(yun) 舍村拉開序幕。年近八旬的村民楊勝祥身著民族盛裝,精神抖擻,給客人們(men) 唱起了土家山歌。伴著土家攔門歌,一碗碗米酒醉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

  小村外,太平河靜靜流淌,造就了一片百畝(mu) 濕地。村寨裏,土家風情與(yu) 詩意山水融為(wei) 一體(ti) ,遊人如織。近年來,趁著生態旅遊發展的好勢頭,該村統籌濕地保護和非遺傳(chuan) 承,打造出“雲(yun) 湖蕩舟”“鶴影清波”“潑墨群山”等景觀。2023年,全村接待遊客超過41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4442萬(wan) 元。楊勝祥笑嗬嗬地說:“靠著梵淨山的好生態,大家才有了現在的好日子。”

  2.“水經濟”更強了

  銅仁不僅(jin) 山好,水也好。全市水資源總量162億(yi) 立方米,優(you) 質天然飲用水每日流量7.6萬(wan) 立方米,擁有優(you) 質水源點268個(ge) 。在銅仁市區,發源於(yu) 梵淨山的錦江河蜿蜒流淌、穿城而過。

  “如今,水清山美,開窗見景,真是太安逸嘍!”行走在沿江步道上,市民劉興(xing) 武談論著這些年城市的變化。從(cong) 清晨到夜晚,這灣碧水引來無數市民和遊客,徜徉在“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麗(li) 畫卷中。

  “10多年前,出門見水還是一件‘打腦殼’的事。”銅仁市碧江區錦江水上環衛工人陳啟明回憶起這條母親(qin) 河曾經被汙染的景象,仍然十分痛心。他說,當時錦江亂(luan) 傾(qing) 倒垃圾的現象十分普遍,電炸毒捕泛濫,河麵上漂浮著大量垃圾。

  從(cong) 小就在錦江邊上長大的陳啟明,於(yu) 2006年成為(wei) 一名水上環衛工人,通過劃船打撈垃圾,還錦江一片清澈。“那時候,我們(men) 一年有300天都在江麵上,一天要打撈10多噸垃圾上岸。”陳啟明說。

  痛定思痛,銅仁市下大力氣積極開展錦江河流域汙染專(zhuan) 項整治行動,打出工程治理、完善設施、強化執法等“組合拳”。通過多年接續治理,同步推進“通、清、靚”工程,錦江河麵終於(yu) 恢複了清澈之貌。

  近年來,銅仁市先後出台《銅仁市錦江流域保護條例》《銅仁市農(nong) 村飲用水管理條例》等7部地方性法規,不斷完善生態環境補償(chang) 、水汙染防治監管等方麵的體(ti) 製機製,逐步築起了一道以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為(wei) 核心,麻陽河自然保護區、佛頂山自然保護區、黔東(dong) 植被保育區、烏(wu) 江水源涵養(yang) 區為(wei) 支撐,烏(wu) 江、錦江、舞陽河和鬆江河生態廊道為(wei) 紐帶的“一核四區四廊道”生態安全屏障。

  “石阡溫泉水質特別好,這是我第二次來了。”來自山東(dong) 的遊客羅女士在霧氣氤氳的暖意中,洗去了白天登山時的一身疲乏。

  有400多年曆史的石阡古溫泉,是世界少有的既可洗浴又可直接飲用的天然溫泉。利用這一天然的生態資源優(you) 勢,石阡縣以溫泉養(yang) 生為(wei) 切入點,不斷推出涵蓋“溫泉+康養(yang) ”“溫泉+理療”“溫泉+苔茶”等不同體(ti) 驗的旅遊產(chan) 品,以豐(feng) 富多樣的旅遊業(ye) 態,帶動冬季旅遊經濟發展,極大拉動了當地的冬日消費。

  如今,依托儲(chu) 量豐(feng) 富、淺層優(you) 質的水資源稟賦,銅仁各地大力發展天然飲用水、溫泉養(yang) 生、水產(chan) 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水經濟”持續做大做強。銅仁市委書(shu) 記李作勳說:“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我們(men) 始終堅持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

  3.錳產(chan) 業(ye) 更綠了

  驅車進入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錳渣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牌子在草叢(cong) 中格外顯眼。為(wei) 激活“沉睡資源”,銅仁市強化生態治理,為(wei) 用好錳資源裝上“綠色驅動”。

  鬆桃苗族自治縣錳資源儲(chu) 量7.32億(yi) 噸,居亞(ya) 洲第一,是國家錳礦資源戰略安全供應核心區。然而,在礦業(ye) 經濟發展初期,“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現象屢見不鮮。生產(chan) 加工方式粗放無序、錳渣和廢水直排,帶來了山體(ti) 破壞、河流汙染等“環境債(zhai) ”。

  麵對生態破壞、食品安全問題等係列風險考驗,銅仁市成立錳汙染治理和錳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對涉錳的礦、企、庫、站實行“四個(ge) 一策”,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和錳礦企業(ye) 整治等。

  銅仁市還先後出台《銅仁市電解錳汙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銅仁市錳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30年)》《銅仁市2022年度錳汙染治理和錳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對轄區10家涉錳企業(ye) 采取“一企一策”治理方式,淘汰關(guan) 閉一批,停產(chan) 整合一批,升級改造一批,對企業(ye) “綠色欠賬”的清理不斷加速。

  “過去的糟心日子,讓大家都堵得慌嘞。”鬆桃縣冷水溪鎮黑水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吳和平說。如今的黑水村,清澈溪流自山間而出,繞村蜿蜒流淌,不時有孩童跳入水中嬉戲打鬧。“多虧(kui) 黨(dang) 和政府重拳出擊、鐵腕治汙,家門口的溪水才重新變清了。”吳和平說。

  鬆桃縣某民營企業(ye) ,曾經因環保技術落後而麵臨(lin) 經營困境,在環保部門的引導和幫助下,他們(men) 下決(jue) 心投資提升綠色生產(chan) 力,采用無鉻鈍化全新技術,並在全國首創電解槽懸空管道,實現粉塵不外露,溶液不外排,廢水百分之百回收,降成本、降能耗,電解錳成品純度更高、更優(you) 質,成功實現綠色轉型發展。

  “治理好錳汙染,用好錳資源,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協調推進是我們(men) 努力的目標。”滕建瑋是土生土長的鬆桃人,親(qin) 眼見證了鬆桃縣錳礦產(chan) 業(ye) 的發展變遷。他說,自己作為(wei)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者,將持續為(wei) 錳汙染治理提供技術支撐,並用數據記錄下治理錳礦的點點滴滴。

  如今,武陵山區“錳三角”汙染綜合整治攻堅戰力度越來越大。目前,銅仁市已關(guan) 閉退出錳礦山2座,關(guan) 停退出電解錳企業(ye) 8家,實施分批治理、分類管控渣庫19座,新建和提升滲濾液、汙水處理站9座,錳和氨氮處理能力大幅提升。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7日 0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